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情爱因斯坦
1787100000033

第33章 移居美国(1)

定居普林斯顿。

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上台。作为一名犹太人,作为坚决反对纳粹反动独裁、种族歧视、穷兵黩武的和平民主人士,作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始终受到他们的排挤和迫害。此年,爱因斯坦举家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和研究员,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直到1955年去世,晚年的22度春秋一直在美国度过。

在此之前,爱因斯坦曾两度到达美国:1921年4月2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爱因斯坦曾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1930年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他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和平、民主、自由的“新大陆”上的年轻、充满生机而且壮丽、富庶的“合众国”。

1928年1月,呼吁人权、和平、种族平等的爱因斯坦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1932年7月,爱因斯坦又同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犹太人,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纳粹集团。1933年3月10日,爱因斯坦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避居比利时。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此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毁。9月9日,他发现有准备行刺自己的盖世太保跟踪,即星夜渡海到了英国。10月,爱因斯坦即举家迁居。1935年5月,他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1940年10月1日,他终于取得了美国国籍。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位于美国大陆东岸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与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现代化都市之一--纽约近若咫尺。普林斯顿研究所后来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一流的、数一数二的科研机构,但当时刚刚成立(1930年),是全美第一所供给学者研究的住宿学院。它并不附属于普林斯顿大学。

隔壁的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于1746年,原名新泽西学院,1896年改为今名,是世界上数得上号的杰出高等学府,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学之一(迄今为止已收到校友等捐赠将近100亿美元),在美国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齐名,堪称“常春藤式大学”。2008年最新统计,全美排名为综合第一。校址方圆2.4平方公里,建筑独特,风景优美。校园中间,是1830年左右修建的一条著名隧道和可以划船的卡内基湖。该校图书馆藏书1200万册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让它以上帝的名义繁荣”。它是全美在录取上第二严格的大学,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它主要是培养文学士与工学士,本科是其最自豪的项目,师生比例为1∶6,在全世界也不多见。数学、物理、经济学、历史和哲学是其一流专业。它录取学生不看家庭经济状况,只看各方面成绩。而且并不仅仅依靠考试分数,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它的考察范围。申请期限为每年的1月2日以前。毕业的无数校友中,有若干州长、众多好莱坞明星和两位美国总统。

许多年来,爱因斯坦便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他既是普林斯顿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兼职教授,1945年名义上退休。

爱因斯坦晚年的三大表现,还是保持本色,简单生活;反对战争、专制,坚持和平、民主,并为此努力奔走;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的工作。

爱因斯坦晚年的感情生活,一是与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厮守了3年,直到她1936年病逝;同时他的情人仍不少,如与纽约某妖艳舞女相好、缠绵,她为他生下了第二个私生女伊夫琳;以及近几年曝光的3次“黄昏恋”--他长年的私人秘书杜卡斯,前苏联美女间谍玛加丽塔,他的工作助手、普林斯顿大学图书管理员范图娃。这些内容将在第三部里集中介绍。

伟人的平凡一面。

爱因斯坦成为教授及成名后,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随意恬淡、自由自在的生活。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教授之类的授予证书。如果是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可是,爱因斯坦却把以上这些东西,包括诺贝尔奖的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爱因斯坦的助手兼朋友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高的待遇——年薪16000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别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确实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非常长,不加修饰,并且乱蓬蓬的、银白发光,看起来就像是带了电一样。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情,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件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

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他曾经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

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他只感到疑惑与愤怒。

1931年,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城市之光》首映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前来捧场。看着成千上万的观众,爱翁表现出一贯的纳闷,而旁边的卓别林看上去心情似乎很愉快。那天他特意刮了胡子,让爱翁看着有点不习惯,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松乱的胡子,松了口气。

卓别林说:“这些人为我欢呼,是因为每个人都对我了如指掌;这些人为您欢呼,是因为没人能弄懂您。”人类最具智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头雾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什么也不是。”电影界的喜剧泰斗撇着嘴笑道。卓别林后来说:“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我发现爱因斯坦在擦拭眼泪,这更深一步证明:科学家都是不可治愈的感情动物。”

此后爱因斯坦又去看《摩登时代》,同样泪眼涟涟,回来按捺不住激动给卓别林修书一封:“您的电影《摩登时代》,世上人人都能看懂。您会是个伟人的。”1周后,爱翁收到回信:“我更加钦佩您。‘相对论’世上没人能懂,但您已是个伟人了。”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地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毫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

作为现代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爱因斯坦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划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了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辉煌的科学家。但他从小就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

有人认为科学家都是成天坐在试验室里,摆弄机器,计算数据,生活单调,性格孤僻。其实,不少科学家把生活安排得非常丰富多彩、充满生气,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爱因斯坦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像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一位伟人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这种充沛的精力,正是来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经常锻炼的结果。

爱因斯坦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栽花、浇水、剪枝,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

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从此,人们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淳朴、幽默、真实的大教授。

下面附录一篇托马斯·李·布基医生写的文章《爱因斯坦:亲切的回忆》,介绍了有关他的一些故事,也能生动地反映他的个性、爱好与思想:

1933年希特勒开始执政时,爱因斯坦正在美国讲学。他留在美国,接受了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一个职务。我的父母已成为美国公民,因此我们当年得以离开德国定居纽约市。我父亲在那里行医,他还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爱因斯坦常来看望他,和他一起搞发明。教授对发明的具体技术问题并没有兴趣,他喜欢思考理论的解决。

他们两人成为密友。此后我和教授共度过了8个夏季,直到我进医学院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我取消了假期。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神。即使他的外表,也有一种像神一般的超凡脱俗:巨大的头颅和那满头难以驾驭的马鬃似的头发、乱蓬蓬的胡须;深沉和慈祥的目光在欢乐时闪闪发亮;下垂的上眼皮;脸上温和的、富有表情的皱纹。

但是,他有很好的幽默感。在战争初期,爱因斯坦担任了海军顾问(他在探索爆炸波的规律)。我问他海军的将军们是否提出过给他套上军服。他想象自己穿上海军制服时的形象,不禁发出高声的断断续续的大笑。

爱因斯坦的朋友从来不期望他按照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费时间和精力。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付出时间和精力。但他对别人的关怀,常常促使他按传统习俗去办事。我患肺结核住在勃朗克斯一家退伍军人医院治疗时,爱因斯坦前来医院看望我,一时引起轰动。我受到深深的感动。我知道他多么不愿意离开他的工作,他多么讨厌坐两个半小时汽车,他在众人的注视下多么痛苦。

他对他人的同情,使他不可能抗拒别人向他的求援。他对给他的赞扬、奖励、奖章、奖金都毫不在意。当以色列提议由他担任总统时,他礼貌地谢绝了。他知道自己不适于担任那个职务。但是有一个组织请求把他的名字印在它的信笺上端,以便为一家医院、一所大学或一群穷人募捐时,他经常是同意的。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坐着由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但是有一次别人的请求,由于迫切的个人原因使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得到的回答是:“不,不,不,我没有时间。”

“但是我需要使用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画家坦率地说。

“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您画。”

在一次散步中,我问他在世界各地旅行讲学期间看到过哪些有趣的景色。这问题使他感到厌烦。“我过去常常幻想那些遥远的地方,它们在我心目中美丽而有趣。”他告诉我说,“但是我亲眼看到它们之后,通常使我感到失望。它们在我想象中的形象更令人激动。”他甚至鼓励我,只要我有思考和推理能力,就和他讨论科学思想。他对人们出于无知或偏见的谈论感到不耐烦。在与这一类的人相处时,他用突然告退的办法来对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