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61

第61章 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5

(六)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5

灯光蔽日,纤纤女子倒乾坤——预言慈禧专权

《推背图》第三十六象 己亥

谶曰

纤纤女子 赤手御敌

不分祸福 灯光蔽日

颂曰

双拳旋转乾坤

海内无端不靖

母子不分先后

西望长安入觐

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

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烧饼歌》

蔡东番的《清史演义》中,努尔哈赤在修建祠堂时,挖出一块大碑,上面书着“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努尔哈赤一见惊诧不已,即刻命人将其击断,并为灭叶赫部全力备战。显然,这是为了增加演义效果而制造出来的噱头。

传说中,努尔哈赤于统一女真部族时,曾将叶赫部的男人全部杀尽。部族覆亡之时,叶赫部首领立下血誓:即便将来叶赫部只剩下一个女子,也要倾覆满洲,为叶赫族报仇。为防范叶赫一族,努尔哈赤还曾下令爱新觉罗家族后人永远不得娶叶赫族女子为妻,即所谓的“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此也仅为传说而已,无以为据。

然而,不论是演义还是传说,历史的巧合竟成真了。清朝的兴亡以“成也叶赫,亡也叶赫”总结,也成了为人们所认可的观点。传说中叶赫部剩下的最后一个女子——“草头家上(即“赫”)十口(即“叶”)女”,应该就是臭名昭著的慈禧。

在成为慈禧之前,她还曾有过一个清新温婉的名字——兰儿,虽略显土气,但这并不妨碍她的聪慧狡黠,当代学者贾梦玮说:“兰儿对作为女孩儿基本功的针线活等并不在意,平时只管写字、读书、吟诗,尤其喜欢历史上的女皇后妃故事,曾自比‘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西子和留下‘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可壮门楣’遗歌的杨贵妃,对武则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自年幼之时起,兰儿便已产生了对权力的潜在欲望。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七岁的兰儿因选秀而入宫。很快地,她就从一个在圆明园打扫落叶的宫女,荣升为备受咸丰皇帝宠爱的“兰贵人”,此后又因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而母凭子贵,晋封懿贵妃。

据说,咸丰对她十分宠爱,经常和她一起谈论政事,使她对皇权产生了兴趣。所以,就在咸丰帝刚刚病逝,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就开始了她的夺权计划。她联合当时在北京的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

她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布圣旨,解除了八大臣的职务,从“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然后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这就是历史上的“辛酉政变”。政变以后,慈禧废掉“祺祥”年号,改第二年为“同治”元年,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是清朝政权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政治方面的干练。自此,清朝开始了慈禧太后执政的历史,即李淳风和袁天罡预言的“纤纤女子,赤手御敌”。

此时的大清,早已不是“海内无端不靖”的状况,面对的最大敌人,无疑是外来的侵略者。但在慈禧眼中,那些妨碍她大权在握的人,才是她的敌人。同治皇帝在亲政一年多之后,就离奇地死亡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治帝没有留下子嗣,那应该由谁继承皇位呢?在这关键时刻,慈禧太后的威力又一次显示出来了,她选了年仅四岁的载湉入承大统。

继扶持六岁的同治帝即位后,慈禧“又抱孩儿作主张”,将四岁的光绪帝推上了帝位。她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长时间地亲政。她虎视眈眈地面对朝堂上任何可能危及其权力的人,却对大清面临的危机视而不见。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决定向外国人借兵剿灭太平天国民众。当时朝廷内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引狼入室”,纷纷表示反对,慈禧却狠狠地回敬了一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意思是说:“宁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也不留给奴才(老百姓)。”

进入暮年之后,慈禧只求安慰度日,尽量与外国人“息事宁人”,如果迫不得已要开战,也是消极抵抗,积极求和。1983年,中法战争本是中国赢得胜利,但战胜者的清政府与战败者的法国又一团和气地坐在了谈判桌前,失败者反而得到了好处。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初十,慈禧挪用了水师海军经费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为《海宇升平日》的美妙乐意和声的,不仅仅是寿宴上的民族乐器,还有日本人的火炮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在慈禧的一步步退让中,列强的狼子野心日渐膨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正应了《推背图》中“西望长安入觐”的预言。第二年2月14日,她就批准了《议和大纲》,其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嘴脸令人震惊。

大清的江山,就在这个为“添香”而招来的兰儿手中,变得“不分祸福,灯光蔽日”。她用“双拳旋转乾坤”,令本就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正应了刘伯温预言的“添香禳斗闹朝堂”。直到和光绪皇帝“母子不分先后”地死去,她才放下掌握尽半个世纪的朝政大权。然而,此时的大清也已经走到了末日。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慈禧是第二个“武则天”。不过她并没有武则天的气魄,反而坐视西方列强进犯中国的边疆。先是美日侵略台湾,同时英国开始对中国西南滇、藏地区的侵略,而新疆则收到了俄国的侵犯。在这一系列的边疆危机中,最为更严重的是,法国企图借助侵略越南以进入“中国腹地”,为瓜分中国抢占有力的地势。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而已。为了自己的权势,慈禧根本不管什么丧权辱国,所以不能单纯地说她是保守派、顽固派,还是洋务派,这些她都有一点。她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算是保守派;而她对变法维新的阻碍,又是顽固派的做法;而她却也曾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可是她还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还曾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

这些看似立场不明的做法,好像表现的是慈禧的反反复复,其实恰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混乱,而慈禧则成为大清帝国的一个缩影。她亲历了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她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环视、威逼蚕食中国的年代,表面看来她对外国侵略者的那种赤裸裸的献媚,其实是软弱的清政府的经典写照。

所以,在慈禧七十岁生日时,章太炎写的那幅六十二字的对联:“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明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与其说是对她的总结,不如说是对濒临灭亡边缘的大清帝国的揭露。

事件纪:

慈禧对列强宣战

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慈禧太后在《诏书》中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语出惊人,竟是源自于一封假情报。《诏书》颁布前不久,慈禧太后收到荣禄的一份密报“各国公使要联合勒令皇太后归政”,就是要她把政权归还光绪。慈禧太后自然不能接受,于是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北京的当权派们表示要效忠皇太后,和洋人决一雌雄。结果慈禧就决定向十一个国家发兵,用慈禧的话来说:“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豫乎?”其实,所谓的密报不过是上海英商所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一篇社论,经过一番添油加醋之后变相的假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