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29

第29章 颜渊第十二(1)

【题解】

此篇论修身崇德、为政理民,及交友处世之法,旧凡二十四章。今删与《雍也》篇重出之“博学于文”章,另别为二十五章。前篇记人物,此篇复泛论之,故相次。颜渊堪为代表,故以为首章而名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校】

颜渊问仁,赵岐《孟子·万章上》章句所引“仁”上有“为”字,当是,与下二“为仁”同。

【释】

[为]仁:“为”,作、造就。“仁”,指仁的名声,被人称为“仁”,下同。旧释仁德,非。

克己复礼为“仁”:言通过克己复礼来造就“仁”。“克”,克制、约束。“复”,借为“覆”,盖也。“礼”,社会规范。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犹一旦。“天下”,指天下之人、所有的人。“归”,犹“归功”之“归”。“归仁焉”,把“仁”归之于他,即称他“仁”,“焉”为兼词。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自、在。“而”,借为“能”。

目:细目、具体条目。

敏:行动敏捷。释聪明非,聪明与“事”不谐。

请事斯语矣:“请”,请求对方允准,谦敬之词。“事”,从事、实践。

【训译】

颜渊问(怎样)造就“仁”的名声,先生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覆盖礼,就能造就‘仁’的名声。(因为你)一旦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覆盖礼,天下的人就会把‘仁’的称呼归在你身上。(可见)造就‘仁’的名声由自己,能由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怎么做?”

先生说:“不合礼法的东西不看,不合礼法的话不听,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礼法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做事)不敏捷,也请求实践这话了!”

【章旨】

此章讲造就仁名之法。“勿”,即克己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视、听、言、动皆覆礼,故以为目。若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其人必时时处处想着他人,故天下以“仁”归之,可见为“仁”由己不由人。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

仁:亦指仁者之名。

如见大宾:“大宾”,贵宾。如见大宾,形容庄重、谦敬。

如承大祭:“承”,当也。“大祭”,重祭也。如承大祭,形容严肃、不苟。

勿施于人:“施”,加也。

无怨:“怨”,谓怨悔。

请事斯语矣:“请”,谦敬之词。

【训译】

仲弓问(怎样才会被人称为)“仁”,先生说:“出门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而谦敬),使役百姓像承当大祭一样(严肃而不苟)。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在朝廷做事无怨无悔,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无悔。”

仲弓说:“我虽然(做事)不敏捷,也请求实践这话了!”

【章旨】

此章就仲弓而讲造就仁名之法。出门如见大宾则必不为苟且害人之事,使民如承大祭则必不厉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仁心,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任劳任怨。如此之人,自得有仁者之名。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释】

司马牛:名犁,孔子弟子,本姓向,宋司马桓魋之弟,以其兄之职为氏。

讱:音刃,《说文》:“顿也。”谓停顿、突然中断、打磕等、不连贯。释迟钝非。

为之难:“为”,作,指作事。“难”,不易。

【训译】

司马牛问(怎样的人才算)“仁”,先生说:“有仁德的人说话的时候打磕等。”

(司马牛说:)“说话的时候打磕等,就叫做‘仁’了吗?”

先生说:“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打磕等吗?”

【章旨】

此章论仁者。司马牛盖说话如放连珠炮而做事轻描淡写,故孔子以此教之。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释】

不忧不惧:坦荡也。

内省不疚:“内省”,反省自己。“疚”,愧疚。

【训译】

司马牛问(怎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先生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算是君子了吗?”

先生说:“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忧惧的?”

【章旨】

此章论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俗语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司马牛常忧,故如此教。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佚,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校】

君子敬而无佚,“佚”旧讹“失”,从俞樾说改正。

【释】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司马牛之兄弟桓魋等因叛乱而丧亡于外,故曰无。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司马牛兄弟之死说。

敬而无佚:“敬”,认真。“佚”,淫佚、放荡。

与人恭而有礼:“与人”,对人。

【训译】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对他)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富贵在于天。君子(只要)认真做事而不放荡,对人恭谨而有礼貌,四海之内(就)都是(他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章旨】

此章劝人解忧,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矣!”

【校】

肤受之诉,“诉”旧作“愬”,改今字。

可谓明也矣、可谓远也矣,二句“矣”前旧皆有“已”字,于此不可通,当是后人不知“已”同“矣”而复增“矣”字,今从《汉书·五行志》及《群书治要》所引删“已”字。

【释】

明:英明、明智。

浸润之谮:“浸润”,逐渐渗透,喻心受,与肤受相对,指使身心受苦。“譖”,音怎去声,毁谤之言。

肤受之诉:“肤受”,肌肤所受,指使肌肤受苦。“诉”,诉讼。

不行焉:不行于他。旧或释为在他身上行不通,非。

远:指看得远。

【训译】

子张问(怎样才算)英明,先生说:“使身心受苦的毁谤和使肌肤受(苦)的诉讼不在他身上出现,可以算是英明了呀!使身心受苦的毁谤、使肌肤受苦的诉讼不在他身上出现,可以算是看得远了呀!”

【章旨】

此章论“明”与“远”,戒人一生不要受人毁谤或被人诉讼。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使民信之。”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校】

使民信之,旧作“民信之矣”,从正平等本增“使”字(皇本作“令”)删“矣”字。

【释】

政:政事,此指怎样治理国政。

足食、足兵:“足”,动词,谓备足。“兵”,指兵器。

信之:“信”,信任。“之”,指为政者。

去:去掉。

斯:此也。

无信不立:“无信”,不信。“不立”,指政不立。

【训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政,先生说:“备足粮食,备足兵器,使百姓信任他。”

子贡说:“万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里面先去掉哪一项?”

先生说:“去掉兵器。”

(子贡又)问:“万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这两项里面先去掉哪一项?”

先生说:“去掉粮食。(因为)人自古以来都要死,(而)百姓不信任,(政令)就不能成立。”

【章旨】

此章论为政之法。政令不能立,何以为政?故民信最重。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矣。”

【校】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矣,旧无“矣”字;皇本、正平本“矣”作“也”,音之误,今从改。

【释】

棘子成:卫大夫。《汉书·古今人表》作“革子成”,古音同。

质而已矣:“质”,质朴。

何以文为:“文为”,装饰使有文采。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惜”,可惜。“夫子”,指棘成子。

驷不及舌:“驷”,四马所驾之车。“及”,赶上。

:音扩,《说文》:“去毛皮也。”按:郭声字有外、大义,如外城谓之“廓”。“鞟()”从郭声,不应为去毛皮,疑本作“未去毛皮”,脱“未”字。《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若“鞟”为去毛皮,则与“革”无异。

【训译】

棘子成说:“君子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有文?”

子贡说:“可惜呀,老先生说君子说错了!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人的舌头。如果文等于质、质等于文,那老虎豹子的皮就等于狗皮羊皮了!”

【章旨】

此章论文、质有别,君子之文不可少。所谓驷不及舌,意为舌头在人嘴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连四马快车也赶不上,以批评棘子成之信口开河。今或释为一言既出四马难追,非,此无追悔之义。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释】

年饥:年成不好,有饥荒。

有若:即有子,见1·2注。

盍彻乎:“盍”,何不。“彻”,一种税法,抽取收入的十分之一。郑玄曰:“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也。”

二:十分之二。

孰与:即与谁、和谁。

【训译】

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用不足,(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何不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征税?”

(哀公)说:“(征)十分之二我尚且不足,怎么能(只)征十分之一呢?”

(有若)回答说:“百姓(如果)足,君和谁不足?百姓(如果)不足,君和谁足?”

【章旨】

此章论君民一体。“彻”、“二”旧有异说,不可尽考,姑从众。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从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校】

从义,“从”旧讹作“徙”,从俞樾说改正。

章末旧有“诚不以富,亦祇以异”二句,为《季氏篇》“齐景公有马”章(16·12)错简衍文,今删移于彼。参彼校。

【释】

崇德:“崇”,高也,使动用法。崇德,即提高道德修养。

辨惑:“辨”,辨析,弄明白。“惑”,迷惑。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人。参1·8注。

从义:跟着义走。

【训译】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辨析迷惑,先生说:“以忠、信为主人,跟着义走,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喜欢他(就)想让他活着,讨厌他(就)想让他死;既想让他活,又想让他死,这就是迷惑。”

【章旨】

此章言崇德、辨惑的方法。好恶无常,乃惑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