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1853000000037

第37章 救赎篇,天使就在你身边(6)

日本某公司举办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其主题词是“发挥您的创意,画出您的设计,从最简单的设计到最不可思议的想法,您可以尽情地设计、发挥,把您的理想、梦想、甚至幻想拿出来与世人分享”。北京8所高校和12所中小学的1366名学生参加了此项大赛,其中不乏名牌高校和重点中小学的学生,如清华大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中关村一小等。然而,从大赛评审的结果来看,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北京赛区仅获一项纪念奖,而这项名为“宇宙旅行健身宝”的设计在国内评奖时获第二名。《中国青年报》为此向社会提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哪儿去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想象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实际上,这种现象与评价标准密切相关。如果从评价标准入手,鼓励创造力与想象力,鼓励大胆探索,那么,学生自然会相信自己独到的发现,而使其终生受益。在这些方面,任何教师都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北京有些教师独立开设“海阔天空课”让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应当说,引导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是每位教师起码的职责之一。

因此,孙云晓特别给教师下列建议: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或者问教师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忙,或觉得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厉声呵斥,这样就把学生的胆量吓小了,使他们不敢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首先要求教师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持鼓励、赞赏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胆量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不用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学生之所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核心是因为教师经常给他们一些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的都算错。这样,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往往不敢不按照标准答案去解答问题。要解放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就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孩子,鼓励他们创造、探索和想象。

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有的教师曾经开设“海阔天空”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父母也可以挤出一些时间,在家庭里和孩子一起聊天,让孩子谈谈学校里的情况,以及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看新闻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谈谈对一些国家大事的看法。

教师: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孙云晓曾主持“多元文化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课题,访谈了大量去国外参加民宿活动的孩子。他们告别父母和老师,在国外陌生人的家里生活一个月或几天,他们有的被安排到国外的一些学校去上课,了解国外的教学情况。

天津的高中学生吕行军在参加活动后说:

真没想到,人家是那样上历史课的,这在我们中国几乎想都不敢想。可以说,在我到美国之前,我从来没有设想过他们的历史课还会有这样活泼的形式。当时,我们简直看傻眼了,本来语言就有些不同,再加上这样的课堂形式实在出乎预料,所以,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看见黑人学生非常愤怒的样子,我们知道一定是老师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过了一会儿,就看见双方打起来了。

正当我们面面相觑的时候,老师说出了这堂课的目的和课堂内容。当时,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禁不住鼓起掌来。

我们在中国上过各种各样的历史课,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几乎都是让我们背诵历史年代、人物生平以及各种大事记。这些知识记下来不容易,忘得倒非常快,每次考完试,不到第二天,我就全忘光了。过去,我问爸爸妈妈一些历史知识,他们也什么都不记得了,我现在才理解了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老师其实也挺想改变历史课的上法的。比如说,老师曾经让我们像国外的学生一样写一些小论文什么的。但是,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已经不会写那些东西了,最主要的是我们不敢有自己的观点。即使我们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只能把这些历史资料拼凑起来,写一些我们自己也不知所云的东西。

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被人们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认为教育存在的两个弊端是“讲授式教学”和“储蓄教育观”,他提出应该对学生实施“对话式教学”和“解放教育观”,这种观点正是要求教师不做“独奏者”。

他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学生的任务是听讲,把老师的话储存起来。他认为这种关系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弗莱雷用了个形象的比喻,把这样的教育称为“储蓄式教育”,老师自然是“独奏者”,学生倒成了“旁观者”。他说:“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的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

教育应该是对话性的,是师生平等的、民主的、真实的、积极的交流。

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来自外界的新刺激接受与否,都必然地经过个体拥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系统、意志能力等的筛选和改造。个体不仅要改造新的对象,而且要改造自身,不断遇到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发展自己。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从主导地位演变为辅导地位,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过去,学生一般被迫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在教学语言、内容或安排方面都是如此。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独立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在21世纪,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要明白下列几个问题: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用来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用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作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的威严将不再建立在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如何充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之上。教师不仅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可以是一个向导或顾问,要教会学生处理、分析大量的信息。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作为学生,虽然他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他成了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

《海外星云》杂志曾经刊载了一篇台湾的老师李家同先生所写的文--《考试》,他在即将退休前写下了这篇文章,孙云晓读后一直记忆深刻。李老师在文中写道:

明天我就要退休了,我做了35年的中学教师,我这一辈子过得非常充实。

我现在还记得我参加工作那一年。我一毕业,就进入了一所名牌中学教数学,学生都是精挑细选录取的,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随便我怎么出题目,都考不倒他们。可是我忽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似乎心不在焉,老是发呆,期中考试,他只得了15分,全班就他一个人不及格,分数如此之差,太奇怪了。

那天放学后,我请他和我谈谈。没想到他对成绩大幅滑落竟讲不出任何理由,一再说他上课听不懂我讲什么。我觉得他不用功,就说要和他父母谈谈。他一听立刻紧张起来,说他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美国,没有带他去。他和祖母一起住,经济情况很不好,可是祖母年纪大了,也不认识字,如果知道他功课不好,一定会非常伤心的。他似乎被我逼急了,忽然问我:“老师,难道你以为我会做题,却假装不会吗?”

我被他问得哑口无言,除了鼓励他以后要用功外,还提出愿意替他补习数学,而且当天晚上就开始。这位学生开始还不大愿意接受我的义务家教,由于我坚持,他只好晚上乖乖地来了。我发现他并不笨,只是反应慢了一点,每周替他补习两次以后,他渐渐赶上了进度,考得越来越好。两个月后,我就不管他了。

我后来收到他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令我大吃一惊。他说:

“老师:请原谅我骗了你。我的功课忽然一落千丈,是我故意的。我从小没有爸爸,但我很想有个爸爸,这样,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好问问他。我的国文老师、英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是男老师,因此我心生一计,决定假装功课不好,看看他们的反应如何。”

“英文老师对我的成绩滑坡无动于衷,他将考卷发给我的时候,一点表情也没有;国文老师则将我臭骂了一顿,说他最痛恨不用功的学生,并罚我站了一个小时。这么大的人了,还要被羞辱,我当时的心情很不好。第二天《赤壁赋》一个字也背不出来了,国文老师又罚我站了一节课,下课时他还向全班同学宣布:他已放弃了我!”

“唯一关心我的就是您。您不但一再问我怎么一回事,还耐心地为我免费补习,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其实您只要关心我就足够了。”明天,会有很多我过去教过的学生来参加我的退休茶话会,不知那位骗过我的学生能不能来。我曾经告诉过他:我应该感谢他,他才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可以说,这位老师之所以获得学生的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爱。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如果您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教师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

在很多学校,孩子淘气就将孩子看做问题儿童,有的还借此劝退,这样做根本谈不上尊重孩子,既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更无法给孩子真诚的、无条件的爱,而没有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父母和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满腔的热情来迎接那些淘气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引导,使每一个孩子都朝良性方向发展。

一位教师,要让自己的工作真正感化孩子的心灵,孙云晓建议注意下列几个原则:

先了解孩子,不要仅仅把孩子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在上面我们所引用的那篇文章中,为什么有些老师被学生考倒了?主要还是因为那些老师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教师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他的教育才可能到位。

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会乖巧一些,听话一些,也有的学生可能就比较淘气。对于老师的要求,有的学生就能够理解,有的学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教师要看到差别,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要给予尊重。尊重是爱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爱。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成长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当您觉得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不要灰心,更不能一下子把孩子打入另册,要耐心等待。教育常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帮助中让孩子成长。

教师的水平越高,分数的含量越低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学校任教期间,曾经做过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总是要给学生的父母们送成绩单,然后写上关于这个学生的鉴定。但阿莫纳什维利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却不给父母们成绩单,而给每一位来学校开会的父母一个纸口袋!

这可是一个神奇的纸口袋,里面装的东西简直五花八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一年级的小学生拉里的纸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装帧精美的纸袋,纸袋的正面画着鲜花和微笑的太阳,还用彩色的泡沫塑料笔写着一行字:“献给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拉里敬上”。当拉里的父母打开纸袋,他们发现里面装的是女儿拉里亲手制作的东西,数一数一共23页,原来这是拉里把自己一学期来做得最好的作品选择了23页让父母欣赏。此外,纸袋里还有2页书法范例;2页她自己编写的故事;3种作业,分别是选词填空、自己编写的数学习题和例题,自己画的几何图形;5幅图画;2页剪纸;3页作文分别是《我在语言课上学会了什么》、《我懂得了哪些数学知识》、《我所知道的皮罗斯马尼亚》。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您也收到这样一份“成绩单”,您的心情是否会很轻松很愉快?您也许会仔细地察看孩子们为您准备的每一份作业或作品,也许会把鉴定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可以计划着怎样按照老师在鉴定上的建议给孩子一些帮助。像阿莫纳什维利这样的做法,不仅给孩子减轻了心理负担,也使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更加有信心。所以我们认为,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是懂得怎样看待分数的,并懂得怎样引导学生和学生父母正确对待分数。在高水平的老师眼中,分数的含量是很低的。反之,一些缺乏教育艺术的教师却过分注重分数,学生的通知单上往往是一些枯燥的分数和名次。但是,在给学生写操行评语的时候,却简略从事,多是一些千篇一律的套话,以至于有的学生讽刺说:“如有雷同,纯属偶然。”一些父母也说看孩子的操行评语犹如“雾里看花”。

当然,现在教师们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已经有许多改进。有的学校把分数看作学生的隐私,有的学校实行了等级制评价,还有的在学生的操行评语上有了很大改革,给学生写的评语越来越个性化。可以说,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提倡的,也是教师们改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措施。

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孙云晓给教师的建议是:

正确认识分数。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首先要看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持有错误观念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学生、看待分数。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考试分数只反映学生很小的一个方面,而评价人应从多方面看,不可以偏概全。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分数所具有的特定作用,但教师们最好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无数事实证明,一些在学校里成绩很好的孩子,离开学校并不一定发展得很好,而一些在学校里淘气、学习成绩平平庸庸的学生后来倒发展得很好。所以,教师们不要用一次考试成绩对孩子下定论,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以指导,给成绩一般或差一些的学生以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