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正传
1786800000034

第34章 以毛泽东为榜样(3)

任正非在与员工对话时说:“人的一生太顺利也许是灾难,如果注意看,就会发现你受的挫折是福不是祸。所以我和人力资源部不断地讲,录用一个干部最主要的是考虑这个人是不是曾经受过重大挫折,并且已经改进了,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华为有一句名言,叫做“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在1995年市场部集体辞职的时候,任正非就是用“凤凰涅盘”来揭示年轻人必须经过磨难和洗礼,才能走向“新生”。

任正非强调:“凡是没有基层管理经验,没有当过工人的,没有当过基层秘书和普通业务员的一律不能提拔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能。你的学历再高,如果你没有这些实践经历,公司就会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你不可能蒙混过关。”

所以,华为不断地将一批批高层干部下放到市场锻炼,任正非用勾践卧薪尝胆和苏武牧羊的故事来勉励他们。在华为,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更没有“空降兵”。今年你是部门总裁,明年可能就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又可能到海外去开拓新的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的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种炼狱式的改造,用最短的时间造就了年轻人的成熟。在1995年市场部的集体辞职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从一个公司的领导位置上一下子被撤下来,担任过话机事业部的总经理,担任过山东办事处主任,4年之后任正非又重新将毛生江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并号召全公司员工向他学习。

任正非认为,干部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通过不断运动来培养干部,他把华为人训练得个个能征善战,不屈不挠,充分发挥“狼性”的魄力。

五、在自我批判中奋勇前行。

自我批判不是今天才有的,几千年前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毛泽东同志在写文章时,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都是自我批判的典范。没有这些自我批判,就不会造就这些圣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任正非利用否定,自我批判,不断提升自己和华为,以新形象、新面孔出现。

任正非不在意自己被否定,而是把它当做一种提高。1998年,华为新员工培训基地设在深圳东湖附近的市委党校,任正非在一次视察新员工培训工作情况的时候,刚刚一坐下,就对在场的培训管理人员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比你们水平高?”大家都被这个问题给问愣了,沉寂了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才有人回答说不知道。

看到众人迷惑不解的样子,任正非笑了,说:“原因就是我能够从我的每一次经历,不论是成功或是失败中,汲取到比别人多一点点的东西。因为我经历的事情比你们多,而每一次的收获也比你们多,我的水平也就自然会比你们高。”

任正非对企业各级接班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有一条:要具备自我批判精神,在“否定之否定”中创造性地发展。

任正非虽然脾气暴躁,但是他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2000年之后,任正非否定原来的“运动模式”,开始有意识地减小表面的“运动量”。

2000年,任正非大力支持的内部创业动摇了华为的军心。为了挽回损失,任正非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通过宣传鼓动、个别劝说以及物质激励等方法,当时出走的很多人又回到了华为,其中有毛生江、袁曦等原市场部高层,甚至连与华为打过股权官司的黄灿也回到了华为,2006年又迎来了李一男等港湾将士的回归。

任正非在小灵通上的决策失误给了竞争对手重要的发展机会,经过几年的反思,他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2003年,华为悄然“杀入”行将没落的小灵通领域,挽救回了一部分损失。

总结自己的失败经验,任正非告诫华为人说:“现在我们埋头做软件,却没有印度做得好。软件的高水平和低水平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差距,只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差别。到底软件是边做边想边优化呢,还是先把软件研究好了,系统规划好了,文档做出来了,再去写软件?这是两个根本问题。中国人的特点是先上路,边做边想,外国人的特点是先坐下来搞文档和做系统分析, 再去做软件。我们不习惯该怎么办?只有自我批判,吸收业界最佳的工作方法。”

为了让大家记住“血”的教训,任正非别出心裁地搞了一次“废品奖励大会”。2000年9月1日,华为召开研发人员“颁奖大会”。上百名研发骨干一个个被点名走上主席台,台上涨红了脸,台下一片唏嘘。这份特殊的奖品中包括几年来在研发过程中,因工作失误、BOM单填写不清、测试不严格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报废品,因不必要的错误导致维修产生的机票、火车票、各种费用单据等。任正非要求他们把这些“奖品”带回家,放在家里客厅显眼的地方,经常看看。

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成为贯穿任正非思想的一条红线。任正非用“否定”创造了“华为特色”,又否定了“华为特色”向国际化接轨,在任正非不断的否定中,华为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持续地接近。

六、企业发展中的兵法思想。

一切战争的本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改革开放中期,出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商场如战场。我国的企业一出生就面对一个资源稀缺的市场,争夺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则必须以“消灭”对手为代价而获得自己生存下来的机会,这时商场就演变成战场,企业之间甚至员工之间的敌对状态是必然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文化都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如 “市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是生存就是死亡”、“快鱼吃慢鱼”等说法。华为也不例外,把市场竞争当成战场,集中力量与强敌周旋直至逐步予以蚕食消灭。

任正非在熟读毛泽东军事著作之后,总结出了一套用于企业的管理方法。

华为做的是高科技,面对的是挑剔的客户和强大的对手,只有充分练兵、精心准备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早年华为的市场攻略、竞争策略以及内部管理都深深打上了斗争哲学的烙印,华为在每次重要变革前,都要展开思想运动或进行领导训话,重大的“战斗”前还要召开誓师大会,以此鼓舞士气。与此类似,很多企业也都召开誓师大会,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士气,员工的士气往往能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在华为努力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任正非的兵法思想更是不胜枚举。他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经常拉响警报来唤醒懈怠的员工,培养每一个员工居安思危的思想,时刻都处在准备战斗的状态。任正非经常群情激奋地讲到,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则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讲到人们心跳加快,热血沸腾,以至于有人说华为的人都被洗了脑。

任正非就像一个战争时期的士兵一样,以苦为乐,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任正非口才卓越,他的内部讲话和华为的宣传资料字里行间充满了战争术语,充斥着激情、煽动和诱惑,华为每一次市场会都是热血沸腾,每一次领导讲话都感人肺腑,口号、誓言、决心充斥整个世界,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别样的战争环境,员工的身心始终处于亢奋、狂热状态,不知疲倦、不计条件地投入随之而来的厮杀中去。

由于战争式的市场手段屡试不爽,战争意识渗入人心,沉淀下来,就成了华为企业文化的基因之一。

深圳是移民城市,很多前去淘金的人无家无业,容易适应军事化管理,企业也便于管理员工。华为所打造的是前沿的高科技,成员多数受过良好教育,但任正非却用看起来很传统的方式来管理公司,唱军歌的管理模式在华为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很让外人惊诧。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华为长期实行军事化管理,制订了各种约束制度,比如为了保密上班时不能上网,不能发送接收与工作无关的电子邮件,不许共享任何可能泄密的文档,不许存有任何与个人工作无关的软件,并时常组织信息安全检查。如果谁不小心给朋友发了一份电子邮件,就会被扣500块钱。

在严格管理之外,辅之以意识形态的熏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任正非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对华为员工进行教育训练,所谓思想靠教育,技能靠训练。

华为招聘的新员工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文化洗脑”,先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华为甚至教育新员工:为了销售额的增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对此任正非的解释是,大部分员工受过高等教育,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如果认识不统一,就可能产生许多错误的导向,产生管理上的矛盾。所以既然文化可以灌输,个性就可以改造。任正非善于通过剖析典型事例,形成舆论氛围,提炼出理念原则,最后定出制度,落实到公司全体上下不折不扣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