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互益关系是使二者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前提。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目标,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利润是企业在为社会作贡献后所获得的奖赏。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企业只有完成了社会赋予它的使命与责任,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精神。
企业文化将对企业全体员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指挥和能力投入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去。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产生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行为动力。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为了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企业精神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客观反映企业现实状况;
②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
③创新性;
④反映时代特征;
⑤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普遍掌握。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也就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支柱。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敢于冒险,面对风险、挑战时敢于实践、敢于竞争,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出现失败也绝不气馁;
②不故步自封,敢于创新,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向未来挺进;
③具有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到了关系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关键时刻,企业家都能够当机立断,做出最优的决策。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等。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得来的。员工的表现符合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将受到褒奖,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是根据企业具体环境、企业经营策略形成的,是一个复杂渐变的过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原则。集权的优点是能够统一力量朝着目标前进,能达到决策高效,而且可以真实地了解事物的全貌,从而做出高效的决策,但可能导致企业各自为政、目标分散、行动迟缓以至错失良机。
企业精神文化理念是否能长期有效地延续,要靠经营业绩成就来支持。打好企业物质文化根基,使群体心情愉快地进行工作,是形成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关键。
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自己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是文化的中间层,具有承上启下、富有弹性的特点。它是企业组织的具体要求及行为准则,表现为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
富士通公司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公司的领导层有董事会制度,在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逐级的“请示制度”、“审批制度”和“执行制度”。在人事管理方面,变革了传统雇佣、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办法,而是采用按照职责划分等级的制度,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员晋升快,根据等级对每个人在工作中承担的职责的轻重进行区分,加强职责评价与报酬的联系。其他的还有“有目标管理评价制度”、“海外机构管理制度”、“外承包制度”以及研究开发方面的诸项制度。
在这些制度面前,领导与员工各尽职守,各司其职,层层负责,人人平等。中国企业制度文化惯用的是隐含的制度文化,类似于企业的精神文化。在隐含的制度文化中,领导者对下级的要求及行为准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是一种口头行为及工作习惯,但却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精神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是群体在工作中形成的自觉遵守执行的文化。
企业外在的制度文化也就是规章制度。企业制度是法制的典型表现方式,制度就像一套游戏规则,使员工对其行为有一种预见性,只要按制度去做,就知道结果,从而减少盲目性及未知性。
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点点滴滴长期积累的过程。“法不在多,而在于精;令不在繁,而在于行”。因此,首先企业制度本身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是有令必行;再次制度不能反复无常,要始终如一。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企业思维是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可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思路。
企业思维具有重要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思维是人们利用概念、判断在头脑中进行各种逻辑推理的过程,别人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思维还包括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这些非理性的思维形式,不仅当事人说不清楚,而且当今科学也还没有把它们完全研究清楚。因此,企业思维相对于企业公开宣布的结论来说,是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不仔细分析往往是很难觉察出来的。优秀的企业思维是正确、高明而清晰的思维。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对企业思维进行建设。
1.正确的企业思维。
就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能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从而保障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的企业思维。
2.适用的企业思维。
就是多种正确思维中最适合本企业发展壮大的思维。
3.清晰的企业思维。
就是能够明确地表达,且有较强说服力的思维。企业思维追求清晰,是因为企业思维不是单个人的思维,而是需要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的思维。思维清晰,可以为员工的自然认同创造条件。
要形成正确、高明、清晰的企业思维,离不开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优秀思维风格。优秀的企业思维风格,不仅要正向思考,还要反向思考;不仅要想到正面,还要想到反面;不仅要想到目前,还要想到今后、想到长远;不仅要考虑到本企业的一般情况,还要考虑到本企业的特殊情况等等。
企业文化管理及其内容。
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企业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个性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稳定型的和扩张型的;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革新型的和保守型的等不同类型。不同的企业要选择不同而且适合自己的文化类型,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奖惩和礼仪形式等来倡导某种理念、价值观、精神和风尚,通过树立典型、建立规范制度和领导行为等来巩固某种理念、价值观、精神和风尚等方式来建立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2.传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只有传播给接受者,被员工所接受,才能起到作用。在企业文化的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管理工作。
3.评价企业文化。
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就是文化评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任何文化现象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如果要通过评价分出优劣、划出等级,甚至加以量化,并提出改善的方案,这其中就有一系列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要做。
(第三节)
塑造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商誉,良好的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多数员工的“共识”,因此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广大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劳动积极性。
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是企业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意识的表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积极的主导意识。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是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企业的成败兴衰起决定作用。
2.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根源于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表明人们对公正与偏袒、诚实与虚伪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员工的行为,调整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伦理以公众舆论、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规范员工的个体行为,协调大家的行动,保证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起到教育、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3.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主要解决企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进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基本信仰、追求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
4.企业风貌。
企业风貌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行为特征、视觉特征以及企业风格、风气、传统、习惯等等,表现为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大小和企业内部精神面貌的好坏。企业风貌的好坏取决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企业风貌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追求、工作干劲、凝聚力、创造力及企业整体竞争力都有直接影响。
企业文化系统。
细分企业文化系统,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精神文化。
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整个企业文化的生成,就是某种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的发育与成熟。企业精神文化,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
2.依靠力量。
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精神境界或理想追求,如果仅仅是个别人头脑中的思想,那它们实际上就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展示出来,变成全体职工认同的群体意识,才能作为企业文化的种子要素真正发挥作用。思想要变成现实需要依靠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规章制度等力量。
3.企业模范。
一个企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可以改变普遍存在于企业职工身上的各种素养和企业职工已牢固树立的各种意识。这是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的认同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就是企业向外界提供的物质产品、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社会赞助和企业内部的厂房设施、环境布置等。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显现。企业的物质文化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进而决定人们对该企业的判断。
企业物质文化一方面要受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感受企业文化存在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创建企业物质文化要遵循知识经济的规律,遵循艺术审美和顾客愉悦的原则。
5.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从企业家到各级管理人员,从企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到普通员工,其行为都是企业行为文化的体现。
建设企业文化的原则。
建设企业文化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以目标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制订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实现既定文化目标。
2.形成文化共识。
共识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的本质由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人的心理规律等企业文化共识起决定性因素。
3.管理与执行一体。
就是坚持企业管理人员和执行者以及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
4.坚持卓越。
坚持卓越性原则是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因为构建文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卓越的精神,营造卓越的氛围。
5.融入社会。
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也是企业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建设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八个方法。
1.创立企业文化礼仪。
企业文化礼仪,是指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节和固定的仪式。不同企业的礼仪体现了不同企业文化的个性及传统。
2.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成员的精神境界、气质风格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输入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员工输入企业新的价值观,使员工尽快了解、理解企业的意图,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在企业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4.善用舆论引导。
企业应有目的地组织各个系统的宣传活动,为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行为导向。
5.发挥领导作用。
作为企业文化的发起者和企业新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企业领导人只有身体力行,率先示范,企业才能形成一种好的作风和好的精神面貌。
6.激发员工积极性。
采用激励的方法,满足员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迫切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7.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以及各种主题的营销和服务活动等,使员工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感染,思想得到升华,士气得到提高,并向着企业的文化方向发展。
8.分析相关案例。
积极利用企业发展或对外交往中的重大事件,大力渲染,强调某一事件的积极意义或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借以给员工带来心理震撼和震动,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员工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节)
企业文化识别系统。
国际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竞争,而是多元化的整体的竞争。为统一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力,使企业形象表现出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一面,企业就必须进行其形象管理和形象设计。
企业识别系统。
企业识别系统,简称CI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I战略。CI发源于美国,深化于日本,得益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进一步推广,现在是CI在我国大力发展的时代。
最早将CIS引入企业界的是德国的AEG电器公司。1914年在AEG系列电器产品上打上烙印,后来通过产品包装、公司的广告、海报、信签、展示橱窗等展示了统一的AEG形象。20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奥利培蒂牌打字机,也曾经十分重视企业标识的设计,在提升企业文化方面颇有贡献。
企业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等三个方面。
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指导企业整体行为的特殊精神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思想和企业精神等。它是整个CI战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