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1853000000021

第21章 探究篇,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10)

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出生于亿万富翁家里的年仅7岁的孩子。

陈湘在当地参加一个家庭教育报告会的时候,遇到了孩子的母亲。孩子母亲说,家里什么都不缺,仅家庭建筑用地面积就占了十多亩,但她却一直为自己儿子担忧。

听儿子的老师说,儿子在学校曾经做过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儿子不知是从哪里找到了一只小鸭子,拿到学校,就用大头针往树上钉,下课后就去看一看,看小鸭子死没有,如没死,又加钉一颗大头钉,再下一节课又去看,看到没死,又钉上一颗大头钉。老师不明白孩子为何会有这种行为。老师曾向这位母亲建议,大一些的时候,要找心理辅导老师给孩子看看。这位母亲还说,如果带了儿子到乡下亲戚家去,乡下的猫啊狗啊都要遭殃。

当陈湘问起她儿子早期时的养育环境时,这位母亲说,孩子生下来,正是他们两口子创业的艰难时期,就把儿子放到了乡下,给爷爷奶奶照顾,偏偏爷爷奶奶都是那种性格木讷,不善言谈的人,不要说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了,就是说话一天都难得说几句。所以他的小孩直到3岁,才会说话,出现语迟现象。

陈湘说,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泛灵论时期,此时的孩子容易将他看到的物体,不管有生命或无生命,他都会把它想象成能跟他互动,讲话的玩伴。如小草口渴了,太阳公公笑了,布娃娃要打针了,孩子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个时期是透过故事的滋养来丰富孩子的内心,早期的同情心和最初对生命的理解在此时逐步形成。很显然,这个时期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缺失的。7岁左右是理解生命最好的时候,陈湘建议这位母亲为孩子补上故事这一课,通过故事来让孩子理解真善美,理解生命。

第二个是一个叫做可可的孩子。

2008年湖南卫视金鹰卡通频道有一个育儿的栏目叫《妈妈智慧王》,聘请陈湘为栏目早教专家,进入家庭解决育儿困惑的问题。当中有两期节目讲的就是这个叫可可的孩子。

可可那年6岁,节目组是接到她妈妈的求助电话才赶到她家中的。可可的妈妈说,可可虽是个女孩,但表现非常暴虐,对父母经常大打出手,常不分轻重。只要可可稍感不如意,这种暴力行为就会在她身上发生。妈妈说最怕谁都管不住她,将来会犯罪。

陈湘那天所见到的可可,真的就如妈妈所说,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她在他们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可可完全控制着他的父母。连随同前往的摄像师那天都说:“真的没见过这么可恶的孩子,真想冲过去把她掐死!”

可可是个破坏性极强的孩子,她可以不高兴就连续掀翻几个正在吃饭的桌子(她家开了个小餐馆),拿起桌上的汤勺敲妈妈的头,她可以把爸爸正准备下锅的菜,端起倒掉。她的行为常常让父母始料未及,让人惊愕不已。

为什么一个6岁的孩子会有如此行为,这个“小霸王”是如何产生的?

陈湘后来得知,可可的妈妈是个幼儿老师,为了工作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可可,很小的时候,可可就到妈妈的班上读幼儿园,每天妈妈在上班前都要跟可可交代:“在班上要乖,妈妈到了班上就是你的老师了,妈妈要照顾班上所有的孩子,你不能胡闹哦!”

孩子3岁之前正处于“物权主义”时期,这时候他只懂得“我的”,玩具是我的,只要我看上的东西都是我的,当然“妈妈”也是我的。所以可可无法忍受妈妈在班上抱其他的小朋友,给其他的小朋友喂饭,换洗衣裤。每当此时可可都会缠着妈妈,并阻挠妈妈跟其他小朋友亲密。妈妈被可可缠得不胜其烦的时候,就会狠狠地打可可。

看到孩子伤心,冷静下来的妈妈觉得很内疚,于是就把可可拉到安静的地方,对美美说:“可可,妈妈今天打你是因为你不乖,但妈妈是很爱你的!”

每一次妈妈打完可可都会这样安抚。可每一天这样的事情都会在她们母女间上演。

妈妈不知道,处在物权主义时期的可可,每一天都要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她最亲爱的妈妈,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妈妈也不知道,每次打完可可之后告诉可可的那一句“妈妈很爱你”让可可很小的时候就混淆了爱与打的概念。而现在的可可难道不是妈妈一手造成的吗?现在,可可每次打完妈妈都会问一句:“痛不痛啊?”用此代表对妈妈的爱,这难道不是妈妈教给她的吗?

对生命的无知,让我们亲手毁掉了多少孩子。陈湘还和我讲起一件趣事,也是许多学校老师与幼儿之间都发生过的事。

有一个孩子叫叮当。在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之后,有一天,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无论你怎么劝,她一直哭着闹着不肯去,问原因,她说老师把她关在门外,不让她们进教室。而且看情形,一点儿也不像说谎的样子。于是妈妈到学校问老师,老师听到这个说法很奇怪,说,我以人格担保,我绝对没有。显然,老师也没有说谎。

那么,到底是谁说了谎呢?当叮当妈妈将这个问题摆到陈湘面前时,陈湘回答,两个人都没有说谎。

陈湘问老师,你一定关了其他的小朋友。老师说,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叮当看到了,但叮当我真没关。陈湘说,老师说没关,是真的没关叮当,可老师又关了,是关的别的小朋友。于是,看到老师关其他小朋友的叮当,有了害怕心理,马上将老师关别的小朋友的情形想象成是把自己关了的事实,于是哭着闹着不肯去。因为此时的孩子想象力极其丰富,通常是把现实和想象区分不开。孩子担心发生的事情,他会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事情一样说出来。

3岁之前的孩子世界是没有谎言的。可这些,我们又有多少成人了解和理解呢?

亲情是天生的,爱是需要学习的。有太多太多的实例,让陈湘感受到,孩子的问题,追根溯源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最初都源于对生命的不了解,孩子的行为,被误解得太多。陈湘认为,这与早教在目前教育体系中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有关。

目前,国家对3~18岁的教育都有教学大纲颁布,可0~3岁的早期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立法。2008年,陈湘同晨风教授一起去了石门农村,那里的情景给她的印象很深,到处都有漂亮的小洋楼,可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孩子和狗,这幅新农村的画面让陈湘心里十分难受:大量的父母外出攒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而却以牺牲孩子人生之初最需要的心灵呵护为代价。

陈湘说,国内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外十分重视生命教育,国民的观念比较强,尊重生命的概念渗入到了孩子出生后的每一个细节。如美国,1980年即已开始了一项由政府支持的“PAT(ParentsasPartner父母成为孩子的老师)”计划以及后来得到克林顿总统支持的“happy计划”(快乐成长计划)。计划由政府拨款,安排专业的教师定期到各大社区,把一些家庭组织起来,对父母和孩子作指导。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能如此深入人心,其实只要国家重视,早期教育也能。

陈湘认为,目前,国家对早教的重视尚在期待中。

陈湘自1999年在广东东莞创设第一家早期教育中心,到2000年在长沙创办早期教育中心。2007年初,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提出要“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决定》的颁布无疑给早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她看到了国家提高人口素质的决心和举措,看到了早教事业的广阔前景。湖南省自2007年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训示范区”项目工作站,制作了人口早教宣传资料;成立了湖南人口早期教育专家库;编定了人口早期教育丛书等等。这些计生举措也让她看到了湖南省计生工作的前景,但她认为早期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务实和专业的工作,要想把中央乃至地方政府的早教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她认为,从目前早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各地早期教育组织和推广工作有着许多难点,其中筹建成立各地“母亲学校”是最亟须的事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前途,因她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方可胜任。然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母亲在孕育生命之前都没能做好抚育和教育新生命的准备,或者说母亲没有通过任何有效途径获取做母亲的相关技能,这样,把孩子的教育就放在一个极度危险的位置,孩子的成长也变成了一种偶然性,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所有的问题都由不能很好履行母亲行为的成人造成,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我们成人的问题。

2009年5月,陈湘通过调查发现:渴望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和获取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的需求意向排在首位。90%以上的父母希望并愿意参加社区或就近场所开展付费或低偿的早教活动,80%以上的育龄妇女希望有系统正规的儿童早期教育环境。而现实是,国家在婴幼儿早期教育领域虽然已经在探索,但还没有将其纳入国民教育总体框架,是社会教育服务的一个空白点。

不能否认,我国的人口早期教育存在特殊的国情:(1)独生子女的问题较突出;(2)祖辈隔代教育无法统一教育口径;(3)父母缺乏专业育儿知识的指导。这些都使得一般家庭应受教育人群较大,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立母亲学校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重大。母亲承担着传播道德行为、传授文化生活知识的责任;履行对子女教育的义务,用自身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规范,教育孩子。由于母亲的自身素质将影响家庭微环境、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母亲文化素质的高低以及是否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成立母亲学校开展母亲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母亲的自身素养,使母亲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深圳人大代表邹涛建在递交的议案中,道出了深圳市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的同样忧虑:

“0~3岁这一阶段的教养,由于国情及种种社会原因,出现了一个空当。这个空当的出现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没有对0~3岁这一阶段的孩子进行科学的教养,很多孩子出现了自闭症、感觉综合失调、多动症、上小学后学习能力差等诸多问题。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发现要矫正起来非常困难,父母常常是痛心疾首。”

“2001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对深圳4区近5000名3~6岁的婴幼儿进行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2002年,南方贝贝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在我国首位学前教育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张教授的支持下,对深圳市近10000名0~6岁的婴幼儿进行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发现深圳0~6岁婴幼儿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约占70%,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其中17%左右,需要就医矫治。1万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样本,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深圳市0~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占26.5%,情绪障碍占22.6%,语言发育不良占16.3%,进食障碍占20%,睡眠障碍占7.8%。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的在校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发生率为15.6%,其中,有8.75%的被访小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现象。而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孩子从0岁开始进行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儿童早期教育已显得日益重要。”

我们了解到,重视早期教育,已成为一大趋势。国内的一些城市,政府已开始儿童早期教育的可贵尝试。北京2002年出台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五常市成立了“母亲教育协会”;山东省烟台市成立了“母亲学校”和“母亲教育基地”;广东肇州启动了“母亲教育工程”;辽宁东陵成立了“母亲教育工作小组”等等。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全国各地对母亲教育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

陈湘说,目前的理想是成立一家真正的母亲学校,告诉妈妈们生命的真相,同妈妈们一起敬畏生命。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像花儿一样尽情舒展,但目前尚在摸索之中:“难啊,在目前中国,母亲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学历教育。我若想让母亲学校合法化,以我个人目前的力量几乎不可能。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会坚持,不会放弃。”

拯救男孩!孙云晓三次敲响跨世纪警钟

有一消息发人深省。8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时,一个10岁的男孩为救同伴溺水死亡。在施救男孩溺水的过程中,包括被救助的男孩在内的7位同伴,没有一人对其进行施救,且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沉入水底。当问及那7位男孩没有救助且没有通知人救助的原因时,他们回答说:“怕担责任。”

这样的回答,是何等地令人震惊和悲哀!

责任感是一个男孩成为男子汉的晋身之阶。然而,我们看到一些男孩责任心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现实生活中,责任心缺乏的男孩随处可见:有些男孩,习惯于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他们的能力弱化,变得更加依赖父母,陷入恶性循环。有些男孩,放弃学习的责任,中途辍学,混迹于街头,无所事事,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不敢设想,当国家民族陷入危险境地时,长大成人后的这些男孩会作出如何的反应。

我们在心理咨询室从咨询员那儿了解到: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越来越多,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男孩越来越多。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网络上有人这样调侃:“我们发现街上分不清楚性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头发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结真以为他是女的,平头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驼峰还不知道她是女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担心!

1993年,孙云晓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第一次敲响男孩危机的世纪警钟。探险路上,中国孩子乘背包带断落之机,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日本孩子即使生病,也坚持自己背包走到底。野炊时,一些中国孩子抄着手啥也不干,肚子一饿就向领队哭冤叫屈,日本孩子自己炒菜熬粥,吃得狼吞虎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