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28

第28章 无为之道(3)

2、只打有把握之仗。

在他解散合伙人有限公司不久,1970年年初,美国股市开始踉踉跄跄。接着,华尔街的著名股票一个接一个猛跌。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年初下降50%。不过,他在股市最低时又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如运通、伯克希尔。这些公司如今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巴菲特成功躲避了这场风险,有人说,即使他没有解散合伙人有限公司,仅凭他的聪明才智,也会成功躲避风险。可在巴菲特看来,没有绝对把握的仗,他是不打的。

巴菲特的合伙人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结束共经历了12年,12年来,巴菲特使合伙人公司的股票指数,每一年都超过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可以做个假设,倘若一个投资者从1957年起投资1万元到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会产生1050270美元的利润,如果他投向道·琼斯股,只能获得15260美元的利润。

能取得这样惊人的业绩,当然与对合伙人的要求及对股票进行有效地投资组合分不开。巴菲特曾对合伙人约法三章:不希望他们过问他在股票上所作的决策,每一年他只需要向合伙人汇报一下投资情况,作一个年度成果总结,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1/4,巴菲特得1/4。

成功躲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除了对市场敏锐之外,还要把内部成员团结到一起。取得合伙人对自己的信任是巴菲特始终努力的事情。他和他的妻子苏珊及助手比斯克特的个人财产的90%都投入到合伙人企业中,他向合伙人说:“我们是在品尝自己种下的果子。”

记得在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成立时,巴菲特就给自己订下了目标,建立起一些尺度。要每年以平均10个点的优势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涨幅。但是,尽管如今巴菲特本人已有2500万美元,但一个子儿不动,静观股市回落。

有时候,聪明就是躲避风险最直接有效的唯一标准。

巴菲特为什么会让许多人都信任他,在前面我们谈到过,他继承了母亲的性格因素,同时,他也继承了巴菲特家族良好的那一面,就是柔中带刚。

见过巴菲特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在财富角斗场上,没有人可以打败巴菲特。因为巴菲特太柔了,而当你向他进攻时,他的柔又变成了无坚不摧的宝刀。可在平常时,他就像一个柔弱得不能再柔弱的老者,试问,又谁会对这样一个对手发动进攻呢?有一次,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发表演讲之前,有人问他:“你在这里是否需要安全保护?”他回答道:“我们不需要任何安全保护,只要求在门口检查出席者是否携带无核小果。”

一位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知道巴菲特喜欢桥牌,就送给他一盘标题为“表演是我的职业,桥牌是我的爱好”的沙里夫桥牌录像带。巴菲特给这位股东写了一封短信:“如果我长时间看这盘录像带,我会像奥马·沙里夫那样英俊吗?”

他是这么平和这么柔顺,让人偶尔会有怜爱之心。甚至有时候,一看到他,就会产生喜爱之情。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巴菲特所消耗的财富,所需要的物质和他所拥有的东西形成了惊人的反差。他衣着随便,总是扎一条很短的领带,下端通常在腰带上面几英寸的地方。他的鞋子磨损得很厉害,但始终不换。外套和领带很难做到搭配合适。如果他穿西服,西服的样式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有时在周末,他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海军蓝T恤衫,见到人则略一微笑。

也许正是他从家族成员那里继承来的的个人魅力使他总能躲避风险,最终逃脱生天。要知道,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熊市和牛市可是天上人间。

无论到什么时候,在华尔街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市场永远都是我行我素,喜怒无常。许多人被市场搞得焦头烂额,只有巴菲特仿佛是市场老先生的好朋友,总会得到市场的关照。即使市场老先生发威,似乎总会提前告诉巴菲特,使得巴菲特总能逢凶化吉。

不过,巴菲特似乎并没有把市场当成好朋友,大多数情况下,巴菲特对“市场”持冷漠的态度。一旦到了恰当的时刻,巴菲特就会利用市场的错误而趋利避害,大发其财,并因此成为股票投资领域的一棵不老松。

巴菲特是个对人性有深刻洞察力的高人,他发现在投资理财方面,大多数的人宁死也不愿意去思考。曾有人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概括为“反向操作”,这其实是投资者对巴菲特的误解。“……当然,以上所述并不代表不受欢迎或不受注意的股票、企业就是好的投资标的,反向操作有可能与群众心理一样的愚蠢,真正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决……”

1970年代早期,大部分的机构投资人为美国知名商学院所提出的新理论所惑,认为企业价值与他们考量买进卖出的价格并无太大关联,“股票市场具有完全的效率,因此计算企业的价值对于投资活动一点也不重要”。回顾此事,巴菲特开玩笑道:“伯克希尔公司实在欠这些学者太多了,因为这些学者们告知伯克希尔公司的竞争对手们,思考是白费力气的一件事。”

3、学会控制情绪。

没有人知道巴菲特是如何思考的,又有许多人知道巴菲特最善于思考。因为巴菲特一再向世人宣称,他崇尚简单,认为简单行为更有效,将喜欢简单事情复杂化视为人性中的不良成分。可是,从巴菲特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思考并不是那么简单。巴菲特曾告戒那些投资者,重要的不是你们知道多少,而是你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市场就像老天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老天爷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拿鸭子来打比方,假设投资者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投资者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有些投资者却以为上浮的是自己,而不是池塘。他指出,投资者一定要避免成为一只骄傲的鸭子,以为是自己高超的泳技让它冲上了天,殊不知面对狂风巨浪,小心的鸭子反而会谨慎地看看大浪过后,其他池塘里的鸭子都到哪里去了。

躲避风险,不做一只鸭子,尤为重要的是,尽量不要使用通行的规则与技巧。几十年来,巴菲特并购了许多企业,但他很少采用华尔街普遍使用的杠杆工具。“我们很少大幅举债,……我们宁愿避免资产负债表过度融资而放弃许多吸引人的投资机会,虽然如此保守的做法有时使我们的绩效打了点折扣,但考量到对保户、存款人、借款人与全体股东将大部份财产托付给我们的责任时,这也是唯一令我们感到安心的做法。”

许多年后,巴菲特回忆起父亲告戒自己的话:要学会控制自己(他父亲自己并没有做到)。巴菲特做到了。

在许多次演讲中,巴菲特都对自己做了正确的评价,他说,自己能很理性地处理事务,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感情影响自己的思维。巴菲特的想法是:别人赞成与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或是赞成或是反对都不应该成为自己做对事或做错事的因素。“我们不因大人物,或大多数人的赞同而心安理得,也不因他们的反对而担心。”当你认为你所预测的或者是你所要做的是对的,那就去做,别人的意见只不过是一种意见,关键还在你自己,“不论如何,我们皆期望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负债比例与结构适当并保留充裕的资本实力,虽然我们的投资报酬率可能因此保守的态度而打了点折扣,但这也是我们唯一能感到安心的一种方式。”

智慧锦言。

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将祸躲避开,甚至是永远都不招祸的人,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做的事很简单,当众人贪心大作时,尽量试着让自己觉得害怕;反之,当众人感到害怕时,尽量让自己贪心一点。”

大隐隐于市。

1、走进“隐者”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巴菲特是“大隐”。

一个人清心寡欲,在别人眼中就不会成为敌人,甚至在别人看来,这样的人不但不加以设防,还会时刻照顾他。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做到不争。不争的人不过是不像一些愚蠢的人在那里狗咬狗。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除了保险为支柱外,他的边批史就是一部并购史。但这部并构史简直是一篇天堂文字,没有血腥没有硝烟。

巴菲特就是用他那“清心寡欲”的样子完成了并购史的最后书写,“对于我们是否对收购感兴趣,我们可以承诺完全保密并且非常迅速地做出回答,通常在5分钟之内。”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西方管理科学不能对对巴菲特的并购技术做出解释,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读完一个企业财务报表即使是神仙也得用一个小时,5分钟简直是扯淡。

等于说,巴菲特在并购时,根本就不看财务报表。就仿佛是一个隐士喝酒,不问酒是什么牌子一样。

但是,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仍旧是假象。巴菲特是个谨慎的人,他不可能对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不看就收购这家公司,原因只有一个:经过长时间的探询,他已然知道了这家公司的底细。所以,人们看到的是巴菲特的从容淡定,对企业的清心寡欲。

2、感悟“隐者”的风采。

在今天,所有的投资人都期待成为沃伦·巴菲特。就如同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期待成为鲁迅那种大隐于市的高人一样。

有人曾说,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的股票,共计投入40多亿美元,只过了7个月,净赚50亿美元。愤愤不平的中国人总会说出这样的话:中国石油本来是中国的优秀企业,我们自已不投资,反让那个美国老头微笑着把手一挥,赚走了一大笔。

即使这种论调是不服气的,但是,当我们知道2008年巴菲特高坐富豪榜冠军的宝座时,我们还能说出什么来呢?那些追名逐利,四处叫嚣,暴光频频地所谓商界奇才们永远都学不来巴菲特的“清心寡欲”。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学得来,惟独“隐士”这个身份学不来,“隐士”是一种心界,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合到一起,并最终让宇宙万物来为自己博得利益的大境界。

智慧锦言。

这大概就是巴菲特之道,一个世界上恐怕再过五百年才能出现的巴菲特,再过一千年才能被人运用自如的财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