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前史。
1、神殿的由来。
如果巴菲特真的是股神,那么,他所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就可以看作是神殿。许多年来,巴菲特始终担任伯克希尔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每次出手,基本上都是通过这家投资基金公司。
事实上,在没有巴菲特之前,伯克希尔公司根本称不上圣殿。伯克希尔原本是一个雪茄烟蒂下的几家纺织公司和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的联合,后来更名为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的。
这家公司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790年,一个叫塞缪尔·斯莱特的人在罗得岛州创建了这家纺织厂,它是美国第一家纺织厂。
我们不知道巴菲特的祖先是否在这家纺织厂工作过,不过,当1806年,为斯莱特工作的一位木工叫奥利弗·蔡斯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开业后,现在的伯克希尔公司才算真的有了名副其实的“祖宗”。
现如今,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任董事会会员的马尔科姆·蔡斯三世就是这位木工的后代。他的祖先通过精明的管理手段与勤奋使得这家纺织厂的业务渐渐发展为纺织业的龙头,该公司的纺棉量曾一度占到整个美国棉花总量的四分之一还要多。
在伯克希尔的发展史上,最初的法人创立者同样也是早期股东之一的亨丽埃塔·霍兰德·罗宾逊·格林绝对是一个大书特书的人物。
她是一名贵格会教徒,在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市长大。在20几岁的时候就继承了贸易和航运业上的一大笔财产。后来,她在股票市场的成功经营造成牛市。这位在当时看来总有点像女强人的女人拥有铁路、银行、股票和债券,全国各地都有她的房地产,但是,她收入的最大来源还是发放贷款。
她的财富来源主要是在芝加哥附近发放贷款和征收高额土地税。虽然她是个有钱人,可人们对她的道德品质评价不高,当她在纽约去世时,她把通过“投资、伪造以及向投机者发放贷款”等方式积攒下来的1000多万美元的不动产留给了她的孩子们。
她为什么会有非常不好的名声,是因为许多人都知道她对那些手头拮据、生活没有着落的陌生人的求助无动于衷,置若罔闻。确切地讲,她是一名吝啬鬼,总是穿着一件黑色的,脏兮兮的丧服裙,过着一种连乞丐都不如的生活,只是为了避免缴纳住房税,她被称为“全美国最富有,最令人厌恶的女人。”她的小气和吝啬是空前的,无人能比的,为此她还赢得了“华尔街的女巫”这一称呼。
她的这一财富观与后来掌管伯克希尔公司的巴菲特形成鲜明对比,被人们鄙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20世纪30年代,伯克希尔已经发展成美国最有实力的工厂集团,仅从用电量上来讲,该工厂大约要占到新英格兰州总输出电量的1%。可公司并不赢利。因此,在30年代后期和未来的六年中,公司领导人决定不发放优先股息。伯克希尔公司在那段时期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公司很可能早就倒闭了。196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总裁西伯里·斯坦顿在新科曼协会的演讲中深切地谈到,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司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当战争爆发时,我们刚刚装上了全新的设备,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做到了。我们公司转向了火药袋、用于伪装的布料、雨布、蚊帐和其他一些军需物资的生产—但是,对我们来讲,最大的商机来自于降落伞布料的生产。军需品公司(Quartermaster)把全国的纺织品生产厂家召集起来开了个会。他们想让我们开发生产尼龙的降落伞布料。由于我们对这种尼龙布的生产都没有经验,对是否接受这样一种委托表现出明显的犹豫不决。主持这次会议的政府官员一个公司接着一个公司地很快宣读完与会的公司名单,按顺序,每个公司都表示同意生产一定数量的尼龙布。因为他们都不愿意盲目地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大多数公司愿意承担的生产量相对来讲都很小,可能有25000码的样子,当轮到我们公司时,我们坚定地说“300万”,这时,会场一片寂静,静得好像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接下来,与会的大多数厂家都同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生产量,在军需品公司的请求下,我们也将原来300万码的生产任务增加到500万码。
一份资料显示,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48年的时候,伯克希尔精棉纺织有限公司和哈撒韦制造公司共有180万美元的利润,十几家大型工厂遍布于新英格兰州各地,公司的员工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要知道,在1948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收入才是280万美元。
2、神殿的新史。
1971年,巴菲特入主这个即将要破产的纺织厂,从此,伯克希尔的史前时代结束,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新史开始了。
当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时,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已发行了983582股。巴菲特合伙公司就拥有其中的691441股。巴菲特将合伙公司拥有的股票分配给合伙人,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场价格已经上升到1.5亿美元,巴菲特个人所拥有的2500万美元左右的资产中,大部分是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
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上述股票清算分配之后,沃伦·巴菲特在1970年1月间从巴菲特合伙有限公司的其他合伙人手里购买了87591股的普通股票,那是注册人在股票清算分配时得到的他那部分股票。1月间,巴菲特先生还在公开市场上买到注册人附加的2100股普通股票。到1970年1月31日,沃伦·巴菲特自己共拥有245129股普通股股票,接近注册人已售出的979582股普通股的25%。通过这些交易,沃伦·巴菲特可能被认为是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注册人。
他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兴趣,不论是管理方面还是金融方面,都在不断提高。
1969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和伊利诺斯州罗克福德联合企业。
1970年8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把它的商业总部搬到了基威特大厦的14层。
当时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纺织经营、由国家赔偿公司及附属国家消防及海运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和联合企业。
巴菲特通过一些重大而又成功的投资决策创造了伯克希尔公司。公司一半以上的净资产归功于10次左右的重大投资行动。巴菲特几乎总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企业,然后长期持有。在某些投资季报当中,长期是指截至下一季度收益的结算日或公布日。然而,巴菲特现在持有的许多投资品种时间长达数年、数十年,经历了经济景气和不景气时期,直至迎来辉煌灿烂的那一天。巴菲特是一位马拉松式的投资健将,投资机会来临时,他四处出击,力求收购到一个更大的企业。
在巴菲特主导伯克希尔的几年后,就有人在每年3月急切盼望可以读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股东们翘首以盼,华尔街券商、普通投资者,以及巴菲特迷们对年报的热情并不比股东们差。
3、并非一帆风顺。
但是,巴菲特并非是神,确切地说,伯克希尔年报并非是真的股坛圣经。比如2004年的年报,就让一些人感到了意外。
在这份年报中,巴菲特写下了这样的话:2004年,伯克希尔总体收入有所下滑,从2003年81.5亿美元减少为73.1亿美元,伯克希尔股票价格从每股5309美元降到每股4753美元。
2004年,巴菲特亲自上阵指挥投资事宜,可股价竟然下降了500多美元,但巴菲特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他解释说:“由于受飓风袭击,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不得不进行大量赔付,累计达12.5亿美元。”
不过,这只是巴菲特在先抑后扬,他紧接着写道:“2004年,伯克希尔公司累计实现税前利润35亿美元。”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年,伯克希尔35亿美元利润中,50%以上与美元贬值有关。其中,有18亿美元直接来自于外汇合约,包括美元以外的主要12种货币。由于2004年底美元不断贬值,使外汇合约价值不断上升。许多人都知道,2001年与2002年,巴菲特曾用外汇购买一批垃圾股,如今因美元贬值,带来7.3亿美元利润,也成为—笔不小的“外财”。
倘若将巴菲特在2004年的投资看成是失误,那么,导致他失误的最根本则是美国近几年来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与财政亦字过高的问题。早在2003年,他就向《财富》杂志投稿,建议美国政府力促贸易平衡,至少大幅度削减贸易赤字,当时他写道:“这不是简单的赤字,而是美国经济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要么大幅度改变贸易政策,要么让美元一路贬值,但这会让资本市场不安。”
美国政府以及经济大鳄们都知道,在过去10年中,美国双赤字一直相当严重,可政府只知道发国债,使自己一步步沦为一个债务人。外国政府与公民已经积攒价值3万亿美元债券与资产,包括证券与房地产。巴菲特曾估计过这一数字,如果按照当前利率,未来10年将达到11万亿美元。
在文章中,巴菲特说道,如果白宫不采取任何措施,美国将不得不继续向外国人转移所有权资产,以支撑自己的超前消费,使整个旧家像一个败家的花花公子。“美国天天鼓吹它耍打造一个‘所有权社会’,但现在恰恰相反,美国不是在走向‘地主社会’,而是正变成‘佃农社会’。”
“最终,美国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国际佃农’,不得不向日本、中国等‘地主’们永久性‘交租’。这样的生活对美国人民来说毫无幸福可言,但现在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贸易政策正带我们向那里疾驰。
他在文章还提到一点,就是希望美国政府采取类似许可证的政策,控制出口与进口,从而调整进出口平衡。“这是上策,但美国政府不会听,它只会不顾金融市场不安,一味让美元贬值,这其实是下策。”
智慧锦言。
有人说,巴菲特用他的伯克希尔公司一面赚着钱,一面又说着政府的坏话。事实是,伯克希尔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并非只是将赚钱作为目的的。至少,他们希望赚钱比较开心一点。
绝对万无一失。
1、绝对的保险。
不记得是哪一年的伯克希尔年报了,巴菲特曾在这一年的年报里自豪地将自己的企业和“财富500强”作了个比较,然后开玩笑地说道:“我们之所以没有进那个名单,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不过,那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伯克希尔在被世人瞩目的同时也被各个财富排行榜所注意。而这些排行榜对伯克希尔所在行业的描述几乎一致:财产和意外保险。
也就是说,金融人士从来没有把伯克希尔公司看作是一个投资公司,只是将它看作是一个个保险公司。事实也的确如此,伯克希尔一直在接受巨额保单,甚至在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之后,仍在承接恐怖险。有人说,投保到伯克希尔,绝对是万无一失。
保险业对伯克希尔到底贡献多大,外人实在无法得知。毫无疑问的是,影响该是巨大的。在2003年,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总共为其贡献了10多亿美元的利润和440亿美元的浮存金。即使不按伯克希尔的历史年平均投资收益(22.2%)计算,仅假设这440亿美元免费资金的回报可以达到15%,那么,我们还是可以算出一个保守的数字,2003年,保险业对伯克希尔的贡献至少是70亿美元,要知道,伯克希尔2003年的总共收益才136亿美元。
在巴菲特眼中,伯克希尔的历史其实就是保险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的历史,巴菲特曾自信地说:“保险业是我们的未来所在。”
那么,我们是否要重新审视这位投资大师了呢?
他在股神的招牌外,还有“保险大王”这个身份呢?巴菲特对保险业的钟爱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商学院读书的巴菲特狂热地模仿导师本·格雷厄姆。他在格雷厄姆的公司持有的股票上都投了资,还在《名人词典》上查到自己的老师是一家名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主席。当他认为自己已经熟悉了一切,就去华盛顿拜访了GEICO总部。在那里,他遇到了戴维森,在戴维森的讲解下,巴菲特对GEICO及保险业的运营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
不过,巴菲特的初衷似乎还是股票,因为他回到纽约后就为纽约当地的一家报纸撰写了《我最喜欢的股票》一文,盛赞了GEICO的直接销售方式,指出后者的毛利率是一般保险公司的5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据,那一年,他将1万美元投资在了GEICO,并在第二年获利5004后卖掉。20年后,巴菲特很后悔,因为那些股份在这时已经值1300万美元。按理而言,这种后悔多少还是有点炫耀的成分在的。巴菲特大概知道一个事实,GEICO是维持低成本的运营方式,这使得它可以躲过保险业的景气循环,从而其股票的表现一直不错。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格雷厄姆在1948年花72万美元得到了GEICO的一半股票,而巴菲特在1996年为了同样的数目花了23亿美元!
也许正是GEICO对巴菲特的启发,在这之后,巴菲特一直没有停止对保险业股票的追逐,1967年3月,巴菲特保险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出现了:伯克希尔花了860万美元从创始人杰克·林沃尔特手中买下了国家赔偿公司(NationallndemnitY),巴菲特终于有了自己的保险公司。此时,整个美国的保险业是一潭死水,许多保险公司甚至懒得公布自己的盈利状况—即使公布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但聪明的巴菲特已经赢了这场胜利,他洞悉了保险业的秘密:浮存金。
在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公司看来,保险业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为其他人提供服务—保险形式的保护—来持有别人的资金,这些资金在保险术语上被称作浮存金。“浮存金”指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后,再扣除应付佣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险递延费用所得的资金。直白一点来说就是,保险公司“暂时”持有的别人的钱。而判断浮存金的标准,就是承保损失:你承接这些保单而持有浮存金所付出的成本。
从伯克希尔的1967年至1997年近30年间,通过浮存金数量和成本的具体数据后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时候,巴菲特为持有这些浮存金是获利的,而即使在遭遇损失的年份,这些浮存金的成本多数情况下也远低于同期长期国债利率。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别人付钱给你让你持有他们的钱,还有比这更美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