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787700000025

第25章 子学名句——百花齐放(8)

【译文】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已经分职,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出自《商君书·君臣》)

【译文】只有国君尊严,法令才能行通;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

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出自《商君书·君臣》)

【译文】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取决于君主的赐予。

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出自《商君书·禁使》)

【译文】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是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出自《商君书·慎法》)

【译文】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

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出自《商君书·慎法》)

【译文】国家受到他国的重视,国君受到尊重,就在于自己的力量。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出自《商君书·定分》)

【译文】一只兔子跑了,一百个人乱哄哄蜂拥而上,要逮住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都能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没有确定。而市场上有好多兔子在卖,盗贼都不敢去偷,这是因为市场上兔子的所有权是明确的。

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势治而治之,则治。故圣王治治,不治乱。(出自《商君书·定分》)

【译文】定名分是势所必治的办法,不确定名分是势所必乱的办法。势所必治就不会乱;势所必乱就不会治。势所必乱再加治理,就会更乱;势所必治再加治理,才会更治。圣王在势所必治的情况下来治国,不是在势所必乱的情况下来治国。

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出自《商君书·定分》)

【译文】圣人是针对千万人来治理天下,所以只有智者才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为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是智者。只有贤能的人能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贤能。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为百姓设置法官,设置法吏,作为百姓的老师,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

《荀子》简介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其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能够停滞不前。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而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而使他们这样的啊。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高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持久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的生性并非与别人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帮助自己罢了。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蓬草生在丛麻当中,不需要扶持它也能长得挺直;白沙混入黑土中,会变得跟黑土一样黑。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出来;不断积累善行,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境界。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一个人要是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辨事理;不专心致志地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出自《荀子·富国》)

【译文】每一个人的生活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但如果群居而没有名分规定,争斗就会产生。要挽救忧患,排除灾祸,没有比明确职分和等级差别更好的了。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出自《荀子·礼论》)

【译文】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让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出自《荀子·儒效》)

【译文】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实践才会成功,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出自《荀子·儒效》)

【译文】君子没有官位也高贵,没有俸禄也富有,不用说话也能取信于人,不用发怒也有威严,处境穷困依然荣耀,处境孤独仍然快乐,君子那些最高贵、最富有、最庄重、最严肃的实质都集中在这种学习之中了!

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出自《荀子·儒效》)

【译文】尊贵的名声不能用拉帮结派的方式去争夺,不能靠自我吹嘘去占有,也不能靠权势地位的威胁去获得,必定要靠真正的刻苦学习,然后才能得到。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出自《荀子·儒效》)

【译文】君子致力于自己内在的思想修养,在行为上要谦让,应当致力于自身美德的积聚,遵循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出自《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到头了。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

是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用以调气养生,就能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用以修身自强,就能使自己的名声和尧禹相媲美。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对勇敢大胆凶猛暴戾的,就用不可越轨的道理来帮助他;对行动轻易急速的,就用举止安静来节制他;对胸怀狭隘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来扩展他;对卑下迟钝贪图利益的,就用高尚的志向来提高他;对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对怠慢轻浮自暴自弃的,就用将会招致的灾祸来提醒他;对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思考探索来开通他。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外貌恭敬而内心忠诚,遵循礼义而又有爱人的情感,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劳累辛苦的事就抢先去做,有利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端庄谨慎忠诚老实,谨守礼法而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信任他们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遵守法度,而且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又亲身实践的,是君子;思虑敏捷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精明的商人不会因为亏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出自《荀子·荣辱》)

【译文】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出自《荀子·荣辱》)

【译文】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安危和利害的一般情况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出自《荀子·荣辱》)

【译文】有才能而又谨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荡凶悍的人常常危险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乐舒坦,危险受害的人常常忧愁而有危机感;快乐舒坦的人常常长寿,忧愁而有危机感的人常常夭折: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况。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译文】士君子所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来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能使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多才多艺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出自《荀子·非十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