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184400000072

第72章 冤假疑案4

狸猫换太子是场闹剧

清末小说《三侠五义》中描写了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中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在真宗晚年,他的两个妃子刘氏、李氏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刚生下的孩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并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寻回流落民间的母亲,母子团圆,仁宗加封包拯,团圆结局。而刘氏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近年来又有内容相近的电视剧重现这段故事,善良的人们在为李氏的不幸掬一把泪时,也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误区,对这段故事深信不疑。殊不知,这则故事经过剧作家们的“戏说”,与历史的真实已相去甚远。

仁宗赵祯,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在位时期名臣辈出,人才济济。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关于他的身世,世人众说纷纭,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词,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生下仁宗后,进为才人,后为婉仪。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当时仁宗刚生下,还在襁褓之中,即被刘德妃抱走,并把仁宗认为自己的儿子,和杨淑妃共同抚育。

而李婉仪却失去了亲自抚育儿子的资格。宋仁宗即位后,李氏“默处宫中,与众婢无异”。其他人因畏惧刘太后的威势,也不敢对仁宗道出真相。因此,仁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刘太后所生,呼之为“大孃孃”,称杨淑妃为“小孃孃”。母子间一直感情融洽。

直到明道元年,李氏病重,才被封为宸妃,不久即病故,享年四十六岁。

1034年,刘太后死后,24岁的仁宗才开始真正执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杨淑妃(此时已为章惠太后)劝他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是极有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是皇叔赵元俨告诉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

总之,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在愤怒、悲伤的同时,马上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要查清事实真相后做出处理。他怀疑自己的母亲死于非命,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祷告。

其实,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准备用一般宫人的礼仪治丧,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皇后的服饰装敛、发丧,并用水银宝棺。生母虽然厚葬,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把刘氏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把李氏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至此,真相大白,在这场“夺子案”中,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也没有出现狸猫的影子,只是后人对刘太后的做法进行进一步加工,才有了后来“狸猫换太子”的传奇。

另外,在仁宗认母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包拯的参与,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的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在大约40岁时才离家去天长县任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怎么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