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21

第21章 述而第七(2)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校】

按:“汝”旧作“女”,改今字。

【释】

叶公:“叶”读社音,楚县名,地在今河南叶县南。“叶公”,即好龙之叶公。

奚:何也。

发愤忘食:“愤”,同“奋”。“发愤”,指发奋读书。

乐以忘忧:“以”,犹而。

云尔:语末助词,犹云如此而已。

【训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

(听到这事,)先生(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平日里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自己)快要老了,如此而已’呢?”

【章旨】

此章劝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年轻人应当具备的精神。老年人如此,乃难能可贵。云不知老之将至,知其为孔子中年以后所言,亦见其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二十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释】

敏以求之:即以敏求之。“敏”,敏捷、勤奋。

【训译】

先生说:“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靠好古和勤奋求得知识的人。”

【章旨】

此章亦劝学。

二十一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释】

语:给人讲说。

怪:怪异之事。

力:强力、暴力之事。

乱:犯上作乱、叛乱。

神:鬼神之事。

【训译】

先生不讲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章旨】

此章明孔子所不讲,以教人。怪、力、乱、神四者皆无益于人,故不讲。

二十二

7·2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校】

按:“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释文》、皇本、正平本、定州简本同;朱熹本、邢昺本以下皆无前“我”字、“得”作“有”,非。

【释】

我三人行:“行”,指行动、做事。宋代以下以“行”为行路,故删“我”字。行路,何知其善者与不善者?

必得我师焉:言其中另外二人的行事方法或主见,必有值得我学习者。

善者、不善者:指另外二人所提出的行事方法与主见言。

【训译】

先生说:“(比方)我们三个人(一起)做事,一定能(从中)得到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好主意照着去做,不好的就改正它。”

【章旨】

此章劝人多听他人意见,不要自以为是。

二十三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释】

天生德于予:“德”,指福德、福份。天生德于予,言其有不死之福。《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郑玄注:“德,福也。”旧释品德,非,桓魋岂畏品德?

桓魋:人名,宋国司马。

【训译】

先生说:“老天爷把福份生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章旨】

此章教人莫畏恶人。《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卫过曹,……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离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十四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子乎?吾无隐子尔!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校】

二三子以我为隐子乎,后“子”字旧脱,从皇本、正平本、定州简本、敦煌诸唐写本补。

吾无隐子尔,“子”旧作“乎”,涉上误,今改正。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无”前旧衍“吾”字,据义删。

【释】

以我为隐子乎:“隐”,隐瞒。“子”,二三子之子。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行”,行动。“与”,在一起。

【训译】

先生说:“你们几个以为我是隐瞒你们吗?我没有隐瞒你们呀!没有一次行动不和你们在一起的,这就是我孔丘呀!”。

【章旨】

此章言孔子不隐,以教人。隐指隐瞒行动,旧以为隐教,误。

二十五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释】

文:文献、典籍,《诗》、《书》之类。

行:指行动、行事,即具体的做事方法。旧释德行,则与忠、信复。

忠:对人忠心。

信:诚实守信。

【训译】

先生用四项(内容)教学:文献、做事、忠诚、守信。

【章旨】

此章明孔子教学的内容。“文”为基本知识,“行”乃立身之本。“忠”谓待人,“信”谓律己。可见孔子除教文献知识以外,还教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二十六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释】

圣人、君子:皆指君主言。

得见君子者:“者”,表示其类之人。

【训译】

先生说:“(君主里面的)圣人,我已经见不到他了;能见到君子那样的,就可以了!”

【章旨】

此章孔子叹世无圣君。

二十七

7·27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校】

按:此章与上章旧合一章,今别之。

【释】

善人、有恒者:指为臣者。“善人”,品德良善之人。“恒”,常、固定。“有恒”,谓诚实有操守。

亡而为有:“亡”,无也。

虚而为盈: “盈”,满、实也。

约而为泰:“约”,俭约、穷困。“泰”,宽裕。

【训译】

先生说:“(大臣里面的)善人,我已经见不到他了;能见到诚实有操守的,就可以了!把无说成有,把虚说成实,把穷困说成宽裕,(就)难以有操守了。”

【章旨】

此章叹世无良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三者皆虚夸,何恒之有?

二十八

7·28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校】

按:“网(網)”旧作“纲”,形似而误,从王引之《经义述闻》说改。

【释】

钓而不网:“钓”,以钩钓鱼。“网”,用网捕鱼。

弋不射宿:“弋”,以箭射鸟。“宿”,《说文》:“止也。”指止宿不飞之鸟。

【训译】

先生用钩钓鱼而不用网捕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停卧的鸟。

【章旨】

此章说孔子之仁。

二十九

7·29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校】

按:“择其善者而从之”句疑衍。

【释】

不知而作之:“不知”,不了解、没见过。“作”,制作、制造。不知而作之,生而知之也。

从:听从、接受。

识:认识。旧或释记,非。多见能识之,未必能记之。

知之次也:“知”,指生而知之。“次”,次一等、仅次于。

【训译】

先生说:“大概有没见过就能作出它来的人吧,(而)我没有这种(能力)。多听、多看,从而认识它,仅次于生而知之。”

【章旨】

此章教人通过实践认知事物,不要妄自造作。人无生而知之者,言为“知之次”,实乃知之最。

三十

7·30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释】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互乡”,乡名。“难与言”,难以与之言,不明事理、不好说话。“难与言童子”,难与言之童子。旧或以“互乡难与言”为句,非。

惑:迷惑、困惑、不明其故。

与其进、不与其退:“与”,赞许、帮助。

唯何甚:“唯”,犹有。“甚”,过分。

人洁己以进:“洁”,清洁。

不保其往:“保”,守、不放弃。

【训译】

互乡一个(一向)难与讲话的童子(被先生)接见,弟子们感到不解。先生说:“帮助他进步,不帮助他退步,有什么过分?人(想)洁身以(求)进步,(就应当)帮助他,不(应当)老守他的过去。”

【章旨】

此章论帮人上进。对于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要求进步,就应积极帮助。

三十一

7·3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释】

仁远乎哉:“仁”,仁德。

欲仁:想具有仁德。

斯仁至矣:“斯”,则。 “斯仁至矣”,即仁斯至矣。倒言之,强调“斯”而已。

【训译】

先生说:“仁德(离我们)远吗?(不远。)(只要)我们想有仁德,仁德就到了。”

【章旨】

此章论修仁在己。只要想关爱人,人人可以关爱,所以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十二

7·3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校】

按:“娶”旧作“取”,古字,从《释文》、皇本、正平本、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

【释】

陈司败:“司败”,官名。《左传》有“自拘于司败”、“归死于司败”之说,则“司败”不为人名可知。

孔子曰、孔子退:按:此所记事非亲弟子莫能见,而称“孔子”,盖因当事人陈司败为官员之故。

揖巫马期:“揖”,陈司败揖。“巫马期”,人名,姓巫马,名施,字旗,“期”为借字,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党:党同伐异之党,偏袒。

君娶于吴为同姓:“君”,指鲁昭公。“吴”,周文王长子的封国,与鲁同姓姬。礼,同姓不婚。

吴孟子:以礼,娶于吴当缀其姓称吴姬,因同姓,故称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而”,犹若。“孰”,谁也。

丘也幸:“幸”,幸运。

苟有过:“苟”,如果。

【训译】

陈国的司败问(先生):“鲁昭公懂礼吗?”

先生说:“懂礼!”

先生退堂后,(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行礼,请他上前,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袒护(自己的国君)吗?(他的)国君从吴国娶妻,因为是同姓,就叫她吴孟子。(这样的)国君如果懂礼,谁还不懂礼?”

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先生,先生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别人一定知道。”

【章旨】

此章教人勇于承认错误。孔子本欲为君讳,不意被认为偏袒,只好承认自己说错。

三十三

7·3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释】

必使反之:“反”,谓返回、重复。

而后和之:“和”,读去声,附和,随着唱。

【训译】

先生与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一定要让他从头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

【章旨】

此章教人向胜于自己的人学习。孔子喜唱而唱不好,所以愿意跟着唱得好的人一起唱,向他学。

三十四

7·34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释】

文:指文献知识、书本理论。

莫吾犹人也:“莫”,无人。“犹人”,如人,与人同,婉言不在人下。

躬行君子:“躬行”,亲身实践。

未之有得:尚未做到。

【训译】

先生说:“文献知识,再没有像我这样跟人差不多的了。(至于)亲身实践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章旨】

此章劝人多实践。

三十五

7·3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释】

若圣与仁:“圣”,谓圣人。“仁”,谓仁者。

则吾岂敢:“岂敢”,不敢当。

抑为之不厌:“抑”,转折连词,不过。

为之:指学习。

云尔已矣:“云尔”,如此而已。

公西华:孔子弟子,参6·4注。

唯:同“为”,是。

【训译】

先生说:“如果说是圣人或仁者,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所谓‘学之不厌、诲人不倦’,那(我)可以说是如此而已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所学不来的。”

【章旨】

此章教人谦虚而莫失其度。当谦则谦,不当谦则不谦,否则便为虚伪。

三十六

7·36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校】

讄,旧作“诔”,借字,从戴望说据《说文》所引改本字。

【释】

疾病:患重病。

祷:向神灵祈请。

有诸:“诸”,“之乎”合音。

:求福的祷文。

上下神祇:天地神灵。

丘之祷久矣:“丘之祷”,指自己虔诚于神灵的行动。平素已有,故曰久。

【训译】

先生得了重病,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先生说:“有这种事吗?”

子路回答说:“有!求福的祷文里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先生说:“(那)我的祈祷(就)已经很久了!”

【章旨】

此章教人做事平时要有积累,不要临时去抱佛脚。子路以讄文“祷尔于上下神祇”为依据而孔子言己之祷久矣,见其素敬神灵。以往未有不敬,故临事不愿谄媚。

三十七

7·37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校】

按:二“逊”字旧皆作“孙”。古字,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

【释】

奢则不逊:“奢”,生活奢靡。“逊”,恭逊、恭顺。

俭则固:“俭”,生活俭朴。“固”,固陋、鄙陋。

【训译】

先生说:“(一个人)生活奢侈,就不恭逊;生活俭朴,就(显得)固陋。与其不恭逊,(我)宁愿固陋。”

【章旨】

此章戒不逊。不逊则无礼而人厌之,固陋则谦敬而人怜之,所以与其不逊也宁固。

三十八

7·3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

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安然豁达、无忧无虑之貌。

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惧不安之貌。

【训译】

先生说:“君子无忧无虑,小人经常忧惧。”

【章旨】

此章戒忧惧。君子心胸开阔,故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窄,故经常忧惧。

三十九

7·39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释】

温而厉:“温”,温和。“厉”,严厉。

威而不猛:“威”,威风。“猛”,凶猛。

恭而安:“恭”,肃穆、庄重。“安”,安详。

【训译】

先生温和却(很)严厉,威风却不凶猛,庄重却(很)安详。

【章旨】

此章说孔子外在的气质表现,教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