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1792100000018

第18章 楚汉相争(7)

刘邦当天就封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参乘”就是陪乘。古人乘车出行,驾车手位于中间,尊者位于车之左面,参乘位于车之右面。陈平一下子成了刘邦近臣。陈平被破格提拔到如此地位,并为“典护军”,责任是监护三军。诸将看到陈平一步登天,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片哗然,对刘邦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国降兵,还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车共载,还叫他监护三军,未免抬举过分,恐失旧将之心。”刘邦自有眼光,不为闲言碎语所动,更加信任。征伐项羽,于彭城大败而回,收散兵进守荥阳,不知什么原因,刘邦加封陈平为副将。估计是陈平为刘邦出了什么秘计。早已心怀醋意的大将们终于按捺不住,开始闲言碎语,诋毁陈平。大将周勃、灌婴一起去找刘邦,进谗言说:“陈平身材魁梧,面如冠玉,但是未必有真才实学,品性未必高尚。我们听说陈平家居之时,曾经与嫂私通;在魏王咎手下,为人不容;逃亡楚国,无能不被重用,半途而废,又亡归大王。大王破格擢升,叫他监护三军。我们听说他曾经私下受人贿赂,送他金子多的人,便被分派干个好差事,否则,便安排干些不好的差事。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当心他!”后世之人经常举例说陈平是有才无德的典型,开口闭口就说陈平“昧金”、“盗嫂”。其实,盗嫂之事,无案可查。《史记》曾载,他有一嫂,曾因说他“徒有其表”被他大哥陈伯休了。后来他娶张负之孙女,张负曾经对他孙女说过“事兄如事父,事嫂如事母”的话,可能陈伯又娶一妻,但是,史书未载陈平与她私通。周勃、灌婴也不过信口而言,制造桃色事件去诋毁政敌而已。至于“昧金”,看来也是子虚乌有。陈平在乡中的时候,曾为社里分配肉食“甚均”。父老乡亲赞美他说:“善,陈孺子之为宰!”可见他早年就胸有大志;后来他告辞项羽,挂印封金,一贫如洗,不像是个贪财之辈。但是从《史记》的记载来分析,陈平曾说“臣裸身而来,不受金无以为资”一语,他可能的确收了汉军将士的金子,可是,大概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当于今天的礼品交公。可是刘邦听了周勃、灌婴的谗言,也感到陈平行迹可疑,叫来他的推荐人魏无知加以责备,转述周勃、灌婴之语。魏无知,并非“无知”,而是“有知”,他有知人之明,发现并向刘邦推荐了陈平这样的旷世奇才,又能根据刘邦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求贤如渴,争揽人才的性格和心理,审时度势,强调乱世之才重于德,来了个答非所问,做出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回答。魏无知说:“我向大王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而大王如今责问我的,却是陈平的品行。陈平即使有尾生、孝已那样的高风亮节,对于大王的胜负又有什么用处呢?大王又能够叫他干什么呢?如今楚汉相争,我向大王推荐的是奇谋之士,只考虑他是否真正对国家有利!至于说陈平私通其嫂,受人贿赂,我管不了那么多,这与争夺天下有什么关系呢?”“尾生”何许人也?《庄子·盗跖》中说: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时间已过,女子没有按时而来,河水暴涨,他抱住桥柱被水淹死。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古代守信之士。孝已是殷商宗武丁之子,以孝行名垂后世。陈平是不是与其嫂私通,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这是一桩案件,需要立案、取证、审理,结案……陈平受贿赂一事,也是如此。魏无知避实就虚,刘邦虽然善辩,也只得如此而已;但是刘邦又“召让平”(《史记》语)。“让”就是责备。但是刘邦不好“让”陈平“盗嫂”、“昧金”,大概是此类事太小,不便启齿,或许也是因为魏无知尚且把自己说得无言以对,不想再在陈平面前自讨无趣,所以他换了一个话题,要“让”(责备)陈平“信”的问题。

刘邦说:“先生先事魏,又事楚,如今又与我交游,讲求信用的人都是这样的吗?”陈平并不直接回答刘邦的“让”,而是大讲了一通用人之道,分析对比不同的用人策略,说出项羽、刘邦在政治上的得失。他说:“我臣事魏王咎,魏王咎不能采纳我的奇谋妙计,所以我去投奔项王。项王用人唯亲,委官封职,不是项氏宗族,就是舅子姑爷,其他人即使有旷世奇才也得不到重用。我听说汉王能够任人唯贤,所以来投奔。我腰无分文,囊空如洗,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金钱,拿什么去为大王办事呢?我的建议大王果真能够采纳,大王就采用;如果大王不想采用,那些钱财都在那里,我立即封存交官,希望大王放我走吧!”陈平此论,岂止是一篇答话,简直是一篇绝妙策论;更为妙者,这也是陈平的一个进身法术。陈平批评魏王咎不能采纳良谋,批评项羽任人唯亲,歌颂刘邦任人唯贤,把刘邦一直往上推,重用我陈平,你就是一位任人唯贤的英明领袖。刘邦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刘邦听了陈平的妙论,“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陈平不仅得到了重赏,还升官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其结果“诸将乃不敢复言”。再说说刘邦事业的主谋人张良。张良的祖上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的祖父开始作为韩臣,对韩国素来赤胆忠心。韩国被秦国消灭的时候,张良年龄较小,还没有在韩国为官。韩国灭亡之后,张良舍家疏财,弟死不葬,四处寻求刺客刺杀秦始皇,决心为韩国报仇雪恨。公元前218年春天,张良与收买的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行刺秦始皇。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手能抛掷120斤的铁锥,可是铁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悬重赏捉拿刺客。张良不得不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张良经过十年的修身养性,苦读兵书,磨炼了他的性格和情操,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他纠集百余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在他准备投奔景驹的时候,碰上了刘邦,开始了他的“帝师”生涯。张良给刘邦讲授《太公兵法》,刘邦“善之,常用其策”,张良认为“沛公殆天授”。张良跟着刘邦西进关中。宛城之役,他巧劝刘邦站稳根基,然后出击,刘邦因而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前进;兵进武关,张良劝刘邦文武兼施,奇袭而过,加快了入关速度;刘邦见到宏大富丽的秦皇宫和婀娜多姿的美女,企图潇洒一回,张良劝他回军灞上,没有给项羽留下更多的把柄;项羽下令兵伐刘邦,张良及时劝告刘邦以屈为伸,鸿门宴上,巧妙周旋,使刘邦虎口逃生;项羽背约把刘邦封到汉中,刘邦等人企图孤注一掷,张良力劝刘邦不要莽撞行事,并且放火烧毁栈道,向项羽表示刘邦无心东进……张良总是在关键之时挺身而出,为刘邦排忧解难,最终成为一个千古帝师!张良的故事很多,我们仅择两则复叙于此。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二月,项羽围攻刘邦,切断汉军粮道和援军通道,荥阳城内十分危急。刘邦忙请来郦食其,商议削弱项羽的良策。《史记·留侯世家》载: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己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郦食其还未去游说六国后代,张良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忙站起来迎接张良入座。刘邦说:“子房先生靠前!有人给我出了一个削弱项羽的妙计!”刘邦把郦食其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载: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

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矣。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矣。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或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结,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停止吃饭,破口骂道:“迂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刘邦立即下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印玺。张良的这一段妙论,是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绝妙教材。时代不同了,完全照搬“古圣先贤”的所谓成功经验,是行不通的。汤、武分封夏、商后人,是因为他们已经胜券在握,能够左右天下局势;而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城中,自身难保,哪有资格去分封他人。周武王表彰先朝忠良贤士,意在塑造典型文明形象;而刘邦此时正该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所谓乱世重才不重德。刘邦后来杀了对他有恩的丁公,也是为了树立忠君典型。周武王散粮施钱,旨在医治战争创伤;而刘邦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周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向天下显示,和平年代已经到来,而刘、项之争正处在如火如荼的阶段,哪里谈得上偃武修文?张良特别提到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将士都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把天下都分给六国之后,谁替刘邦去流血,去卖命?从张良话中还可以看出,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旦分封,天下形势势必大乱,可见张良有十分敏锐的预见性!

我们再看张良力主封赏雍齿。刘邦平定天下当上皇帝之后,自然要论功行赏,赐封曾经为他的江山流血流汗的功臣。张良没有参加过具体的战斗,所以没有具体的功绩可摆,但是刘邦自有处理方法。刘邦当着群臣之面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先生的功劳,你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说:“我在下邳开始跟着皇上,这是上天的安排。皇上使用我的计谋,幸得有时奏效,我只希望得到陈留就足够了,不敢受三万户的重赏。”刘邦因此封张良为留侯。战争是激烈的,而战后的评功受赏常常更加激烈。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至分封时”。此时刘邦的下属正是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刘邦大封功臣,只封了20余人,其余之人日夜争功不绝,刘邦没法进行封赏,只得暂时停下来。刘邦与张良在洛阳南宫闲坐,从复道中看见各位将领东一堆西一堆地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谈论些什么?”张良说:“皇上不知道吗?他们是准备谋反!”刘邦惊奇地说:“天下刚刚安宁,凭什么要造反呢?”张良说:“皇上从一个平民百姓开始,带着这些人最终夺取了天下,如今皇上贵为天子,但是获封受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等故人,而诛杀的都是皇上平生所痛恨的人。如今计功封赏,大家都认为天下不够用来封赏。这些人害怕皇上不能尽封,又恐怕被怀疑或追究过去的不是之处,所以聚在一起准备谋反。”刘邦立即忧心忡忡,忙问张良:“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皇上平日最痛恨,并且文武群臣都知道的人是哪一个?”刘邦说:“我一直最痛恨雍齿。这人虽然是我的同乡,但是起事之初,我叫他守丰城,他叛变投了魏国;彭城之败,他率兵穷追不舍,我差点被他抓住……我早就准备杀了他,但是他后来立了不少战功,所以不忍杀他。”张良说:“现在赶紧加封雍齿,让群臣都知道这件事。大家看见雍齿得封,必然个个都认为雍齿这样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何况他们自己呢?”刘邦立即下令摆设酒宴,加封雍齿为什方侯;暗中下令丞相、御史加紧计功,以便进行封赏。群臣喝足吃饱,互相传言:“雍齿都得到封侯之赏,我们还忧虑什么呢?”群臣是否真要谋反,不能妄下断语。但是张良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劝告刘邦不要尽封亲信,以免失去人心。为了安定人心,张良献了一条“择劣封赏”之计,妙不可言,千古流传。张良足智多谋,淡泊明志,不钻营,不恋官,一辈子金光灿烂,平平安安,不愧“千古帝师”的称号。但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为什么会投到刘邦这样的无赖手下,为他卖命呢?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了。谋臣最希望的结果未必是功名,如果能得到人欣赏他们,信任他们,言听计从,那么即使是实力再弱,他们也愿意追随,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海纳百川,对张良言听计从,倍加信任,这才使得张良的计谋有了施展的地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邦具备了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会用人。

笼络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