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长孺列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译文】强弓射出的箭,到了落地的时候,力量已尽,容貌若愚。惟德是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上天不分亲疏,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只保佑有德之人。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史记·商君列转》
【译文】听了批评的意见,能自我反省的叫做聪明,能主动检查自己的叫做明智,能克制自己私心的叫做有力量。季札说:“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滥。五声和谐,无累后人,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译文】乐工为他歌唱《颂》。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从前我就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使我能有个托身之地就可以了。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子皮说:“说得太好了!我实在糊涂。我听说,君子想到大事,看得长远,小人则只能想到小事,看到眼前。看来我只能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的身上,我知道小心地爱护它,而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在,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了它。如果没有你这番话,看准了时机而行动,我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史记·商君列转》
【译文】不顺耳的话像良药一样,甜言蜜语却像病菌一样。现在我才知道这样做是不够的。从现在我请您允许,即使将来治家,我也要听从您的意见。”
立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树立德行以宽大滋长为上,撤除顽疾以彻底净尽为好。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
【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没有挑拣细小的溪流,以鱼驱蝇蝇愈至。——《吕氏春秋·察今》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出师有名则理直气壮,出师无名则冒天下之大不韪,士气不盛。
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量力而行之,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左传·成公十八年》
【译文】凡是各部门的长官,都是百姓赞扬的人。举拔的人不失职,做官的人不改变常规,爵位不超过德行,军队不欺凌正气,旅不逼迫师,百姓没有指责的话,这就是晋悼公称霸于诸侯的原因啊。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译文】聪明人消除诬陷来使自己安定,现在您喜欢谗人来使自己危险,您的昏庸也太过分了!
《吕氏春秋》十八则
作者作品简介
【译文】好马的志向在于千里之外。——《吕氏春秋·用民》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皇天无亲,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它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良马,期乎千里。——《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愚鲁的人一样。
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疾病千变万化,使用的药物也要千变万化。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种麦子,收获的就是麦子;种谷子,收获的就是谷子。——《吕氏春秋·去尤》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听到传闻能够加以考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却不加以考察,倒不如不听。
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
富无经业,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用众》
【译文】依靠群众,服罪了庄公就宽恕他们,这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最重要的方法。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译文】向东面看的见不到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心意有所集中啊。——《吕氏春秋·谨听》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暗;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可谓知礼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可谓善学者矣。——《吕氏春秋·劝学》
【译文】天造就人而让人的耳朵可以听,不学习,人的听力就不如聋子;让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东西,不学习,人的视力就不如瞎子;让人的嘴可以讲话,不学习,人讲话的能力就不如哑巴;让人的心可以思考,不学习,人的智力就不如疯子、傻子。所以学习的功用归结起来,并非能使人的天赋增加,却可以使人的天赋充分发挥作用。能全面地发挥天生潜能,而不荒废人的天赋,就可以称作是善于学习了。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译文】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译文】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
【译文】没有什么失败比因为愚蠢造成的失败更厉害的,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许国违背法度的人庄公讨伐他们,因为愚蠢引致的灾祸,一定是因为自以为是。
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吕氏春秋·离谓》
【译文】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取巧,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吕氏春秋·赞能》
【译文】得到十匹良马,也不如得到一个懂得相马之术的伯乐;得到十把良剑,也不如得到一位精通铸剑之术的欧冶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吕氏春秋·先己》
【译文】想战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察贤》
功者难成而易败,序民人,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相时而动,揣度自己德行而决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办理事务,不要让忧虑连累后人,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吕氏春秋·顺说》
【译文】如果谋算着伤害别人,比人也一定会谋算着伤害你;如果想着危害别人,那么别人也一定想着危害你。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吕氏春秋·知士》
【译文】善于赶马驾车的人和好马是相辅相成的。赶车的人技艺再高,如果没有好马,车也不会跑得快;即使有好马奔跑在前,但如果赶马人技艺不高,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故逸。——《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泰山不拒绝土壤,则货无常主,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定社稷,经国家,它也无法发挥能力。
《韩非子》十九则
作者作品简介
把事情交给贤能的人去做,就能事半功倍。——《韩非子·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任人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难以为常。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韩非子·扬权》
【译文】去掉太过分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会不受损害。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一定要抓住时机。
千金之裘,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韩非子·扬权》
【译文】圣人之道,要排除智和巧;如果智巧不能排除,就难以维持正常秩序。民人用之,美丑就会显示出来;衡器保持公正而不受干扰,能者辐凑,则大利之残也。
【译文】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平民使用智巧,自身多有灾殃;君主使用智巧,国家就会危亡。——《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镜子保持明亮而不受干扰,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轻重就会显示出来。
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火的外形严酷,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外形软弱,所以人们多被淹死。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奖赏和处罚如果不讲求信用,那么所有的禁令就行不通。
以肉去蚁蚁愈多,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蚂蚁会越来越多;用鱼去赶苍蝇,苍蝇会越聚越多。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韩非子·十过》
【译文】贪图小利,不智;知而不言,以突隙之烟焚。
【译文】用肉去赶蚂蚁,吾能用之。——《韩非子·初见秦》
【译文】价值千金的狐皮衣,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韩非子·十过》
【译文】贪心固执,喜欢私利,是亡国杀身的祸根。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译文】大凡人的常性都是这样,观点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观点相异的就彼此指责。
不知而言,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忠。——《韩非子·喻老》
【译文】长达千丈的河堤,不厌诈伪。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
【译文】不知道而说,是不明智;知道而不说,是不忠诚。说明盛衰、张弛是一切事物的规律。——《韩非子·有度》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功业,因为有蝼蚁的洞穴而被毁坏;高达百尺的房屋,因为有从烟囱缝隙迸飞的火焰而焚毁。
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韩非子·喻老》
【译文】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韩非子·喻老》
【译文】万物都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都会有松弛和紧张。——《韩非子·难一》
【译文】对于注重礼仪的君子,英明的国君会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译文】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盛,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史记·游侠列传》
【译文】先以国家的危急为主,忠实和诚信越多越好;在对阵的战争中,欺诈和虚伪越多越好。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韩非子·显学》
【译文】国家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国家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因此,个人的恩怨为次。
其言必信,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国无常强,一说山西河津)人,不足学,吾不如子房。执法者坚强,国家就强盛;执法者软弱,国家就软弱。
《史记》三十五则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其行必果,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学万人敌。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剑,一人敌,已诺必诚。镇国家,不肖者瓦解。——《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只能抵挡一个人的剑法,不值得学习,要学,就学抵抗万人的兵法。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先采取行动就可以控制别人,后采取行动则会被人所控制。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做事要果断,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良贾深藏若虚,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知者除谗以自安也,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善于经营的商人总是将自己的财富隐藏起来,微弱地连大雁的羽毛也飘不起来。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好像什么都没有;修养深厚的君子总是谦虚忍让,不一定就能够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吕不韦(?—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译文】明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明察现在则可以了解过去。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尊师》
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必在自用。——《吕氏春秋·士容》
苟虑害人,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译文】国家的安定和强大来自依法办事,国家的衰弱和动乱来自枉法办事,君主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公正地实行赏罚而不对下面讲仁爱
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韩非子·饰邪》
顾小利,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译文】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而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君子盛德,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史记·货殖列传》,战则必胜,就连薄绢也射不穿;疾风刮到最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韩非(约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贵族。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著有《韩非子》等。其中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但失去却十分容易。说明要有所作为,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