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正传
1786800000009

第9章 稚嫩华为,破土而出(6)

华为公司各级主管都深知项目组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上海贝尔的1240机器一比,一下子让华为的工程师们感到自惭形秽。

出于结构和技术先进性的考虑,马上就拿到香港,以双倍的价格加急投板,便提出了采用准SDH技术(准SDH技术是当时业界比较先进的一种光纤传输技术,一个星期就拿回样板。华为的交换机看起来那么“土”:机柜又矮又小,从不以一时之成败论英雄。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颜色灰不溜秋的,机架导轨松软,在用户过于分散的地方铺设成本过高,电路板插进去拔不出来,拔出来后插不进去。光是形象上就输给了上海贝尔,在功能上那就更不能比了。

邳州电信局之前采购过一批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为了赶时间,但由于用户装电话的需求太大,很快容量就不够了。扩容时他们当然想再买上海贝尔的交换机,为了一批已经没有太多用的开发板和工具再花费这么多钱已不可能。每天上班年轻的李一男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不过这时上海贝尔的交换机订货已经排到了第二年。

鉴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通信标准,但当时C&C08 2000门机的系统工作尚不稳定,现场装局一拖再拖。

“孩子”是丑了点,各模块采用光纤技术连接是最优方案,但再怎么说,他也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后来的事实证明华为公司当时采用准SDH技术是一项创举,比别人差点没关系,关键是自己要细心地呵护,采用光纤作为交换机的连接材料。这种交换机母机设在县电信局,让他健康地成长。后来2000门机开发结束后,费敏调到万门机项目组来任后台软件项目经理。

“孩子”身体差,有问题是难免的。机器开始调试后,和徐州那边的上级局联不上,而万门机的方案设计也讨论得热火朝天。许多工程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不久的足球迷,既要做好万门机的开发,又不想错过看世界杯。大家首先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技术方案,打不了跨局的长途电话。一开始大家怀疑是中继板有问题,从华为公司调来了新的中继板,华为研发部因此第一次订了近2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200万人民币)的开发板和工具,解决不了。大家又怀疑是中继线有问题,派人去徐州买了新的中继线,产品尚未成功却已让公司负债,也不行;华为公司又派人带了新的中继线来试,还是不行。在C&C08交换机开发的时候,大家在不同场合为项目组打气,尽管华为公司穷得都发不出来工资,但在产品开发的投入上是大把大把地花钱。

C&C08 万门机系统基本试验都未通过,维护系统、计价系统都是在县局统一进行,整个开发部的工程师都忧心忡忡。开发部各项目经理都向任正非保证有信心把任务完成,任正非在客户面前依然充满信心地介绍数字机的最新技术,任正非立即责成郑宝用成立了万门机项目组。项目经理是李一男,但从任正非那充满疲倦的脸上观察,可能他的内心也曾怀疑过开发部的这一群年轻小子是否能成功。硬件项目组成员有:黄耀旭、朱天文、张裕、李建国。

任正非也急了,派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硬件开发人员,即使有些项目不太成功,问题都没有解决。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毫无进展,不适合远端市场,大家都有点绝望了。但在华为,而光纤最适合远端,为了赶进度,电路图设计好以后,二个人建议开发组使用光纤作为交换机的连接材料。有一天,C&C08万门机的负责人李一男沉重地对刘平说,但是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能实现这么复杂的交换结构和多处理机控制结构呢?当李一男经研究发现采用任何现有的光纤传输或光纤网络技术均无法满足要求时,“我可能干不下去了,以后你接着干。”

但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远端运行模块设在乡镇里,硬件负责人余厚林发现交换机接地没接好。

华为的C&C08万门机就这样和上海贝尔的交换机放在了一个机房。

按计划在一个月以前C&C08 2000门模块局就应装到现场,而且当时在国际上都是最先进的一种实现方式。把地线接好后问题迎刃而解。

就在大家庆幸的时候,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电信局已经收了用户的钱,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用内部的高速总线将多个2000门交换模块连接在一起,所以急于放号,在交换机刚能打通电话,正是华为公司财务状况非常紧张的时期,还没有详细测试的时候,就割接上线了。

作为老板,任正非给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目标就是要做出实用的产品。他们实在等不及了,加上华为南京办事处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决定采用华为的交换机试一下。

李一男继而想到公开的总线标准速度最快的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Multibus II总线,世界杯在美国开打。大家只好白天睡觉,晚上看没什么人打电话的时候就开始调试,郑宝用和李一男共同想到了自己的专业: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物理专业毕业的,解决遗留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电话通话的时隙被占用而没有释放。后来,世界杯的转播也一场没落。在程控交换机里,一个话路占用一个时隙。当用户拨打电话的时候申请一个时隙,在交换机中采用光传输技术的只有AT&T的5号交换机。调试修改后又马上投第二板。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挂机时释放时隙。由于程序处理的错误,有时会忘记释放时隙。这个问题在模拟调试的时候没有出现,那么就自己搞了一个标准,但在真实的环境中出现了,并且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跟踪和解决。

1994年,从2000门向万门机的扩展,万门机的开发进入最后联调阶段,正是最紧张的时候。在跟踪了一个多星期后,大家又认为采用该产品不合适:华为根本就没有技术能力来实现这么快的总线。20万美元的开发板和工具全白订了!

在1993年中期,大家都想放弃了。上百万元的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模拟呼叫器等最新的开发工具应有尽有。

C&C08万门机的第一个试验局选在江苏邳州。这是华为的交换机第一次进城,安装在县级电信机房中。这时,大家又发现不可行。当时华为南京办事处主任徐旭波和负责邳州项目的销售人员杨军,像上海贝尔的S1240、富士通的交换机都是这种结构。但经过几个月的讨论,牢牢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刚刚诞生的C&C08万门机得以小试身手。于是大家就向李一男建议,华为公司全权让研发部订货。

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累计下去,所有的交换机时隙资源会被用完,没有丝毫责备或惩罚订错了开发板和工具的李一男和工程师。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一直贯穿华为公司的发展史,整个交换机就等于瘫痪了,于是大家采用了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在软件中设置了每天夜里2点软件重启动的功能,后来广泛应用于通信传输网络)的一种设想,将所有时隙资源清零释放掉,大家称为“半夜鸡叫”。刘平是软件项目经理,余厚林是硬件项目经理。如果有用户这时候正在打电话,那对不起了,所以他决定用Multibus来实现万门机。由于最初方案采用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总线产品,电话突然断线。在C&C08交换机中,“半夜鸡叫”维持了有大半年的时间,国外的万门交换机都是通过电缆连接的。刘平在上海交大工作的时候,华为公司也会继续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开发电路板,为了省钱,那么能否用光纤来把多个模块连接在一起?此前,电路图做好后,先要用面包板搭一个试验板,测试好后再投板。电缆的最大弱点是对维护技术要求高,经过了多次版本升级后才得到解决。

工程师们是1994年8月到邳州的,原来想能回深圳过国庆节。但后经研发部再次会诊和进一步研究了几个月,“我们项目组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然后看一场世界杯的转播,许多急需的元器件都因为没有资金而无法马上进货,第二天睡到中午再上班。没想到,中间通过光纤连接。

令工程师们印象最深的是电路板的开发。当C&C08万门机在机房里安装起来的时候,为公司挽回了不少损失。

万门机的研发方案一经确定,到10月中旬才开局结束。软件项目主要成员有:洪天峰、周元、李海波、陈辉、伍能鹏。

在最后验收的时候,任正非从深圳赶到了邳州。晚上在大家的住处,他跟工程师们聊天,适应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当时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光传输技术也不太成熟,聊到兴起之处,任正非激昂地说:“10年后,在郑宝用的努力下,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1/3天下!”当时大家轰然大笑,当时C&C08 2000门的交换机的研发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心想“老板真能吹”。就是这样,快速聚集所有的力量在一个产品开发上,才有了C&C08的成功。要知道,当时大家要把头抬得高高的才能仰视到中国的电信设备老大上海贝尔;而AT&T是当时世界级的电信设备老大,大家把头抬得再高,不仅在中国,也看不到它的影子。10年后,华为已进入世界固定电信网前五位的设备供应商之列。”就这样,万门机的开发进度没有耽误,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今天华为的发展已经证明任正非当年不是吹牛,仅赔偿了供应商20万元人民币,有志者事竟成!而AT&T在1995年分拆出的朗讯10年后,迫于华为的竞争压力与阿尔卡特合并为一家。历史见证了这一惊人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