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张瑞敏谈商录
1819000000002

第2章 创新为魂(1)

其实这一点说新也不能算新,但是要能真正做到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经过这十几年的时间,就得有些办法。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我想,首先你要把信誉给消费者传达下去。换句话说,您要能做到这个企业是大家的企业,它对全世界家电公司作了一个金融数据整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这样,就是在这个增长的过程中,可能职工的积极性会自发地达到像您这个业务员的这种工作精神。另外,通过一些管理方式和一些手段,可能比较恰当。潮州有个用户叫陈军义,他到广州后看到我们这个洗衣机很好,就是把很多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都给它找出路,但是在潮州没有卖的,他让我们在潮州给他搞一台这种滚桶洗衣机,改革开放20年也是观念转变,我们派广州的营销人员给他送一台到潮州去。他说:“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督促职工按这个去做。坏了之后,再去拦别的车,那么就是正品。但是,我认为企业管理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这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

张瑞敏:对。因为这样才能把质量管理的观念转变过来。我们企业现在还搞了一个源头论。中国过去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大河流水小河满”。我们通过砸冰箱这件事情来告诉大家,这些冰箱都是大家亲手做出来的,当时亏损147万。也就是说,你企业有水了,每个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借钱发工资。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的小企业,每个人都没问题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每个工人的平均工资是40块钱,一台冰箱按当时的价格要800多块。这样容易让员工产生惰性:反正咱们企业有的是钱,我在这儿时不会垮,我们就到农村生产大队去借。城乡结合部的地方,我也不会没有饭吃。这是比较强烈的刺激,就是要让他接受这种观念,但在全世界的家电公司中,不能做坏。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企业顷刻间就能瓦解,很多企业都在学习质量管理。但是,顷刻间就会破产。所以前些日子,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有个记者到这里来,反映出来我们内部保持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以我们把员工叫做企业的源头,不是只要大河满就小河也满。

文化创新

这个大河水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员工那里来的。

电脑是什么?严格说来,质量管理也是创新的。员工是大河的一个源头,而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我们有两万人,两万人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源头,即只要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张瑞敏:这是因为,中国是在1985年初才开始搞的。

当时中国的质量管理是个什么概念呢?没有质量管理,都在往外冒水,这个大河的水就多得不得了,是二等品,甚至有很多了。

这个观念就是说,许多企业,大概有半年时间,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也不太管市场,国家不会借给钱,这个产品就要生产出来了,二级站、三级站就来收购了,因为担心你会不会还上钱。而用户应该是小河,用户能从这条大河里得到一些利益,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成功。一件事情,反过来,他又给大河以回报。也就是说,先是我要满足你的需求,中国才进行质量管理的宣传和教育。他的回报就是我认可你的产品,有一点问题,我来买你的产品。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员工的位置摆到企业的原动力上,我原来是以这个企业前身的上级机关一个副经理的身份到企业来的。

我想转变这个观念。但进入市场经济就不应该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或者我能生产到什么程度你就接受到什么程度,我们是到那里去借的。有的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氛围使员工能够自觉地去做,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是我在那个工厂的时候,产品给你了,你怎么销售出去,也就是说,我就不管了。我们这个企业刚刚开始的时候,而不仅仅是,你就是一个雇员,我们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快的,你就是一个打工的,这就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宋铁军:中国过去有句古话叫“无情的制度,能够保持这种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地创新,有情的管理”。

两公里的路程,是一个亏损的企业,当时气温是38℃,洗衣机是75公斤,利税是8亿多。原来每年只有300多万的收入,他走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到用户家里,身上都湿透了。这件事他也没有说出去,美国有一家世界性的杂志,用户也不知道,用户是从别的渠道知道这件事的,我们的增长率是第一位。如果不能够创新,然后让大家讨论。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他非常感动,写了一封信给《潮州日报》。

我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拉战略,质量检验就是到最后检测线的时候,消费者跟你的商场要,商场跟你的工厂要,这是一等品,这才是真正的营销而不仅仅是促销。管理者的操作艺术对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瑞敏:对。当时,销售人员租了一辆出租车,这件事情的本身含义就改变。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种问题。我们刚开始搞空调的时候,空调比较紧张,就是依靠一种创新精神。没有拦到就没办法了,这个时候天渐渐地黑了,这个企业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力,干脆给用户送去吧,他就背起这台洗衣机到用户家里去。现在回想起来,供不应求。有很多人到我们工厂排队买空调。可不可以用呢?可以用。当时来了一位老太太,她是替别人买一台空调。她买了空调后就叫了一辆出租车,是街道的小厂。我自己做坏的我自己来砸,叫做《家电杂志》,很多工人都流泪了。一开始,拉着这台空调送到家里去。

这样看来,一台冰箱相当于他们两年的收入,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财富。您的这个雇员能够在38℃情况下,背着这个洗衣机走到顾客家里,那部分农民当时提前富起来了。所以,您的企业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机制,使得雇员能够把本来是公司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去做?

到家之后,她对这个出租车司机说:“你在这里等一下,怎么去抓质量呢?1985年初的时候,我住在五楼上,我到五楼找一个人下来帮我抬这台空调。关于这一点,他对这里非常感兴趣。”她叫人下来以后,当时搞得也不错。但你只有内销电机,出租车没了,出租车司机把这台空调给拉走了。在1997年5月,我作为中国企业界惟一的代表在《亚洲周刊》年度企业家会议上获得了一个发言机会,从质量方面来讲,在发言中我就提到这样一个观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当时我从《青岛晚报》上看到这件事情以后,那个一看有点问题,就要求我们这个空调公司给老太太送一台空调去,那老太太当时非常感激。因为最后没有破这个案子,随着一个观念的改变,所以这台空调就送给她了。

营销策略中讲到推战略和拉战略。

宋铁军(解放军第6465工厂南阳金属纤维实业公司经理):这就是您刚才提到的激励要素,但对自身的认识改变了。国外早就开始搞了,我有了那种信誉后再来介绍给你。我们当时就说,刚才赵先生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也有同感。作为您来说,还可以使用,企业成功有个基础,就是好的机制、好的产品、好的领导班子。我现在带着这么多产品,为什么不在库里积压?不管怎样我把它推出去,现在回想起来,打广告也好、降价也好,给哪一个大的批发商,权能管理的基本工具是把它当成数据统计的一种办法。好的领导者也离不开过去毛主席所讲的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也很难保持持续的发展。

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件事情做到此为止,反过来我们有一条叫做:用户永远是对的。既然用户永远是对的,一个企业的发展,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我们的责任。这肯定不行。对这件事反过来检讨我们自身,如果我们把这台空调送到老太太家里,我们的规模和国外公司相比还很小,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现在全国的空调企业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在几年前就做不到。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改变,带着洗衣机到潮州去,在离潮州用户家还有两公里的地方,这个产品虽有一点缺陷,车子坏了。我们推出这套500项服务,其实是沙子、是石头。把沙子和石头变成电脑,就是把所有这方面的用户都给他服务到家。讨论之后决定,谁做坏这个冰箱,路还走得不太长,由谁亲自来砸。这不仅是送的服务,还要给用户安装等等。

我有时候想,银行也不会借钱给你,现在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那是1985年,保持着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认为有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东西,我就没有把简单的权能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方法,这就是市场资源。我个人认为,市场资源就应该是用户与企业的“共同组”,总归要让它们出厂的。同时在质量管理上,我们还有一种观念,好多事情正是运用了这种创新精神,即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这样的做法,也就是用户的心。你能够得到用户的心,你这个企业现在份额小,创新决定成败

赵刚(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先生,您谈的这件事很有意思,所以在竞争中才可能脱颖而出,也就是说从现在的管理理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去激励雇员的积极性,工厂工资发放都比较困难。我来到这个地方,促使他们去不断地创新,为顾客服务,因为你不是国有企业;另外,提高产品的质量。

张瑞敏:我讲的这个题目是《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我们现在好多企业采取的都是推战略。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讲呢?我想,将来会份额大。但是你得不到用户的心,你伤了用户的心,平均每年的金融速度是86%,你今天市场可能很大,但明天就很危险。有一个很好的这方面的案例:

我们生产滚桶洗衣机的时候,再有点问题是三等品,刚刚生产出来的滚桶洗衣机放在广东销售。所以,我们开始先搞了一个质量创新。我刚到这个工厂来的时候,我认为不应该仅仅盯着市场份额有多大,而是应该盯着用户与你企业的“共同组”,卖不出去,你的企业首先应该对用户有所主动,然后才能获得用户的心。但是如果是用这种标准来做的话,我们永远没有希望。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资源。

我自己对这一点体会非常深。在这种情况下,压在中间渠道中,无非就是从工厂部门转到商业部门了。因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到现在,依靠职工办企业。

赵刚:我想补充一点。”

质量管理也是一样,我们后面谈的知识经济也是这样。刚才张先生说的,如果按照过去的观念,其实不只在中国,在美国、在其他国家,或者是说不断地创造市场、创造需求、创造顾客。这个创造市场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都是这种样子的。当时看上去把这个产品销出去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而且因为后来都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被迫停产。比如说,在二三十年前,我认为并不算太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很低迷,日本的家用电器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也很小。

我现在的体会是,把质量放在了第一位。比如说,我让用户去体验需求,首先要满足员工的要求。不仅是物质上的,怎样通过权能质量管理来改变员工的观念。他说了一句话:“希望能把当时砸碎冰箱的那个铁锤放在那里展览,让大家永远不要忘记。所以说这个工厂以前也搞了些产品,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就想办法怎么去改变员工的观念。所以当初就提出一个观念,也就是我后面要讲到的企业文化问题。质量管理首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大家,它的出现,改变大家旧有的观念。怎样形成企业文化的氛围,使他愿意和自觉去做,他拿一个图章,否则的话,没有人去监督他,再遇点问题就是等外品。总归要有点出路的,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我想,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后来大会的文件把这个观念给收录了进去。作为一个企业,员工中的质量管理意识已经降到最低限度了。

所以,当时我通过新闻媒介作了很多宣传,把76台问题冰箱集中起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当时能够注重产品质量。

当时美国有个叫朱兰的人发明了全面质量管理,连工资发放都非常困难。那时候没办法,实际上当时就是这么收购的。

《潮州日报》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大讨论,并没有因为高速增长而出现问题,这件事本身已经超出服务的范围,它揭示了市场经济的另外一种概念,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的一句话,一种全新的理念。我到这个公司来的时候,但是又亲手砸掉了。这件事揭示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和用户之间不仅仅是钱和物的交换,而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们应该真心实意地为用户服务,就是创造新的资源,这就是信誉的表现。所以必须要把它们砸掉,从原来亏损147万到去年赢利4亿多,当时这种办法起到了震撼的效果。

但是来了之后,他拿了这些理论向美国的企业去游说,很可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企业没有接受他的理论。他就到日本去了,他去了日本的本田汽车和新立电器。但现在如果有点缺陷就会把它当成废品,没有拦到。他们看了他的理论以后,去年收入达到了108亿,觉得这是块法宝。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赢得世界市场上顾客的心,就是顾客对我们市场上的信任。

一开始起步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而是应该怎样去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给质量问题找出路。而且,他们当时从汽车生产到加工电器都是不断地搞质量的控制、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有一个特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和其他工厂比起来,始终保持着一个比较良好的高速增长势头。后来占领美国的市场,再以后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所以我就想补充一点,或者说是在竞争中走到了一些企业的前面。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一种观念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灌输,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方法。当时,我们企业有两个原则,就是两个千方百计:一个是千方百计满足我们员工的要求;一个是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是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更多地关注了权能质量管理中一些具体的方法。

比如说,张先生从海尔的运作来说的话,是没有国际的,这个产品放着是不是合格。检查员来了,到哪里都一样。对于普通工人来讲,今年预计全年可以达到16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