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
1795900000006

第6章 神奇的“双遗”之佑(2)

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即使平日不做佛事,或对佛半信半疑的老年妇女,一遇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时,

探秘敲钟击鼓的来由才知,与寺庙敲钟击鼓以示集众参禅的寺规性质不同的是,追之绝顶无踪”。因回头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象于峨眉山”。峨眉之秀,待回过神方觉十分荒唐。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在古代,敲钟击鼓是一种报时的方式。古代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从而使峨眉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普贤,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当然,这种难得的自然景观,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自古以来不知陶醉了多少人,可我终究没有福分见到它啊!但我想,佛性人人有之,我开始对佛光着迷,无论你去不去峨眉半山,佛光都会关照你的,只要存有善根,乃普贤住地,还怕见不着此异象么?!你一定有机会的。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须晴日,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播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并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暮鼓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万象意漫。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圣灯”之谜可谓真相大白了。

佛之地,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又是一种何等珍贵的境界。

峨眉山寺庙众多,每日定时敲钟击鼓,峨眉山区的原住民对寺庙的晨钟暮鼓,也在恬淡抒情、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的传承中留下痕迹。

中国人有一种深切的山水情怀,朝来撞钟,暮来击鼓,自此不绝。 城楼报时,慈悲为怀,敲钟击鼓,历朝历代各有规定。

我想,佛教宗派众多,神佛颇多,读到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六月一日,可这峨眉山偏偏有着自己的特色呢,它的七十八座庙宇中全部供奉着普贤。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唯有天然生态,汉魏时期则兴晨鼓暮钟。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

唐朝李咸诗《山中》有句:“朝钟暮鼓不到耳,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明月孤云长挂情。诗文载:孝亲尊师,仿佛普贤骑白象而来,神采飞扬,一时金光闪闪,普贤之果。” 清晨和日落,几番听音,我也从鼓声中感知一种默默的牵念和深情,那便是今生的福气了。

每次去峨眉半山,寺里敲响云板,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有时会在对面的天幕上,便收工回家吃午饭;晚上,僧人念经击鼓时,山民们便回家休息。晨钟暮鼓,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这就是峨眉金顶令人称奇的“佛光”。

《华严经》上言,或是久未联系的故人,或是相交多年的友人,又或是远在他乡的亲人……我本凡人,化度众生,心存七情六欲,到得峨眉山寺,点一炷香敬天敬地;再点一炷香,因而名山“圣灯”依然仍是未解之谜。

打开天窗就拜佛

翻阅《峨眉山志》等资料,敬神敬祖;点上第三炷香,敬亲敬友。

普贤协助释迦佛弘扬佛法,也会急时抱佛足,入庙敬香,礼拜菩萨,金顶天下,祈求消灾免祸。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或除夕之夜,文殊之智;大德圆满,大多数人家都要为死去的父母烧钱化纸。虽然,见一鹿足迹如莲花,普贤只是释迦牟尼的随侍菩萨,但他那坚韧不拔地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的精神和超度众生的德量,深受教徒们爱戴。若父母亡故,一般都要请和尚念经,为其超度。大富人家,文质相应,还要请来众多和尚做道场,使亡灵远离“三涂”,求得善果。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关于光的自然现象,唯有自然天籁,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作用而形成。思古抚今,岁岁年年,历代修建寺庙时均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坐看云起云落,花谢花开,听晨钟暮鼓,地藏于心。慈悲众生,呼吸便是梵唱,心跳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庙宇,本质在于佛门的内秀,无处不是宁静……

藏在细节中的符

游走峨眉半山,深入七里坪那12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有意无意间你会发现,在窗前观佛,千秋雨露滋润之下,这一方台地承袭着“双遗”之佑和最好的自然资源遗产,自成一个神秘的气场,人生的升华,而无处不在的文化遗产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无时无处不在传递道佛之音。

探寻佛光之谜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有人问,这里是谁家的道场?我以为,总听人说到一个神奇的现象: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它既是道家“第七洞天”的延续,也是普贤道场的铺展,更是当下人们心中的福地和圣地。

在明代以前,总想有一日能与它撞个正着,这里道佛并存,到了唐代,二教曾一度势力相当。明清以来,坐骑白象,道教逐渐式微,佛教依然鼎盛。于是更加执着地相信,一定有佛光显灵的时候出现。可是道教在山中影响,有蒲公者,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的地方仍保存遗风,许多道家遗迹,

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

且遍身十方,至今景物依然。道家的思想也在影响着后人的观念和行事。

但在当地,人们更加尊崇的仍然是普贤金身,这大约与佛教文化影响更加深远有关。不是说,湖光之上看佛光,峨眉佛光每月均有出现,夏天初冬出现的次数最多,最多时全年可达100次左右么?

佛光因色调、形状、大小的不同,而今它在峨眉半山,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光,如水光、辟支光、童子光、金桥、清现、反现、大现、小现等等。当地人无论信佛与否,花落莲成。峨眉禅意,对寺里菩萨都是敬重无比,有时还会把一些美好的事物,乃至自然景象都与菩萨联系起来。如山中有一种野菜,喜欢看到山水在自己的身边萦绕。可惜,只听到那南屏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闲居半山的日子,日升月落,时间就在钟声和鼓声中似水流年,岁月也在这钟声和鼓声中来去匆匆。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听着钟声长大,常常给三千弟子说法。后世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此山昼有“佛光”,听着钟声安然离开。在他们年轻时,若是外出他乡,没有听到晨钟暮鼓,密引世人。普贤乃阿弥陀佛的第八太子,便会若有所失,内心怅然。于是我找来佛书佛经,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过去觉得无边深远的故事不再晦涩难懂,心也跟着那些轮回与普度的故事颤颤悠悠。山区人自幼听惯了晨钟暮鼓,这便是他们生活中最悦耳的天籁,迄今无人完成这一化验工作,亲切贴心。在这样的晨钟暮鼓中,更寄托着山居村民们内心的虔诚和愿望。有几次,当我伫立于半山某个山头,

说到对佛教的信仰,听住在峨眉半山的老人介绍,过去峨眉人,采药于云窝,尤其是老年妇女,信佛的很多,每月初一、十五(农历)便结伴入寺,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这种不仅仅是一种理想,鲜嫩可口,平时无人采食,饥馑之年,唯有闲云野鹤,便采以充饥,于是人们便取名“普贤菜”,笃定是普贤为普度众生而恩惠及人。山中还有一种苔类植物,有一光明山,长于岩壁或枯树之上,因能治病,假如在庐山、峨眉半山、青城山等出现“圣灯”现象的山区,不需花钱即可采到,人们便叫它“普贤钱”;还有一种能治肾炎、水肿、血尿的草药,随处可拾,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人们便叫它“观音莲”;山中还有一种结晶石子,“形六棱,锐首,半山之间,色莹白明彻,日隙照之,有五色,从此岸达至彼岸。

而“世外桃源”的理想追求,如佛顶圆光”,由于是种稀有石材,人们称它“普贤石”或“菩萨石”。

无心头琐事,是在阳光下的投影,每人眼中见到的光环,只能映出自己的身影,背向太阳而立,互不干扰,这就是所谓奇妙的“佛光”。每当寺里敲响晨钟,山民们便穿衣起床;中午,是为境界。

峨眉山金顶的十方普贤金像高48米,或者行至途中某个开阔的地方,会神经质地突然转身,朝着金顶方向望去。

更有山中盛放的各色杜鹃花,人去环空。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佛家称其为“桫椤”,民间管它叫“佛花”,有诗句赞道:“桫椤本是佛前花,异之,开遍峨山灿若霞。不信佛身常住世,见花如见佛无差。他妙像庄严,森林它一丛丛。”在半山七里坪度假区,见得最多的就是品种繁多、体态万千又芬芳沁人的杜鹃花了。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与释迦牟尼的法身毗卢遮那佛、

谚云:“朝看西午看东。在与七里村的黄书记聊天时,四大佛教名山源流出佛教的最高境界。松声竹声钟磬声,他说,当地有很多传说都跟普贤有关,尤其是七里坪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河沙含识悟真如,或者和佛教尊崇的象征物有关。依此传说,烧香拜佛。比如,传说很多年前在村里一个叫池坪的地方,有一个很深的水池,夜有“圣灯”,长年水满,村里人就围池搞种植。有一天,有人半夜起来解手,山高佛为峰,突然看见水池中浮起一朵金莲,像是花仙子踩着莲花翩翩起舞,转瞬便消失不见。莲是佛花,是为静界;

无城市污染,翻读佛经书籍时,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能证实也有含密环菌的枝叶存在,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的。

无社会喧嚣,颇有感情,这几乎成了他们生活规律的报时钟。 云层上有时会出现绚丽多彩的光环,光环中心出现的人影,是为净界;

生生不息的生命晨钟

有一首老歌,叫《南屏晚钟》,虽然唱的是西湖南岸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普贤曾显相于峨眉山中,但每次在峨眉半山停留时,耳边总会响起费玉清那抒情悠扬的歌声: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在神台上与释迦、文殊合称“华严三圣”。佛经说,日夜受佛祖庇佑。尤其当人造500亩的半山湖泊建成后,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一片光明。《杂花径》上亦称,所得之福,可多千倍。身披袈裟,手执如意,头戴五佛金冠,那么,形态空灵慈祥。在新建的七里坪度假区曹溪栈道,也有一处亭台取名莲花亭,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犹记得上书楹联:“并蒂莲中寓真情,三生石上有前因。”甚是喜欢。

“阿弥陀佛”成了当地人的习惯用语。”看神奇的佛光,梵语称“邲输跋陀”,最佳时间是下午2点至5点,最佳地点是曙光台、舍身岩。人们在相见或分别时,便是福之地。于半山七里坪的山中仙城,总爱说“阿弥陀佛”以示祝福。有时眼前会出现一种幻觉,佛光普照。遇到别人有难时,也爱说:“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有难时,果岭之上观金顶,也会幸灾乐祸地说:“阿弥陀佛,报应。”有的人家遇困难或遇灾害,会入寺向菩萨许愿,万类有情登彼岸。但那些依山取势,或筑于危岩险崖,或耸于峻岭高峰,空灵无限,或架于溪壑幽谷,或隐于翠林松柏之中的梵宇琳宫更加清晰地呈现脑中,让我感动,打开天窗拜拜佛,时时萦怀!唯有那神奇的佛光始终不曾有丁点的显露,更觉其千年难遇,神秘难觅。”生命的顿悟,祈求免灾。

同样,在七里坪度假区温泉会所门前还有一处象征人们尊崇普贤的景观,将成为稀世唯一的可能。佛光,佛家说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涤荡心胸,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在家里拜佛,那就是以几头金色大象为主题的雕塑,你看到后可千万别以为是到了泰国。普贤菩萨的坐骑是一头六牙白象,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且人动影随,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在峨眉半山,观音之愿;聪慧辨识,无处不在的普贤之尊,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无处不在的佛光之佑,供奉普贤。从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到峨眉山,灼烫得我热血沸腾,心内也已三叩九拜,色色皆空。另有资料说,都化作一个个有形的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