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远的驿站
1875000000031

第31章 睁眼向洋看世界(4)

鸦片战争因林则徐禁烟而起,道光皇帝总是让他不断地远离战争、远离战场,从未参与领导一次重大战役。1840年9月28日,林则徐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被革职,留在广东待查。他在羁留广州的日子里,仍专心一意地加强广东防务,积极备战。来犯英军到达广州,只留下少量的军舰兵力封锁广州海口,主力部队却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向北开进,并有意将递交战书的地点选在了另一个重要口岸——厦门。于是,就有了英军惧怕林则徐的严密防守之说。革职待查半年多后,道光皇帝又向林则徐发出一道赏四品卿衔,令其迅速赶赴浙江省以候谕旨的命令。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的第18天,新的谕旨下达:“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并与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

战争越激烈,林则徐离战场也就越远。鸦片战争的胜负,并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结构、社会体制、军事力量、技术水准等因素决定了不论由谁指挥这场战争,清王朝怎么也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这种远离仿佛是有意衬托林则徐的无所不能,成全林则徐的高大,塑造一个民族新的神话。

君命难违,林则徐满腔悲愤地上路了。在江苏镇江,他与好友魏源相遇,两位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就时局与未来彻夜长谈。然后,林则徐将一直随身带着,自己精心收集、组织翻译的手稿《四国志》及有关资料全部交给魏源,嘱托他编撰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情况、适应时事需要的专著。

两个人一昼夜的短暂聚会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成为中国社会思想主动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送别友人,魏源立即投入编撰之中。鸦片战争刚一结束,一部洋洋40卷,名为《海国图志》的巨著问世了!

《海国图志》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关于世界各国情况的著述,是国人正确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口,它不仅叙述了英、美、法、俄等数十个国西方、亚洲国家的地理、人口,还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及武器生产情况。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将哥白尼的地动日心说介绍到中国,人们据此才慢慢相信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并且不停地绕着太阳旋转等常识性的天文知识。《海国图志》的主旨在于明确告诉国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王国”,是世界五大洲的一部分;中国也不是“天朝上国”,而是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方各国、有待改造完善的国家;中国不能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要向他国学习,与世界融为一体,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克“夷”制胜,第一次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海国图志》所强调的,主要还是西方先进的武器与科学技术。而器物,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认识、学术水平、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西方文明是一个系统,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磨合、痛苦与转型中才会逐渐加深认识。

魏源的《海国图志》一出,立即风行一时,几年之内连印三版。而启蒙最快、获益最大的,却是东邻岛国日本。《海国图志》通过中国的贸易船带到长崎,数年间刊刻20多种。日本幕府末年有识之士对外国情况的了解,大多源于该书。一个早已为中外学者所确认的事实,那就是该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继《海国图志》不久,又有了梁廷枬于1846年杀青的《海国四说》,徐继畬于1848年完成的《瀛环志略》。《海国四说》向国人描述西方国家的同时,重点介绍美英两国,其中对蒸汽机的描写大开国人眼界,对基督教的议论也相当到位;《瀛环志略》则毫无国人惯有的附会臆测,对外部知识的介绍,比魏源的《海国图志》在资料上更为详尽准确,思想上更富创造建树,以至不少清朝卫道士认为《瀛环志略》将“泰西”说得比天朝更好,不禁上奏攻击,说徐继畬心存“乱心”,结果使得该书初版即封禁多年。

有人作过统计,自林则徐1841年编译《四洲志》始,至1861年为止,20年间共编撰了22部有关世界地理著作。然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却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向西方学习并未形成一种全社会的思潮。朝廷没有反应,普通民众也无知觉。中国传统行政以县治为独立单位,县下并无今日的乡村政权,县衙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衙役皂吏以供驱使。社会底层、广大民众的治理与启动全靠当地士绅的自觉承担与调节。而鸦片战争的教训,学习西方的号召并未在全国广大士绅阶层中形成紧迫的回响。

鸦片战争惊醒了国人的迷梦,但也就惊醒而已,醒来向周围的世界看了几眼,就又安之若素了。除卷入其中的当事人外,大都似乎浑然无知。即使知之,也抱着一种与己无关、漠然视之的态度。于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忘不了满人对汉人的统治、压榨与欺凌,无论满人还是英人“坐江山”,总归是要交税受统治,他们并未看到二者之间有何巨大差异。哪怕当事人的切肤之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弥了。“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当战端平息,峰回路转,阵阵惊涛化为点点水沫,从上到下,依然是死水一潭。

落后并不可怕,先进也不可恃,它们是一对可以相互转换、有着内在辩证关系的概念。只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将落后变成压力与动力,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并超过,落后就转换成了先进。令后人不可国议的是,我们的落后,西人的先进,经过儒家文化的“诠释”,就完全变了样,走了形,并且产生了一种互相置换的效果。比如西方先进的器物,在天朝无所不有的傲慢面前,竟成为“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经商贸易遭遇农本主义,变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理学仁义面前,实属小人之举;君主立宪比照皇权至上,有如大臣擅权;英国女王主位,西方男女平等,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下,就成了“牝鸡司晨”之类的所谓“夷俗”……最先进的东西,在儒学教义的“聚光灯”下,全部变为荒诞可笑的物事。

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多,清军在历次战斗中一败再败,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却从不吸取教训,想过要去了解对方学习对方;《南京和约》刚一签订,道光皇帝以为天下从此太平,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鸦片战争结束,东南沿海修筑海防工事,各地依照原样修复,从来就没有想到应该加以改进;1842年11月,广东意欲仿造一艘西式战舰,内地工匠不懂技术,想从澳门雇用“夷匠”,道光皇帝得知后,连忙下旨阻止,国家宁可不要近代化的军舰,也不能让那些“夷匠”入境伤风败俗扰乱军心民心;1843年7月31日,美国众议员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及呈交清帝的国书乘舰离美,同时带来的,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美国百科全书》,还有电话机、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等。这些呈送的礼品固然有炫耀美国军事科技优势之意,但确属战败后的中国所急需。然而,它们却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鸦片战争虽然使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威不可挡,可就是固步自封不肯学习。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爆发,清朝竟没有丝毫的改变,几乎完全重复着过去的失败与错误。14年时间,无数将士的鲜血,惨痛的教训,竟白白地付诸东流。哪怕洋务运动的兴起,其原动力也并非出自外来的压力与刺激,而是为了对付太平天国。此后,又是中法之战,八国联军入侵,中日甲午海战,正是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无知,不思进取,才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才有了保种保国的危机、呐喊与振兴。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既是一种辉煌与骄傲,也会造成一种盲目与自大,形成包袱与惰性。黑格尔说东方文明是一种凝固而静止的文明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道出了部分事实。凝固与静止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中国最难办的事情便是改革过去,改变现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将一张桌子由这个房间搬到另一屋子,都会打得头破血流。当我们反思历史苛求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想到今日改革之艰难,不由得感慨万端,所有的现实,都可在往昔的生活中找到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扯远了,还是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人公林则徐身上来吧。

与魏源话别,林则徐又踏上了继续西进远去的道路。途经河南,正值夏秋之交黄河泛滥,林则徐又一次投身到救灾之中。春末完成堵口工程,道光帝下旨命令林则徐“着仍往伊犁”。

2004年7月,我随中国剧作家西部考察采风团来到林则徐当年的流放之地——伊犁,当地百姓为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特地筹建了一座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在流放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捐资兴修皇渠龙口,使得数万亩农田得以扩垦;前往南疆勘查荒地60多万亩及许多水利设施;在吐鲁蕃推广坎儿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以至当地人民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不明真相的游客到了新疆,还以为坎儿井由林则徐发明……

自广东查禁鸦片开始,林则徐似乎就与处理对外及民族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疆注重与当地维吾尔族的关系,同时密切关注塞防,撰写了《俄罗斯纪要》一书,明确向国人发出警告:“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复职后担任陕甘总督的第一件事,就是“办理番案”;蕃人叛乱刚一平定,又调任云贵总督,处理当地的回汉冲突……

1848年,林则徐夫人病逝,64岁的他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疲惫、多病与衰老,提出引疾归里的请求。1850年4月,林则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他想就此贻养天年,前来拜访他的福建高级官员总是恭维他说:“国家需要林公这样的干才。”林则徐闻言正色道:“如果真还需要老朽的话,那就说明国家又处于多难之秋了,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形出现。”

岂料真的发生了必须林则徐“出山”收拾局面的严重事件!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在广西举义,大有风卷残云之势。新任皇帝咸丰在所有大臣中挑来选去,觉得只有林则徐才是唯一的合适人选。于是,圣旨所下,林则徐又一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西平乱。没想到途中患了严重的痢疾,行至潮州时,吐泻交加,昏沉不起。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县行馆溘然长逝,享年66岁。

如果林则徐健在,以他的干才处理太平天国起义,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结果呢?是剿灭,还是招抚?不论何种情形,总归是能够起到延宕或中止太平天国的席卷之势。一部中国近代史,可能就得重新改写。有史料表明,洪秀全得知林则徐前往广西的消息后,有过从海上逃跑的计划。仿佛天意,平叛的林则徐死于途中,而率领援军赶赴广西的前云贵总督张必禄也在广西浔州病逝,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林则徐的病逝,从造神的角度而言,也似乎恰到好处。不然的话,一个沾满农民起义鲜血的刽子手,哪怕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极有可能在“文革”时期如曾国藩那样成为一名鼻梁涂白的反面人物。

看完由林则徐祠堂改建的林则徐纪念馆,又在省新闻出版局编审吴世灯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林则徐家境贫寒,仅有两间木质结构、低矮狭小的平房,而经香港同胞洪祖杭先生捐资400万元人民币新修的房屋则显得十分高大,颇有几分富丽堂皇的味道。尽管如此,我还是在陈列室中有关林则徐读书、科举、结婚的史迹图片中感受到了他那刻苦学习、注重修养、奋发向上的早年生活。

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还立有一块林则徐星纪念碑,1996年6月7日,一颗新的小行星在茫茫宇宙中被人类发现,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将这颗新星正式命名为林则徐星。

是的,林则徐就是这样一颗永远闪光的星辰,他那空前绝后的反毒禁毒功绩将永远载入人类史册。设在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的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陈列的图片资料在警示世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同时,也默默地诉说着林则徐当年禁烟的伟大功绩。哪怕他当年的对手,也不得不打心眼里尊敬他。1875年英国伦敦蜡像馆更新人物蜡像,向英国公民散发选票推荐他们最为崇敬的人物,出人意外的是,林则徐竟入选其中。于是,林则徐的蜡像也就一直陈列在伦敦蜡像馆供英国人民瞻仰。

林则徐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是禁烟,而他影响最为深远、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遗产,却是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客观认识,以及永远坚守着的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崇高信念。

历史选择了林则徐,成全了林则徐,也就有了出现在后人眼中的完美无缺、形象高大的林则徐。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伟大人物来激励鼓舞,林则徐也足以担当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林则徐之前的中国古代历史,往往是时势造就英雄,哪怕最令人神往的三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刘备等,也为时势所造。而林则徐却不是这样,是他造就了新的时势,开启了新的时代——由他查禁鸦片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迎来了一个屈辱与奋发并存的艰难而痛苦的转型时代。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乃由林则徐玄孙凌青在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期间呈交联合国备案。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个象征,它向世人昭示,中国积贫积弱、任人蹂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强大的具有综合实力的新中国已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