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改名的方法使用非常多,由于起名一般是父母、亲朋,改名的一般是本人,因此,改的名字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志趣和抱负。如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教育家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他青年时期乘船去衡山,见十余名同舟之人,一路对船工态度蛮横,他对此极感不平,乃自诫自己若能举及第,只当教员,不当欺压百姓之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为徐特立。又如解放后出生的青年作家莫伸,原名叫孙树淦,“文化大革命”中到陕西插队,业余学习写作,当发表处女作《窗口》时署名“莫伸”,取自陈毅元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既表示对陈毅同志的敬重和钦佩,又是对自己的警戒和激励。
4.以地名改名法
这种改名的方法来源于习俗,一般都有一段历史,或是父母有太多的牵挂,或是名字的主人难以割舍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情怀,以出生之地、抚养之地的地点改名具有显著的纪念效果。
如文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四川乐山地区,他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后来他旅居全国各地,但始终满怀着对故乡眷恋之情。为了不忘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四川乐山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即雅砻江)合起来,改名为“沫若”。
再如左联作家柔石,原名赵平复,他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西方祠前,祠前有桥名“金水柔石”,他觉得不错,加之敬慕明代方孝孺的品德(方祠即是今人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是以桥名柔石作笔名。
除了出生地和抚养地外,还有极具其他意义的一些地名,也是可以用来改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原名齐纯芝。因古时从艺之人一般都有名号,在拜师学艺时,齐白石便请胡沁园先生给他改名。
胡先生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就叫白石山人吧!”
齐白石欣然应允。但后来他觉得四字有些啰嗦,便在题画时,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于是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了。
以地名改名,特色鲜明,感情含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5.遵习俗改名法
遵习俗改名主要发生在古代,当时由于受宗族观念、男尊女卑、官贵民贱等思想的影响,人们一旦发生诸如改嫁、过继等情况,都要严格遵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改名。
这种遵习俗改名的传统,主要有三种情况。
(1)随母改嫁改名
在古代社会,随母改嫁的孩子叫“人子”,通常来说是要改名的。如郭威,五代后周的建立者,其本姓为常。后来由于其家道贫寒,加上其父早亡,母亲王氏便携他改嫁郭家,于是他就从郭姓改名为郭威。
又如范仲淹,宋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在他出生后不久,其父就去世了,其母便带着他改嫁到长白山一个姓朱的人家,于是范仲淹从朱姓改名为朱说,并随朱姓兄弟就读于白山醴泉寺。直至20年后,他考取进士,才把母亲接回范家,自己也恢复了范姓,取名仲淹。
(2)过继做养子改名。
过继主要是指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兄弟或别人做养子,一般来说,过继的孩子都要随养父姓而改名,这种改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姓过继改名。同姓过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兄弟之间,因此,一般是不用改名的。但是有一定教养和知识的人在名字上也做些文章。
如唐初书坛四杰之一的虞世南,自幼过继叔父虞寄为嗣子,所以长大后便改名字伯施,意思是兄弟将儿子给予弟弟。
另一种是异姓过继改名。无论是草野百姓还是官宦之家,只要是异姓过继,首先便要改姓而从养父姓。
如魏武帝曹操之父曹嵩,原本名为夏侯嵩,后过继到曹家,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便要改姓而从养父姓曹。
(3)做家仆奴婢改名。
古代社会里大户人家的家仆奴婢,一般来说都具有卖身的性质。因此,这些家仆奴婢有时也根据主人的意愿而从主姓改名。
如明朝为人狂放不羁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了追求华太师家中的丫环秋香,不惜改名换姓为“康宣”,卖身投到华府去当家僮。后来,由于华太师见其精明能干,武中有文,很赏识他,便主仆同姓,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华安”。
这些虽都是旧时的习俗,但随母改嫁而改名、因过继而改名的现象如今仍然存在。不过在改名时,受这些习俗的影响已显得微乎其微。
6.部首改名法
部首作为汉字的构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本身具有一定含义,特别是在易义五行方面,其含义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它又是造字的部件。部首的这种双重性,使得名字可以仅仅由于其中一字或两字部首的增减、变换而含义大变。如琳,若是命局喜用神为水、木格,而非木、土格,可将“琳”字换成“霖”即可。
如著名漫画家王复羊本名王复祥,后将“祥”字的“示”字旁去掉,就成了“羊”字,在这类改名的方法中,一般读音不变的多。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银,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非常不满,愤然改名为“高士其”。当人们问他为何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高老的这种优秀品质一直保持到去世,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在这类改名方法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名字改变一个字,形成新的组合。如现代诗人何其芳原名叫何永芳,是按字辈取的名,由于他上中学时,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深得教国文老师的喜爱,老师想到《离骚》中有“何所独无芳草今”之句,取“何其芬芳”之意,把“永芳”改为“其芳”,名字肯定句变为感叹句,使名字新颖含蓄。
7.易音换字改名法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是很有限的,当改名的要求与保留原名的发音产生冲突时,那么改名便只要易音换字了,有时仅仅是一字之改,但名字的寓意、风韵会让人有一种全新之感。如: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将“华”改为“清”,改后的名字不仅比原来的高雅,而且蕴涵典故:“宁愿洁正直以自清乎?”
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原名侯保麟。21岁时,他正式拜师朱阔泉先生学说相声。在旧社会,相声艺人与评书等其他门类的艺人一样,收徒都要赐给弟子艺名。其时师父朱阔泉因其弟子(第六代)系“宝”字辈,于是便将新弟子侯保麟改名侯宝麟。其虽只一字之差,而且读音相同,但前者系本名,后者为艺名,因此在相声界“宗谱”里是“侯宝麟”(同代“宝”字辈;的还有常宝华、刘宝瑞、张宝康等)。1940年侯宝麟在天津演出时,因觉“麟”字笔画太繁,遂改名为“林”。从此,侯宝林这个名字便伴随他走完给人欢声笑语的一生。
8.以文章诗词改名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章、诗词改名,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国学基础的表现。因此,这种改名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以文章诗词改名,最常见的是运用古代的诗词、文章来改。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原名王运生,长大后,因深受《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名句的启发和鼓舞,十分向往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拼搏生涯,于是他便改名为“若飞”。
艺术大师刘海粟,原名刘秀芳,因其极为欣赏苏轼的《前赤壁赋》,便借鉴其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改名为“海粟”,一表自谦,二则表明艺海无涯,自己要毕生求索的志向。
“雨巷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因对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句深有感触,于是改名为“戴望舒”。其中,“望舒”是指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当代着名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其名出自《诗·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名。
古代的诗词、文章确实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许多作家也借鉴古诗词、文章改名。如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便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的改名与白居易的诗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多首诗词中都有“东坡”一词。如《东坡种花》中有“东坡春向墓,树木今何如”等诗句。
选取以文章、诗词作为改名依据,不失为好的改名方法。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将会更加喜欢选择词章中的字意改名。
改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各国在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性。如《瑞士民法典》第30条规定,如确实存在重要原因时,住所所在地的州政府允许其更改姓名。在芬兰,根据1912年颁布的《姓名法》,公民若要改变姓名或增减自己的名字,必须向省政当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并在地方报纸上声明(若更改姓名还须在官方报刊上声明),然后才能向户籍机关登记备案,方始生效。比利时新的法律规定,父母给子女改名必须交纳200比利时法郎的“改名税”。
在我国,受理公民改名的是各地公安局的户籍部门。在改名前,您一定要慎重考虑,一般不要轻易变更。如确有正当理由需要变更时,应按照《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再作变更。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规定:“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1.未满18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18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民改名必须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有的人往往忽视这一点,曾有一位青年人,搞了一项发明,他用新的名字向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主要是新名字和工作证、户口簿上的名字不符。他振振有词地对户口登记机关说:“公民有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我想用什么名字是我的自由,我不愿受别人的干涉”。这说明,这位青年对改名的规定不清楚。实际上,起名和改名都要经过户口登记机关登记,正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这是防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的重要措施。
古今改名成功案例
***原名册刘渭璜。小学毕业时,他第一次改名叫刘卫黄,立志“要做捍卫火黄子孙幸福的有志青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不甘雌伏,定要雄飞”。一天,年仅20岁的他,对在长沙读书的老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从小就应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切。”后来,他参加“五四”运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再后来,留学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少奇这个名字就与后来的中国工人运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年轻时,他对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见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为崇尚,曾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他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领悟到先知先行的谬误,认识到,人的知识应从实践中得来,正确的观点应当是“行而后知”。于是,他又改名为陶行知。他身体力行,重视乡村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并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他不但创办学校,培养了一些革命人才,而且还帮助不少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
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原名高庆琮。他40年代在燕京大学外文系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学生运动,曾任燕京大学地下团组织“民联”主席,因从事革命活动的需要而改名换姓为周南。因为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第一章即是《国风·周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诗唱周南第一章”之说。改名周南,是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喜读喜作诗词的结果。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自幼品学廉优,14岁被保送到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表格时,不慎把自己的年龄“十四”错填到姓名一栏里了。如果再换表填写,还得交钱。怎么办呢?他忽然灵机一动,在“十”字下加了几笔变成“李”字,这样便是“李四”两个字了。但他觉得这“李四”是人们口头常说的“张三李四”的名字,不伦不类,不大好听,又索性在后面加上一个“光”字,表示“四面光明”之意。从此,李四光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陈荒煤,原名陈光美。30年代初,他在上海、武汉投身左翼文化运动,进行文学创作。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空难的人群》由丽尼推荐给《文学季刊》发表时,为使其免遭特务追捕,取光美的谐音署名荒煤。荒煤从此真正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一发而不可收。“荒煤”如荒原上的煤,发出光与热,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坝。后来,他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在正式场合加上了姓成为陈荒煤,而在发表散文、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时,仍署名荒煤。
现代书法篆刻名家邓散木,原名菊初。年轻时,他对“国父”孙中山极为崇拜,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参加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变后,他对国民党的信任产生了危机感,继而由失望变成绝望,遂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他取“粪除”(扫除)之意,改名“粪翁”,并将居所命为“厕简楼”,以示要同污秽腐朽的世风分庭抗礼。
抗战胜利后,他企望能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自己也想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痛感自己无能,就像一节毫无用处的木头,于是他又改名“散木”以自嘲。60年代初,他因血管堵塞而截去左下肢,便又易名为“一足”,并乐观地写诗道:“腿乎腿乎别矣汝勿忧,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犹得为社会主义建设备一筹。”
下篇 好商名好商运,靓名万金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