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1792100000026

第26章 兔死狗烹(4)

下面说英布。英布是刘邦三大将之一,他为刘邦立下了大功,所以被刘邦封为淮南王,占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地。他对刘邦很忠心,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史记·黥布列传》说:(英布)七年,朝陈;八年,朝洛阳;九年,朝长安。但是,淮阴侯被杀,英布心中恐惧,彭越的尸体被煮成肉酱,遍赐诸侯;使者到了淮南,英布正在打猎,看到彭越肉酱非常恐惧,私下布置兵力,把守边界关隘,以防万一。只因一件家庭小事,英布又重蹈了韩信、彭越的老路。韩信是家仆上告,彭越是太仆出首,而英布是大夫告密。英布有一个宠姬生病就医,医家的对门,正好住着中大夫贲赫。宠姬常到医家看病,贲赫想乘机巴结英布,“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贲赫此意,纯粹是为了拍英布的马屁,从而得到封官委职的好处,可是哪知拍到马蹄上面,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宠姬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自然明白贲赫的苦心,到她与英布温存之时,顺便称赞贲赫是一个长者。从古至今,男女之事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英布因此醋意大发,怒从心起,责问宠姬是怎么知道的。宠姬只好详详细细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真是不说还好,宠姬越是说明,英布越是怀疑贲赫与宠姬有问题。贲赫知道事情有变,惊恐不已,只得装病。英布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更加愤怒,准备逮捕贲赫问罪。贲赫至此,横下一条心,到长安去告英布谋反。英布听说贲赫已经逃走,立即着人追赶,但是贲赫已经走远,追之不及。贲赫逃到长安,首告英布谋反,建议刘邦乘英布还未动手之时先发制人。刘邦读了贲赫状纸,召来萧何商议。萧何说:“依我看来英布还不至于谋反,恐怕是仇家诬告。皇上先把贲赫关起来,再暗中派人去秘密考察是否确实。”刘邦心中很不希望英布叛逆,忙派人去核实。英布得知贲赫告他谋反,被刘邦关押,而汉使来自己这里,倒像侦探,更增加了疑心。真是越想越不对劲,坐立不安,寝食俱废,总觉得自己眼下只有一条造反的路可走了!英布迫不得已,决定反汉,将贲赫一家灭族。他召集诸将,鼓动说:“我跟着刘邦守成皋,定淮南,会战垓下,有大功于汉家天下,可是刘邦近日斩韩信、烹彭越,全不念及开国功臣。如今又听信贲赫谗言,准备杀我。反正不过一死,我决定起兵反汉。刘邦已老,不敢领兵打仗,一定不会带兵前来。汉家诸将,我所惧者,韩信、彭越二人而已;如今二人已死,我谁也不怕。”众大将跟随英布多年,纷纷支持反汉自立,大概也想弄个开国元勋当当。刘邦听说英布起兵反叛,下令赦免贲赫,封为将军,立即召集诸将,举行军事会议商量对策。刘邦说:“英布起兵叛逆,当下之急,该如何处置?”众将都说:“皇上立即发兵征讨他。”汝阳侯夏侯婴说:“楚国故令尹薛公十分了解英布,可请他来商量一下。”刘邦下旨,立即请来了薛公。夏侯婴问:“听说英布叛逆,这件事是真的假的?”薛公说:“英布谋反,我确信是真的。”夏侯婴又问:“皇上封他为王,他有什么好反的?”薛公说:“韩信、彭越、英布,三位一体,如今韩信、彭越皆被杀戮,英布唯恐祸及自

身,所以谋反!”刘邦问:“英布谋反,朕当如何?”薛公说:“英布谋反,不足为虑。如果他采用上计,山东之地非皇上所有;他用中计,胜败难以预料;如果他用下计,皇上高枕无忧,英布必败无疑!”刘邦问:“什么叫上计?”薛公答:“英布东取吴地,西取楚地,占领齐鲁,联合燕、赵,拥兵固守,山东非皇上所有。”刘邦问:“什么叫中计呢?”薛公答:“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据敖仓之粮草,塞成皋之险阻,胜负实难料定。”刘邦问:“何为下计呢?”薛公答:“英布东取吴,西取蔡,集中兵力在越,自己进居长沙。这样,英布必败无疑。皇上高枕而卧,汉家天下坚如磐石。”刘邦心中暗暗佩服薛公之论,又问:“你估计英布将采用哪一种计策?”薛公答:“必取下策!”刘邦问:“他何以弃上计而取下计?”薛公说:“英布不过是一个骊山刑徒而已,乱世出英雄,因而当上了淮南王。一切谋划都从自身考虑,全然不顾百姓的意愿,一点儿也不会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他必出下策。”刘邦大喜,封薛公为千户,关内侯,立赵姬之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正在生病,本不想亲征,要让太子代己而行。但是吕后出于保护太子的目的,死缠活搅,刘邦只得御驾亲征。虽然薛公打了包票,但是刘邦仍觉得没有把握,群臣武将也难免担心。像张良这样一心自保之人也亲自出来送行,叮嘱又叮嘱,可见形势的确严峻得很。英布叛军,果如薛公所料,东击荆地,在高陵杀死了荆王刘贾,尽收其兵,渡过淮河,进攻楚地。楚王刘交率兵迎敌,被英布打得大败,只得弃城逃往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英布不攻齐鲁,带兵溯江西进,一切尽在薛公预料当中。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英布大军与刘邦大军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相遇。英布看到刘邦亲征,不免吃惊,但是事已如此,不容他犹豫,立即摆好阵势,准备决一雌雄。刘邦扎营,登高窥敌,见英布部队都是精锐,摆阵列队,与项羽十分相似,刘邦心中厌恶不已,立即率军出阵对敌。刘邦喝问:“你何苦要造反?”英布心想反正也已经被逼造反,倒不如也去弄个皇帝当当,信口说:“我想当皇帝!”刘邦一听,心中暗叫:“好你个小子,果然是要造反!”随即,两军开战,空前激烈。《史记·黥布列传》载:“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英布的造反,就这样以失败告终。而后,刘邦下令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由于荆王刘贾在英布造反中战死,无子嗣位,刘邦就将荆国改为吴国,立他二哥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最后说说卢绾。平定英布之后,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这些刘邦因各种原因而加封的异姓王,都被刘邦横扫干净,全部换上刘家人。除了地方狭小、忠心不贰的衡山王吴芮,建国以后分封的异姓王就只剩下卢绾一人。卢绾与刘邦关系特殊,同乡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朋友到老朋友,卢绾一直跟着刘邦,可谓情同手足,《史记·卢绾列传》说:“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所以,刘邦病中听说燕王卢绾谋反,气得箭伤迸裂。陈造反的时候,卢绾也派兵攻击陈。当时,陈战败,派使者王黄到匈奴求救。卢绾也派使者张胜到匈奴联合攻打陈。张胜到了匈奴,以前的燕王臧衍正巧在匈奴,就专门去游说张胜,劝他自保。臧衍说:“你之所以得到燕王的重用,是因为你和匈奴关系不错。燕王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被刘邦消灭,是因为异姓诸侯不断造反,还没腾出手来。现在你为了燕国,准备尽快消灭陈。陈被灭,马上就轮到燕国了,你们都要当刘邦的俘虏。你为何不劝燕王不要进攻陈,而与匈奴联合呢?这样,燕国才能长存,即使刘邦来攻,燕国也有个依靠。”张胜私下与匈奴达成协议,劝匈奴协助陈攻打燕国。卢绾怀疑张胜联合匈奴造反,上书刘邦说:“张胜反叛朝廷,请求诛张胜三族。”张胜从匈奴回来,急向卢绾说明情况。卢绾为了保住自己的燕王,于是又上书刘邦,说反叛之人不是张胜,把张胜家族还给张胜,派到匈奴去做间谍,并派范齐为使去联络陈,企图让陈与刘邦久战。可是不久,陈被刘邦彻底击败,卢绾的这一招险棋出了麻烦。范齐等人私通陈的事情就暴露出来。刘邦还是很相信卢绾的,派人去叫卢绾进京,可是卢绾心中有鬼,只好装病,刘邦又叫审食其和赵尧去接卢绾,并且询问一下卢绾实情。卢绾更加恐惧,闭门不出,更不用说接待使臣了。卢绾对左右说:“异姓王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韩信、彭越都被吕后诬陷灭族。皇上有病,大权都归吕后,专门杀异姓王……”卢绾只好继续装病。左右之人看见卢绾将倒,树倒猢狲散,纷纷逃亡,卢绾的所作所为渐渐被泄露出来。匈奴有些人逃亡投汉,声称张胜在匈奴为燕王做间谍……审食其将这些情况上报刘邦,刘邦只得派樊哙率兵攻伐。卢绾自知不是刘邦对手,带着家属和数千人马逃到长城下,等候刘邦病愈后再去谢罪!可是不久刘邦死了,卢绾没有了归宿,只得投奔匈奴而去,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如果说其他的异姓王是因为刘邦猜疑而被冤杀,那么卢绾纯粹是咎由自取。封其他人为王,刘邦往往是迫不得已,而封卢绾为燕王,刘邦是真心实意,出于友情,当然刘邦也知道,卢绾这样的人大概对汉朝江山无甚威胁。卢绾后来客死他乡,成为异域孤鬼,实为作自受!刘邦剿灭异姓王,诛杀功臣,口碑不佳,但是对于汉朝统一,有益无害。但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企图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维持统一,事实证明,这样做有害无益,汉代文、景、武帝一直为同姓王的问题所困扰。刘邦分封同姓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观念,不封王难以平衡一家人的心理;二是秦亡教训,秦国的灭亡,汉初时期被认为是由于不分封诸侯所致。关于秦亡的教训,这种说法可能经不起推敲,但是当时的人们大都持有这种认识。

刘邦在临死前一年,还专门为秦始皇、楚隐王、陈涉、魏安王、齐王、赵悼王等人派户守墓,秦始皇20户,其余10户。魏公子无忌5户。刘邦这是“兴灭国、继绝世”之举。一句话,刘邦所干的一切都是为刘家天下的安宁!我们再看看刘邦处理季布和丁公的故事。楚人季布本为项羽手下的将领,曾数次逼得刘邦逃忘。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季布怨气难消,曾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扬言谁敢窝藏,罪灭三族。季布无处藏身,于是剪掉头发,自卖于鲁国之朱家府上,成为奴仆。朱家素讲义气,为邻里所尊重,而且胆识大,常解人危难,有侠名。朱家知道此人就是季布,替他置田买宅,还亲自到洛阳去找素有侠义之心的滕公夏侯婴。朱家游说夏侯婴:“季布有什么罪过!为臣各为其主,这是为人的本分;项羽的人难道能够斩尽杀绝吗?如今皇上初得天下,为了报私仇悬赏千金捉拿一人,怎么能显示出广施仁义呢?况且,季布这样的贤人,如果汉皇追索太急,不是北投胡夷,就是南奔黎粤,这不是把贤人赶到敌国去吗?这是在重蹈楚王逼迫伍子胥后来鞭楚平王之尸的覆辙。公是汉帝心腹之人,何不往说皇上,赦免季布呢?”夏侯婴认为朱家言之有理,按照朱家的说法去劝谏刘邦。刘邦赦免了季布,召来洛阳,拜为郎中之职,而朱家却从此未见季布,真是一个侠义之士。第二件事说说丁公。丁公与季布命运截然相反。他是楚旧将,是季布的同母异父兄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勇将。刘邦彭城大败,逃跑途中,被丁公率兵追上。两军短兵相接,刘邦眼看就要束手就擒,急忙游说丁公:“你我都是贤人,何必苦苦相逼,如果放我一条生路,将来必有重报!”丁公因此放了刘邦,好像后来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样。后来楚军垓下全军覆没,丁公逃了出来,本想去见刘邦,求个一官半职,但是刘邦向来反复无常,他只得暂且躲藏民间,静观其变。丁公听到季布遇赦授官,心中高兴异常,以为当初放走刘邦一事,实在做得高明,急忙到洛阳,求见刘邦。刘邦听说丁公求见,下令传入。丁公趋前而进,伏地叩头,口称下臣。刘邦勃然变色,喝令卫士捉拿丁公。丁公大吃一惊,哭诉分辩说:“大王难道不记得彭城战中之事吗?”刘邦说:“记得,正因为记得,今天才擒拿你。如果记不得你,季布尚且可以为官,岂不能容你?那时你为楚将,战场放走要敌,这就是对主不忠。在楚你不忠于主上,在汉你难道会忠于朕?不忠之人,留下何用?”丁公无言以对,只得含泪受死。刘邦下令卫士把丁公押出宫门,示众军中,告谕上下:“丁公为项王臣下,私纵要敌,不忠不义,项王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重用了这样的歹人。后人不得仿效丁公。”刘邦用丁公的一颗人头,昭示他要臣下忠于皇上的意图。刘邦自起兵以来,网罗天下豪杰,招纳叛将,不可胜数。他手下之人,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重要谋臣陈平,哪一个不是项羽部下?特别是那个项伯,身为项羽叔父,鸿门宴之前泄漏重大军事机密,使得刘邦屈服项羽,免遭杀身之祸。鸿门宴上,项伯挺身而出,挡住舞剑欲杀刘邦的项庄……项羽战败,项伯来降,刘邦封赏侯爵,赐给刘姓。而丁公却以不忠之名杀之,以怨报德,为什么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针对这件事,对刘邦却颇为嘉许:“汉高祖自起义以来,网罗各地豪杰,招纳亡命徒众,其中背德弃法者不知有多少。在即帝位后,却只有丁公为不忠之罪,遭受诛杀,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进取天下和保持太平,其间有很大的差异。当群雄角逐天下之际,每个人都没有固定主人,只要来投奔的便接纳之,有容乃大,自己的势力才能扩充。但如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皆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礼义,则人人心存二心,投机侥幸,国家便很难保持永久的和平了。所以,必断然以大义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属的道理,不忠于职责的天地不容,怀私结恩的,即使对自己有利,仍是违反公义。杀一人而千万人为之惊惧,这样的决策必经过审慎思虑,眼光何其远大,子孙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禄,也是有其道理的。”

夺取天下与镇守天下,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夺取天下之时,群雄逐鹿,民无定主,只要有一技之长,有一时之用,来者不拒,自然理所当然。镇守天下之时,四海之内,尽为臣下,刘邦怎么能够容忍那些怀贰心、谋私利之人呢?如果奖励那些唯利是图的奸臣贼子,天下怎么能长治久安呢?要得天下安宁,礼义是治国之本。杀死丁公一人,让天下臣民知晓,什么才是忠臣,能受到奖励;什么是奸臣,要受到严罚。奖一人天下争相效仿,杀一人天下无不畏惧。上行下效,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