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有多个策略,就不容易糊涂;听取意见不忘掉根本,便不容易被人所迷惑。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译文】不能让天下的百姓受苦而一个人获利。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译文】耳力好能听得远,视力好能看到微小的东西。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只能抵挡一个人的剑法,不值得学习,要学,就学抵抗万人的兵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排?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做大事不要顾及细小的枝节,讲大礼展出不用顾及小的谦让。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先采取行动就可以控制别人,后采取行动则会被人所控制。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出自《史记·魏世家》)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史记·魏世家》)
【译文】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危害,只能使危害扩大。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出自《史记·楚元王世家》)
【译文】安危与否在于发布什么法令。存亡与否在于任用什么人。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其末立见。(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译文】一个有才能的人身处世间,就好像把锥子装进口袋,立刻可以看见锥尖从口袋里钻出来。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译文】强弓射出的箭,到了落地的时候,力量已尽,就连薄绢也射不穿;疾风刮到最后,微弱的连大雁的羽毛也飘不起来。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听了批评的意见,能自我反省的叫做聪明,能主动检查自己的叫做明智,能克制自己私心的叫做有力量。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不顺耳的话像良药一样,甜言蜜语却像病菌一样。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法令不能施行,是因为当官的人带头知法犯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宴列传》)
【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出自《史记·管宴列传》)
【译文】处理政务的人,应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出自《史记·管宴列传》)
【译文】相识的人很多,知心朋友却极少。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出自《史记·陆贾列传》)
【译文】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还在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却不能再用武力来治理天下,而是应讲究治术。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够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
隐忍就功名。(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译文】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诽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译文】到了应该作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去修饰容貌。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大海没有挑拣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慈母多败儿而严家无格虏。(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活贫困。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向前。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分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打了败仗的将领,不能再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士大夫,不能再谋划兴存的事情。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说明要有所作为,一定要抓住时机。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译文】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功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先以国家的危急为主,个人的恩怨为次。
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两只老鼠在洞中争斗,哪一个更勇敢些,哪一个就能获胜。
兴必虑衰,安心思危。(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出自《史记·游侠列传》)
【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出自《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出自《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他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出自《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蜕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出自《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出自《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译文】善于经营的商人总是将自己的财富隐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修养深厚的君子总是谦虚忍让,看起来就像愚鲁的人一样。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女子无论美丑,入宫便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与不贤,一旦走上仕途,难免会受到怀疑。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不如士之谔谔。(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抵不上一个正色直言的人。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译文】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不叫则罢了,一叫就会使人震惊。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序》)
【译文】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礼产生于富而废弃于贫困,所以君子富有可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鱼生在深渊里,而兽聚集在深山里。人富裕了仁义也会归附。
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经商的人多了,就会使粮食生产不足,而货物有剩余。说明农、商之间要平衡发展。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货品的价格上涨到极高时就会降下来,下跌到极低时就会涨上去。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当货品的价格极高时,就要像扔掉粪土一样赶快抛售;当货品的价格极低时,就要像购买珍宝一样趁机购买。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受人一顿饭的恩惠也要报答,被人瞪一眼的怨恨也要报复。反映的是古人恩怨相报的标准。现常用“睚眦必报”来形容人斤斤计较的做法,含有贬义。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出自《史记·吴王濞传》)
【译文】同是坏人就会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爱好相同就会互相挽留;志同道合就会互相成全。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出自《史记·郑世家赞》)
【译文】为了追求钱财、权势而结交的朋友,一旦权势、钱财不存在,交往就疏远了。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出自《史记·魏豹列传》)
【译文】人的一生,就好像骏马从一条缝隙上飞驰而过一样,瞬间即逝。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用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