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4400000034

第34章 特殊名字怎样起出好名(2)

这类笔名的拟定,完全抛开自己的姓、名,另起炉灶,信笔由之。例如,女作家蒋伟行的笔名是丁玲。1922年她在上海平民女校读书时,主张废除姓氏,并把自己的字冰之作为名字。可是此举招来许多麻烦,她需要不断地向人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姓氏。久而久之,不胜其烦,她只好用姓,却又嫌原姓蒋字笔画太多,不好写,就找了个笔画最简单的丁字作为姓氏。至于玲字,就像她本人说的:“‘丁玲’毫无意思,只是同几个朋友闭着眼睛在字典上各找一个字作名,‘玲’字是我瞎摸的。”像丁玲这样靠“瞎摸”字典拟定笔名的人不少。

6.笔名也可以代表某几个人或某个集体

山仁--1946年,霍泛、马印秋、王玉堂三人在《文艺杂志》第10期上发表《鲁迅逝世十周年祭》时使用的笔名。“山仁”即“三人”的谐音。

四名——1931年至1932年,张永年和谷万川、李树藩与杨殿,合写宣传红军土地革命及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的民间歌谣《时事打牙牌》,共四百多首。这些歌谣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时,署名就是“四名”。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大造舆论,组织了许多写作班子。这些写作班子多数使用集体笔名。例如:

梁效——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专门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重要”文章,是“四人帮”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当时民间有个顺口溜,曰:“小报看大报,大报看梁效。”可见梁效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池恒——这是“四人帮”在《红旗》杂志组织的写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与“持”谐音。

罗思鼎——这是“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班子。“罗思鼎”与“螺丝钉”谐音。这个班子发表了大量宣传“四人帮”观点的文章,与梁效呼应,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的格局。

初澜——这是“四人帮”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这个笔名比较直露,把他们所造的舆论比喻成篡夺政权的“初澜”。

有时某个集体为了抹去自己的痕迹,隐匿集体的面貌,所采用的笔名一般与个人笔名相同,这时集体笔名也就等同于个人笔名了。

7.多使用母姓

周树人,笔名鲁迅(母姓鲁)。

郭沫若,笔名杜街(母姓杜)。

曹京平,笔名黄叶(母姓黄)。

郑笃,笔名李紫(母姓李)。

陈彬范,笔名蓝冰(母姓蓝)。

许世连,笔名鲍耳聪(母姓鲍)。

关东彦,笔名孟来(母姓孟)。

郭云亭,笔名贾明(母姓贾)。

史成汉,笔名牛汉(母姓牛)。

钱玉堂,笔名程朔青(母姓程)。

如何才能起个高雅的艺名

艺名,是专指某些人士在进行从业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这种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

庖丁、琴高、盗跖。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使用的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着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

各种不同的艺名多与他号中的俗号分不开。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宋代有个姓赵的相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历史上只留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艺。而技艺的高低不是靠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

“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大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形状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这是“把子许”许寿昌在自述中说的一番话。

另一位号称“刻刀张”的张凤鸣在自述中也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品,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了。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的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近代,戏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演员成为正式的职业。但艺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侯宝林的自传《卖艺生涯》中,记录了许多艺人的艺名。例如:

云里飞穷不怕草上飞

花狗熊大铁壶韩麻子

大兵黄张狗子孙丑子

人人乐冯小辫大金牙

这些艺名共同的特点是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号中的俗号。例如侯宝林对“花狗熊”这样注释:“花狗熊”是个街头艺人的艺名,河北定兴人。真实姓名不详。因演戏时经常以黑墨涂脸上,白土画眉,头戴小红缎辫,群众就戏叫他为“花狗熊”,因此得名。

演员的生命在于观众,演员取得成功的标志就是赢得观众。要赢得观众自然要靠高超的演技,但艺名是否有吸引力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当演员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引起观众的注意。

有不少演员的艺名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个旦角演员(“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艺名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形式,我们以演员的艺名为例,分析如下:

姓名形式:

高镇山,艺名高庆奎。

何凤仪,艺名何老凤。

王德臣,艺名王二浪。

黄国雄,艺名黄不灭。

姜汶,艺名姜妙香。

褚学发,艺名褚大撸。

非姓名形式:

常宝,艺名小磨菇。

李寿山,艺名一条鱼。

孙玉林,艺名小利巴。

刘成基,艺名当头棒。

张兴隆,艺名三骡子。

汪筱奎,艺名玉兔。

两相比较,采用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雅,采用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俗,从艺名的使用价值来看,倒是比较俗的非姓名形式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作为艺名,一味地追求文质彬彬,落入文人自号的俗套,倒给人俗不可耐的感觉;倘若不想方设法,俗到极处倒显出几分雅意来,

在相关的演员之间,艺名有时可能发生纵向或横向的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演员巧妙地借用前代演员的艺名。

例如:“白玉霜”——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李桂珍的艺名,在评剧界和评剧观众中,可谓无人不晓。其后的评剧演员李再雯则取艺名“小白玉霜”,这对评剧观众来说显然是很有诱惑力的。

叫天子---小叫天——盖叫天。“叫天子”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志道的艺名,他的儿子谭鑫培承继家传,推陈出新,故取艺名“小叫天”。其后京剧演员张英杰则取艺名“盖叫天”,可谓艺高胆大,出言不凡。

在我国,一向有忌讳长辈名字的习俗。当代人虽然不甚忌讳了,但为子女命名时,一般还是不喜欢使用长辈的名字。演艺界则不同,即使不使用艺名,也喜欢在下一代的名字里,留下上一代的痕迹。例如,言菊朋的儿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儿子叫李少春。这种父子名字同用一字的现象,一般是有条件的,即下一代必须同上一代有家学渊源的关系。

其实这种艺名前后相承的方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助前代演员的声誉来吸引观众。但观众的眼睛是哄骗不得,借用前代的艺名,至少表演技艺同前代演员不分伯仲,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失去观众。舞台艺术是直观的,冒牌的假货很难找到市场。因此,“处处抬牌镊子张”的情景,在演艺界一般不会出现的。

所谓横向取系,就是几个或者更多的演员采用范字的模式取艺名。

著名的昆曲演员韩世昌在《我的昆曲艺术生活》一文中介绍了几个昆班社,例如:

恩庆社——学生取艺名全有庆字,如胡庆元、胡庆和、胜庆玉等。

恩荣科班——学生取艺名全有荣字,如陈荣会,张荣秀,黄荣达,郭荣仁、吴荣英,裴荣庆等。

益加班——学生取艺名全有益字,如王益友、侯益才、侯益太、唐益贵、李益重、王益荣、李益广等。

还有的班社像起法名似的,连姓氏都不要。如醇王府班的学生均以荣字打头取艺名,譬如荣生。

这种横向联系的世名,多属于姓名模式。由于采用了范字,起名的局限性必然很大,因而这类艺名多显得呆板拘谨,缺乏生动活泼,溢彩传情的神韵。

从字数上分,艺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双字。例如:

高朗亭,艺名月官。

徐小楼,艺名双红。

萧长华,艺名宝铭。

杨君莉,艺名白杨。

三字。例如:

余第祺,艺名余叔言。

李桂春,艺名小达子。

石月亭,艺名十月明。

斌豹艺,艺名小奎官。

尚德泉,艺名沿小云。

健廉,艺名红线女。

赵桐珊,艺名芙蓉草。

周信芳,艺名麟麒童。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

四字。例如:

李青山,艺名大金镶玉。

陈伯华,艺名筱牡丹花。

个别的人或也采用五个字的艺名。例如,谢其荣,艺名神手谢老化。

如何才能起个优雅的乳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姓名是标示人的家庭背景、出身和个性因素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人的姓名系统比较复杂,除正式的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别号等等。清代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这是从命名角度讲,姓名不单纯是指代个人的符号,而且是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的标记。

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是从商周时代开始的。商周时,人们开始重视姓名,姓名逐渐礼仪化、制度化,对名的种种禁忌和限制也产生了。由于上层社会中无论取名还是择字,都要经过很隆重的仪式,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随便呼名,于是许多家庭就给童稚的孩子先取一个乳名,以便在家庭和较亲密的人中进行称呼。因为乳名往往是小孩子出生不久,还在哺乳时期就起了,所以又称作“乳名”。在春秋时期,贵族家庭成员中取乳名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而社会上的下层平民阶层,由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进行隆重的取名择字仪式,他们小时候取的“乳名”,往往也就是成年后的“大名”。

据史籍记载:晋献公乳名虿,虿是蝎子的意思;郑庄公生时难产,所以取乳名为“寤生”;孔丘的儿子乳名为“鲤”。石崇乳名“齐奴”,王献之乳名“官奴”,顾恺之乳名“虎头”,陶渊明乳名“溪狗”,王安石乳名“獾郎”,宋孝宗乳名“小羊”等等。不独汉族如此,当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也往往在史籍上留下了乳名的记载,如辽太祖耶律亿乳名是“啜里只”。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乳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乳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武帝陈皇后乳名“阿娇”,唐寿昌公主乳名“虫娘”等。

绝大多数的乳名都具有越鄙俗越好的特点,上起天潢贵胄、王孙公子,下至引车卖浆、贩夫走卒,莫不如此,由此构成中国姓名文化中乳名类的一个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钟爱怜惜之至,唯恐不得顺利健康地成长,遂有意标示卑贱,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隋。这种现象,迄今仍保留在许多长辈对后代的通称中,“小鬼头”、“小臭人”、“丑八怪”、“小棺材”、“小妖怪”等等。而当标示卑贱之义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乳名制取时,便呈现出许多闻之有趣的现象来。

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宋人王茂在《野客丛书》中说:“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犹有此意,其理甚明。”另据宋人邢居实《拊掌录》及清人梁章鉅《浪迹丛谈》卷六记载,欧阳修有儿名僧哥;人问他既素不重佛,何取此名,他回答说:“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乳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人家看来,贫贱人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