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4
三杨为国之栋,宇内同歌母贤德——预言三杨中兴
《推背图》第二十九象 壬辰
谶曰
枝发厥荣 为国之栋
皞皞熙熙 康乐利众
颂曰
一枝向北一枝东
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
真有三代之遗风
当代散文家黄裳在其著作中说:“明太祖在中国的皇帝中,有着极特别也极典型的一种性格 。又由于他的影响,下及子孙,所以‘明朝的皇帝十九凶恶’。”残暴,就像“无赖气”一样,成为了朱元璋传下来的家风,几乎深藏于每位明朝皇帝的心中。就连在后世之人心中,继太祖、成祖之后难得的明君——宣宗身上,也同样能看到凶残的影子。
在他继位之初,历史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重演了当年叔争侄位的那一出戏。这次主角是他和他的叔父朱高煦。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初,朱高煦看这侄子心软好欺负,于暗中谋划造反,他谋反的旗号更有乃父朱棣之风,先是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公然宣扬朝廷罪过。同时,他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要求皇上交出几个人给自己杀掉,这就是“靖难”。
可惜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明宣宗虽年纪轻轻,却属少年老成,英明果决之主。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秋,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宣宗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一路声势浩大,直逼朱高煦所在地乐安城,结果兵不血刃,就以气势压倒敌人,这位叔父出城投降。
初时,面对这位意欲篡权皇位的叔父,朱瞻基是仁厚的,虽将其囚禁,却好吃好喝再加妻妾地伺候着,他甚至还专程去探望朱高煦。不料,已沦为阶下囚的朱高煦仍不罢休,竟乘着宣宗不注意,出腿使了个绊子,把当皇帝的侄子摔了个狗吃屎。这下激怒了宣宗,也把深藏他心底的残暴唤醒了。他下令将一个大铜缸罩在叔父的身上,缸上积炭燃烧,火旺铜化,朱高煦就被活活烧死在里面。手段之残忍,竟与唐朝酷吏来俊臣如出一辙。
然而,这只是朱瞻基性格中的一面,与明代其他那些或阴毒或乖戾的皇帝相比,宣宗还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他自幼便得到爷爷和父亲的喜爱,朱棣甚至预言他是“太平天子”,他没有辜负爷爷和父亲的厚望,初登皇位,便向世界昭告自己是一个明君。在他在位的十余年间,“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而载入史册,将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是明代政治最为清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明通鉴》曾对其做出这样的评价:“即位以来,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自开国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焉。”
与诸多开创盛世的明君一样,宣宗也做到了诸葛孔明所言的“亲贤臣,远小人”。他继续重用先前已侍奉过爷爷与父亲的正直之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等,据史书记载,“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可见,宣宗重用之人皆非泛泛之辈,其中尤其以“三杨”为重。
就像《推背图》中所绘的三株杨树一样,“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在经历了永乐、洪熙两朝之后,到宣德年间,已是“枝发厥荣,为国之栋”了,而且他们三人各具特色:年纪最长的杨士奇以文采见长、刚直敢言,常能根据“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的情况,提出适当的建议,此外他还独具慧眼,善于提拔新人,后来的名臣于谦、周忱等皆是经他举荐而得到重用,人称“西杨”;杨荣机敏通达,多谋善断,常能于皇帝发怒时微言劝解,加上极过人的军事才能,深得帝王的赏识,人称“东杨”;杨溥性格内向、为人恭谨,因其良好的操守而令百官信服,人称“南杨”。与李淳风、袁天罡“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预言中的“东杨”、“南杨”暗合,至于其中“北杨”或许是对“西杨”预言的误差。
宣宗懂得唯才所宜,重用德高望重、声誉卓越的“三杨”,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令此后明朝的大部分君主望尘莫及了,更何况“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有所论奏,帝皆虚怀听纳”。在这三人的合力辅助下,明朝出现了“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以“真有三代之遗风”形容未免过于夸张,但也确实做到了“皞皞熙熙,康乐利众”, 难怪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会有“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样的赞赏之说了。
可惜的是,身为凡夫俗子的宣宗,也未能逃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定律。“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没有意识到盛世下存在的隐患。‘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这种情况宣宗当然脱不了干系。”
这位生于盛世、守护盛世的“促织天子”,由于实在应付不了堆积如山的政事,便将全部的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交到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如此一来,就给了司礼监的太监粉墨登场的机会,也就为后来的宦官专政埋下了隐患。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隐患的爆发竟会来得如此迅速,就在他的儿子英宗朱祁镇在位时,由于宦官王振干政,以致朱祁镇被蒙古俘虏,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朱家的天下,从仁宣之治到土木堡之变,仿佛就是转眼间的事情。
人物纪:
促织天子
宣宗皇帝朱瞻基因喜欢斗蟋蟀,而被人称为“促织天子”。他斗蟋蟀成瘾,由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斗蟋蟀便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随之扶摇直上。后来他又觉得京城的蟋蟀不好,派太监四出采办。其中,听闻苏州的蟋蟀特别好,皇帝为此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一千只蟋蟀。上命下达,摊派给了当地的百姓,结果弄得鸡犬不宁。苏州有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蟋蟀,准备献给皇帝。这个粮长的妻妾因为好奇前去偷看时,不料这只蟋蟀竟狡猾地跑掉了。妻妾自知闯了大祸,遂自杀以谢罪,粮长一看这家破人亡的情景,也跟着上吊了。这就是后来蒲松龄《促织》一文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