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情爱因斯坦
1787100000036

第36章 美女间谍玛加丽塔(1)

美女间谍秘密公开。

2003年,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市的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女性间谍展”。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名叫玛加丽塔·科涅库娃(1896~1980年)的前苏联女间谍,她被后人称为苏联历史上30位最著名的女间谍之一。她是早期社交界的宠儿,雕塑大师的夫人,集美貌、风度、艺术修养于一身。她的美貌,曾征服过俄国第一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和天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

但是,在她去世23年后的这次展览,却公布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二战期间,她通过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私交,为苏联核武器的研发做出过贡献;她也是苏联“克格勃”的间谍之一。

俄罗斯政治警察博物馆馆长路德米拉米·哈依洛夫娃说:“大多数俄罗斯女间谍都是貌如天仙,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机智敏捷,而玛加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战期间,玛加丽塔为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普林斯顿大学与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资深科学家的小圈子,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着迷。玛加丽塔精心保留下来的9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不久前被其亲戚后裔公开,暴露了爱翁与她的感情。经俄罗斯美国安全部门共同鉴定,确认为爱因斯坦亲笔之作,顿时引起巨大的轰动。

其实,早在1998年,他们的信件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索斯比的拍卖会上。

凝视着照片上爱因斯坦那独有的一头乱发和尖鼻子下面的童真微笑,你真不能想象他那非凡的大脑,那里正在思考物理学难题。但如果告诉你,他那时正靠在寓所的高背沙发上,像过电影一般回忆他和一位女间谍共度的甜蜜时光,一个个相爱镜头,又一个个激情场面,细细地口味,慢慢地含咽,像禁食者偷吃巧克力一样欢愉无比,你一定不敢相信、也不肯相信。然而,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爱因斯坦与苏联美女间谍玛加丽塔的这桩旷世之恋,由人类的大分裂--世界大战戏剧般促成,又被人类不断升级的冷战所隔绝。他们奇特哀婉的爱情故事,留给人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这段神秘、离奇而浪漫的恋情,随着当事人的去世和苏联的解体,逐渐浮出水面……

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初次见面。

玛加丽塔生于19世纪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874~1971年)的妻子,她美丽聪慧,品位高雅,充满传奇色彩。科涅库夫是20世纪苏联时期一位举世闻名的雕塑大师,享有“俄罗斯罗丹”的美誉。

1924年春,年轻貌美、风姿秀逸的玛加丽塔,就随丈夫来到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美国,举办苏联艺术展,地点为名流云集的纽约市,科涅库夫是代表团的团长。在此期间,玛加丽塔被另一名身在美国的苏联安全总局女间谍耶丽扎维塔·扎鲁宾娜招募为间谍,在克格勃的代号是“卢卡斯”,专门为苏联收集美国高科技方面的情报。

按照展出计划,科涅库夫夫妇预计在美停留两个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加丽塔在此观察并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于是,为韬光养晦,长期蛰伏,经莫斯科总局方面批准,玛加丽塔与丈夫接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居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20多年。而与同时期居住在纽约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邂逅”并“相恋”,还是11年以后的事情。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躲避希特勒纳粹分子的迫害,没有选择新生的苏维埃,而是投奔了美国,并在此定居。对此,苏联政府的有关领导颇有微词。爱因斯坦是闻名于世的伟大物理学家,他不但很早就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而且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他的后一种科学发现与创新,被美国应用到了军事研发上,如导弹、核武器等。这一事实引起了苏联安全总局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指示玛尔加丽达等待时机,以特殊的方式接触爱因斯坦,从中获取极为重要的高科技情报。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1935年6月,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初次相识。当时,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一说是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她丈夫科涅库夫为爱翁塑一个雕像。得知这个消息后,玛加丽塔的上司当即要求她借此机会与爱翁结识。玛尔加丽达异常兴奋。虽然她很清楚,爱因斯坦已是56岁的老人了,但是,她决心以自己媚人的容貌与举止,打动对方的不移之心。

在科涅库夫工作室,亲自前来观看自己塑像的爱因斯坦,从而认识了作为画家夫人兼助手的玛加丽塔。果然,当他跨进工作室门槛的第一眼,便对这位美貌而风度迷人的俄罗斯女性一见倾心,深深着迷。她那楚楚动人的身姿与彬彬有礼的举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整日处在枯燥无味科研状态的物理学家。使人不可思议的是,平日循规蹈矩的科学家,竟当着少妇的面口若悬河地畅谈起来。

20世纪30年代,是科涅库夫夫妇在美国生活中最扑朔迷离的一段。20年代,他们被盛况空前的展览、超乎寻常的成功包围着。而1930年以后,一切都变了。科涅库夫成天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深陷于神秘主义和神学之中,还差点因此与爱因斯坦发生冲突。

有一次,科涅库夫在电梯里与爱因斯坦邂逅,他问道:“您信上帝吗?”“不信。”爱因斯坦回答得非常干脆。“傻瓜。”出于礼貌,玛加丽塔没有把最后一句话翻译给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完全听懂了。后来,当科涅库夫到普林斯顿做客时,爱因斯坦找机会向他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科涅库夫随后写道:“我们保持了长期的‘亲密友谊’。”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便成了科涅库夫工作室的常客。而玛加丽塔也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天才颇有好感。有一次,爱因斯坦见科涅库夫正在忙碌,就与玛加丽塔谈起了自己的相对论。尽管玛加丽塔并不懂得这些高深的理论,但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显得十分高兴。这使爱因斯坦异常兴奋。这说明,两人在相互交谈中,已经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后来,玛加丽塔回忆:“他非常谦逊,对任何官方会议都反感,常自嘲有一头蓬松的乱发……当时他异常活跃,谈起了自己的相对论。我听得非常专注,但实在太难懂了。或许我的专注激发了他的兴致,他竟拿起纸笔,写下许多公式,试图向我解释。讲着讲着,我也开始在纸上乱画着,信笔涂鸦,竟然画出了他的头像。他灵机一动,给画像标上了名字:‘阿尔玛’,就是我们俩名字‘阿尔伯特’与‘玛加丽塔’,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这一年玛加丽塔39岁,而爱因斯坦比她大17岁了,已年近花甲。

但是,碍于妻子爱尔莎当时仍健在,爱因斯坦极力控制着自己,不敢对玛加丽塔抱非分之想。

翻看玛加丽塔留下来的照片不难发现,最初是科涅库夫夫妇与爱因斯坦夫妇合影;接着,科涅库夫消失了,只剩下玛加丽塔,但她通常是站在-旁,离爱因斯坦很远。1936年,在爱尔莎去世后,她终于牢牢占据了爱翁身边的位置。

曾是上流社会宠儿的玛加丽塔,依然保留了两大爱好:其一是定期登门拜访爱因斯坦这位科学界巨擘;再就是饲养小白鼠。由于不想破坏身材,她打消了做母亲的念头,把母爱给了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即使在拜访爱因斯坦时,她也与宠物形影不离。

半推半就更诱人。

几年后,欧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玛加丽塔的祖国苏联,也在战争初期成为受创最重的国家。玛加丽塔联合爱好和平的人士以及在美国的苏联同胞,积极参加反战工作。由于她的积极努力以及个人影响,她被选为援苏协会秘书长,指挥手下数百名工作人员。她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就连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夫人也成了她的密友。

爱因斯坦也是坚决反战、支持和平的阵营中的一员。想到自己的祖国同胞正在遭受德国法西斯的屠杀,生为犹太人的他怎么也不能平静。玛加丽塔的爱国和反战也令他颇为敬佩。

由于夫人爱尔莎已于数年前因病去世,孤寂而苦闷的爱因斯坦遇到美貌而志趣相同的玛加丽塔,更使他备感心仪。这给原本就在暗恋中的爱因斯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了。而这恰恰符合玛加丽塔的意愿。于是,两位情投意合的恋人一下子便坠入到情网中。

那时,尽管爱因斯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不仅受到美国各界民众瞩目,也是开放社会各种各样女性的求爱对象。可是,丧偶已久的爱因斯坦却并不感到快乐。他是个内心有沉重感的犹太人,总深得美国女人太轻佻、太世俗、太物质化,和她们只能做爱,却不能恋爱。所以,爱翁在美国一直并没有找到真正可以共诉衷曲的合适情人。他委屈地觉得,美国政府也并不真正信任和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