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梦游者的地图
1852900000007

第7章 北京的图书馆

在读书人心目中,遍搜天下籍典的巍巍北图,堪称精神上的朝廷,踏进它的门槛真恨不得焚香沐手,顶礼膜拜。一朝天子一朝臣,紫禁城最繁华的时候,也不过驻扎着文武百官、嫔妃三千,而今皆被雨打风吹去。而当算中国一号的北京图书馆藏书之丰、读者之广,足以倚仗半壁江山,雄峙九州方圆。

多少年了,有多少卷牍泛黄的古籍藏在深宫人未识,又有多少名家或平民曾经在北图的翘檐下进进出出?这已然和历史一样,渺如烟海了。现座落于白石桥的这处馆址,乃是解放后新盖的,水磨石墙面,绿琉璃瓦,北京至少拥有两座颇具王者之气的宫殿。其一众所周知,落地玻璃门窗,坐北朝南,层楼叠嶂。至于它的前身、它的渊源,则如老树虬枝,盘根错节。汪曾祺描述过北京地面上图书馆的兴衰变迁:“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一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

除了鲁迅之外,本世纪初,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也曾经穿着灰布长衫进出北京图书馆,孕育最初的思想一就像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构思出《资本论》一样。乃皇帝们住过的紫禁城(又称故宫);其二则是位于白石桥附近的北京图书馆。几十年后,他微笑着回到北京,在中南海住下来,读书、写诗、批阅文件。据传说,北京图书馆还为他办过一张特殊的借书证。

再往前就是清朝了。乾隆皇帝修集共三千四百六十种、计七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卷的《四库全书》,曾缮写七份,建阁藏度,先后置内庭四阁、江浙三阁。“大内曰文渊,圆明园曰文源,热河曰文津,盛京(沈阳)曰文溯,并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京口(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亦各庀一份。”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入京之役。文渊藏故宫博物馆,在我印象中,今存台北。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今存北京图书馆。由此可见,书和古玩、玉玺、权杖、人心一样,是无价之宝,代代相传。书和帝王将相一起搬家,一起迁都。一座图书馆(譬如圆明园的文源阁)毁于天灾人祸,也和阿房宫焚之一炬同样损失惨痛,令人扼腕可惜。书的命运就是历史。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譬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篝火熊熊。譬如司马迁《史记》中的结绳纪事。图书馆是书的别墅,它使书享受到贵族的待遇。而读者则是永远的香客,永远的朝拜者。

公共汽车白石桥那一站一北京图书馆,我是很有感情的。有那么个夏天,一位穿化衫的外省青年,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出现在二楼阅览室临窗的座位,和一本书相对,就像日常生活中和世界相对一样放松而自然。休憩的时候,馆前的大理石台阶上坐满了表情悠闲的烟鬼,他们犹如放风的囚徒,彼此借火、套话、交换眼神。我曾经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建筑能像图书馆那样,安抚读书人的灵魂。它是我们朴素的皇宫,清贫的教堂。先知的声音在这里洁着,鱼在水里活着,历史在纸上活着甚至呼吸着,我们的眼镜片上弥漫一片水雾。花园还是花园。假山石还是假山石。高耸的廊柱下,我还是昨天的我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坐在阳光灿烂的大理石台阶上,抽烟、辩论、思想,沉默或呐喊一他们这是在向岁月借火呀,用双手笼络住风中摇曳、硕果仅存的一根火柴,做一次炊烟袅袅、神曲悠扬的深呼吸……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