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787700000030

第30章 集学名句——醒世物语(2)

【译文】用言辞所不能表达的,却可靠表情动作来表达;用表情动作所不能表达的,却能用至诚的精神来感化别人。内心世界产生了真情,意识随之明智起来,然后必定在外表流露出来,这就是至诚的精神所至;人正是用这种至诚的精神来影响、感化别人,而不是用一种苍白空洞的说教来告诫别人。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心有二心、情不专一的人连一个朋友都难以得到,而那些诚心专一、感情稳定的人却能得到上百人的喜欢。

情先动,动无不得,无不得则无莙,发著而后快。(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凡人的情感都首先在内心世界形成并活动起来,活动着的情感均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言行举止)流露出来,流露或宣泄出来以后就不会凝结壅塞在内,心情也就畅快愉悦。

功名遂成,天也;循理受顺,人也。(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功成名就,取决于天命;循顺事理,则靠人力。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君子不以为小的善事不值得做就舍弃它,因为小善积累起来也就能成为大善;也不以为小的坏事做做也无妨而去做,因为小恶积累起来也就成为大恶。

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要想知道天道,就要观察天道的运行;要想知道大地之道,就要观察大地上所种植的物类;要想知道人之道,就要考察人的欲念。

言无常是,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圣人也。(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说话没准,行为反复无常,这是小人;能明察事理,精通某种技艺,这算中等之人;兼容覆盖一切,无所不能,并能在度量人的才能后决定如何运用的人,才称得上是圣人。

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圣人是不追求赞誉,也不逃避非议诽谤的,他立身正道,所以各种邪气无法兴起,奸邪自然平息。

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如果放弃正道而追求于邪途,背离正确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与世俗同流合污,失去行为准则。

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原心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天底下有最珍贵的东西,但它绝对不是权势和地位;有最大的财富,但它不是指宝石、金子;有最长寿的,但不是说活到一千岁;回归本性道体就是最尊贵的,适情知足就是最富有的,明白生死之分就是最长寿的。

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在天下太平时,就用大义来防止自身腐化堕落;国家动乱之时,就用自身来卫护大义。

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此代为常者也。(出自《淮南子·齐俗训》)

【译文】这就好比裘和蓑,对人来说哪一件更急需?这要看情形而定,下雨了就用不上裘衣,而一进入室内就用不到蓑衣。

窥面与盘水则元,于杯则隋。(出自《淮南子·齐俗训》)

【译文】用盘子里的水照脸,脸是圆的;用杯子里的水照脸,脸就是椭圆的了。用来比喻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大声呼喊只能传到百步之远,而心志精神却能超越千里之外。

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析护。无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君主只有淡泊才能显示美德,只有宁静才能维持久远,只有宽大才能容纳一切,只有仁慈才能怀拥民众,只有公正才能明断是非。因此贤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样:大的用来做舟船柱梁,小的拿来做船桨楔子,长的用来做屋檐椽条,短的拿来做短柱斗拱;无论大小长短,都将它们派上用场;无论规矩方圆都用得恰到好处。

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国家赖以生存下来的东西是“仁义”,而人赖以生存的东西则是“行善”。一个国家一旦到了不讲“仁义”,那即使大国也必亡无疑;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善心”,就是勇武有力也必定会受到伤害。

先王之法,攸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罕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署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弱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的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

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林莽之材,犹无可弃者,而况人乎!(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天下毒物,没有比乌头更毒的了,然而良医就是将它装在袋里收藏起来,因为有用得着它的时候和地方。所以,莽莽森林中的野草树木,尚且没有可抛弃的,更何况是人呢!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有雄才大略者不可用雕虫小技来苛求他,而只能耍小聪明者不可委以大任。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食是人民的根本;而人民又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的根本。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顺流而下是很容易到达目的地的,背对着风奔跑是很容易跑得远的。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是从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礼制方法来约束民众使他们不做错事,而用奖赏贤才、惩罚暴虐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骅骝、绿耳这样的骏马,一天跑上千里不在话下,但如果让它们去捕捉兔子的话,那还不如猎犬,这是因为各自的技能不同的缘故。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考虑问题要谨慎,但志向一定要远大;思想智慧要灵活,但行为一定要方正;才华能力要多方面,但做事不要大小都管。

胜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圣贤之人,对于别人的长处,即使再小也不会不用;对于个人的过失,即使再小也一定会改正。

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译文】战争是用来制止凶暴和讨伐祸乱的。

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桎;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译文】五个手指轮番弹奏,不如握住拳头用力一击。一万个人轮番进攻,不如一百个人一同拼杀。

善用兵者,用其启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也。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是会让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不善于用兵的人,是让部队为君主将帅的私利而卖命。让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以被利用的;让部队为君主私利而卖命,那么所能得到的支持是少之又少。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译文】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发起的战争是不能建立丰功伟绩的。发起战争是为人民的,人民就会帮助他;兴起战争是为自己的,人民就会抛弃他。得到民众的支持,尽管弱小也必定会强大;被民众唾弃,即使强大也必定会灭亡。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译文】如果能够分散对方的兵力,离间对方的军心,就算是用极微小的兵力也绰绰有余;如果不能分散对方的兵力,不能离间敌人的军心,就算兵力再多也显得不够。

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人如果不仅仅只具有小觉悟,并还能大彻大悟,就不会有大的迷惑和糊涂;人如果不仅仅只具有小聪明,并还具有大智慧,就不会干出大的蠢事。

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亡乱国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安定国家的习俗也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说明不是亡乱国家的一切都是坏的,也不是安定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兰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并不因为无人佩戴它而变得不芳香;小船停泊在江河上,并不因为无人乘坐它而不漂浮;君子行义,并不因为无人知道而停止下来。

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人不美却要追求美是得不到美的,人美不用追求美自然是美的;人不丑却要丑化是丑化不了的,人丑却要说不丑那还是丑的;不刻意追求美也不刻意追求丑,那么就无所谓美和丑,这才叫做与天道和合。

因媒而嫁,而不因媒而成;因为而交,不因人而亲。行合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因为媒人介绍而嫁,但婚姻是否成功不在于媒人;因为人的介绍而相识,但能否成为亲密的友人不在于介绍的人。品行相同、志趣一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走到一起;品行不同、志趣不一样,就是门对门也不来往。

燿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夜间捕捉蝉,务必将火把烧得通明;河中钓鱼,务必将鱼饵调得芳香。将火把烧得通明,是要借火光来招引蝉自投罗网;将鱼饵调得芳香,是要借鱼饵引鱼上钩。要想引来鱼群,先得疏通河道;要想引鸟安家,先得种植树木。只有水得到积蓄,鱼儿才会来聚集;只有树木茂盛,鸟儿才会来安家。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于谷;求揖,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三衰,下有九杀。(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君主要木料,下属的臣子就滥伐树木;君主要叫鲜鱼,下属的臣子就放干河水来捉鱼;君主找船桨,下属的臣子就早早地送上了船;君主说话像细丝,下属臣子的话就像丝绳;君主有一点好的地方,下面的人就做得更好更多;君主有三分缺德,下面的臣子就很可能加倍地堕落。

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公鸡知道报晓,仙鹤知道半夜鸣叫,但都免不了成为鼎锅砧俎上的佳肴。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故使之见者,乃不见者也;使鼓鸣者,乃不鸣者也。(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奔跑不需要用手,但是将两手绑起来就跑不快;飞行不需要用尾,但是将尾巴卷曲起来就飞不远。这说明事物产生功能的部分一定得依赖于不产生功能的部分。所以使你看见的是本身看不见的,使鼓鸣响的是本身不会鸣响的。

尝一脔肉,知一镌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尝一小块肉,就可知道一锅肉的滋味;悬挂羽毛和木炭,就可知道空气的湿度:这是通过小来知道大的事例。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看见一片叶子凋落,就可知道一年快到冬天了;看见瓶中的水结冰,就可知道天气已很冷了:这是以近来推知远的事例。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射者使人端,钓者使人恭,事使然也。(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登上高处使人情不自禁地眺望,面临深渊使人不由自主地探望,这是由人所处的地位环境所决定的。同样,射箭要端正身体,钓鱼要态度恭谨,这是由人所做的事情决定的。

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弓先调好,然后才讲究它的强劲有力;马先驯服,然后才讲究它的品质优良;人首先要诚实,然后才看他是否能干。

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决定买卖千金价值的货物的人,不会计较极其微小的价钱。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百颗星星的光明不如一牙月儿明亮;十扇敞开的窗户不如敞开一扇门亮堂。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短绳的桶不能汲取深井的水,容量小的器皿装不下大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们胜任不了。

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乐不笑,至音不叫,大匠不斵,大豆不具,大勇不斗,得道而德从之矣。(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最鲜美的味道尝着没有快感,最高深的语辞不讲究文饰,最大的快乐是无笑意,最高的声音不呼叫;最高明的工匠无需砍削,最高明的厨师无需陈列食具,最勇敢的人不以打斗取胜,这些均是因为掌握了“道”,“德”也就随着而来的缘故。

壁瑗成器,礛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璧瑗能成为玉器,是琢磨的功劳;莫邪宝剑削铁如泥,是砥砺的力量。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只见虎皮上的一点斑纹是不会知道老虎的威武的;只看到骐骥身上的一根毛,是不会知道它善跑的。

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不能辛勤耕种却想收获黍粱,不善纺织却想穿着亮丽,不费工夫却想事业有成,这些都是困难的。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船翻沉了才显示出游泳的水平,马惊奔时才显示出驾驭水平的高超。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出自《淮南子·俶真训》)

【译文】鱼类处江湖中而互相遗忘,人化于大道中而互不交往。

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出自《淮南子·俶真训》)

【译文】严寒来临,霜雪铺地,这才能看出松柏的茂盛不凋;处境困难,面临危险,利害关系呈现眼前,这才能看出圣人不弃“道”的本性。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出自《淮南子·览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