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超值金版)
1920800000035

第35章 中外名人故事(6)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耳濡目染,对京剧这门艺术也很喜欢。但他的资质却不太好,相貌平平,小圆脸,眼神还有些木讷和呆板,见了人之后嘴也不乖巧,甚至还有几分笨拙。为了使京剧世家的香火延续下去,不至于在他的手里断送掉,在他8岁那年,家里请来了一位很有名气的朱素云做他的启蒙老师,给他“说戏”。第一出开蒙戏为《二进宫》,其中有四句老腔,朱先生反复教他,他还是不能上口。朱先生见他如此笨拙,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料,便拂袖而去,不再教他了。临走时,朱先生冷冷地对小梅兰芳说道: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有办法。”

梅兰芳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这句话像一根钢针似的刺痛了他。他心里想,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矮半截。爷爷常说的“事在人为”这句话,这时在耳边响起。小梅兰芳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戏,让所有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自此以后,小梅兰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开始收敛起他的野性,决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中的理想之花。

不久,家人又把小梅兰芳送到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在学堂里学戏是一件苦差事,小梅兰芳每天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练习走台步、跑圆场和吊嗓子。他上午练功,下午学唱腔,晚上念戏本子。吴先生对小梅兰芳要求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小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标准,努力完成练功任务。

小梅兰芳不仅严格按照先生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自加砝码,逼迫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当时练功有一种方法。先生在桌上摆一摞铜钱,规定练功20到30遍,每练一遍就将一枚铜钱放到漆盘里,直到铜钱放完,练功才算结束。有时候先生放的铜钱练完了,小梅兰芳就从自己的衣袋里再取出一些铜钱,继续进行练习。每次练功,小梅兰芳都要比别人练的时间长,次数多,直到将先生规定的动作烂熟于心。

还有一种功法——踩着高跷站在砖头上,站完一炷香的功夫。高跷是用两根半米多长的木棒做成的,与砖头接触的部位仅有铜钱大小,要想在砖头上站稳,全身要有相当好的协调能力,否则人就得从板凳上摔下来。起初,小梅兰芳站上去总是东摇西晃,腰肢酸软,两只脚也异常疼痛,站不久,就从上面摔了下来。摔下来之后,小梅兰芳也顾不得疼痛,再次站了上去。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来回,小梅兰芳又累又痛,而且是汗流满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为了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有时小梅兰芳宁肯将嘴唇咬破,也一声不吭地站到底,直到烧完一炷香为止。

谁说艺术家都有天生的艺术细胞?瞧,梅兰芳不是被人认为天生笨拙,不是吃唱京剧这碗饭的料吗?梅兰芳偏不信自己比别人差,经过勤学苦练,结果怎样呢?我们也得相信“事在人为”呀!记住,任何一种技艺的获得,都源于长期艰苦的练习。小朋友,如果你想学好哪一门技艺,可千万别怕吃苦啊。

201齐白石忘记放牛打柴的小书虫

著名国画家齐白石,生于1864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色。由于他出身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自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色彩。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单刀直下,劲辣有力。

齐白石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说一句怪话,见了人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齐白石的母亲既勤劳又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又很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心灵手巧。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白石的成长。

齐白石幼年非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六七岁时,齐白石在外祖父的蒙馆里读了半年书。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水、打柴、浇菜等,干着不少杂活。劳动之余,齐白石抓得很紧,出去放牛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自学。有一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怜爱孙子的祖母一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从此,齐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捡足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父家去请教。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白石。除去读书、写字,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色,妙趣横生的小说插图,都是齐白石绘画的题材。他画画用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里以前剩的。

父亲看见齐白石身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口的手艺。经过多方说情,托人荐举,齐白石开始在一个老木匠门下学艺。起初,他干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工匠活计。这自然用得上画画的技艺。他与师傅一起钻研,改进刀法,创新了不少花样。苦学两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师了。一出师,作为长子,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而每过一处,都留下手艺高强的声誉。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齐白石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学成才终成大器。这正应了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多于常人数倍的辛劳。现在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画家的童年。齐白石后来学了雕花,他在人们心中享有盛誉,他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呢?

202王羲之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

王羲之,古代著名书法家,公元321年生,山东临沂人。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大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人,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人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法独成一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止,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他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他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被埋没了。”他恳求父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时间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请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了。他一面练字一面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有意思吧,王羲之吃墨汁呢!难怪他的字写得那么好。小朋友,看看人家专心致志的程度吧,你也曾有过类似经历吗?当时你是在干什么?小朋友,请你说说看,王羲之用了多长时间练习书法?他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学习?

203李时珍不愿当官的医学家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蕲春。他撰写的《本草纲目》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月池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对药物很有研究。李家的园子里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牡丹、芍药、水仙、山茱萸、款冬等,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这是李月池为研究药草而栽培的。李时珍小时候常常跟在母亲后面,为这些花草浇水,一天几次跑到花盆旁耐心地观察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开花。当他看到一种新奇的花儿开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大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父亲看儿子这样喜欢花草,就有意识地给他讲述有关花草的知识,认真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渐渐地,李时珍开始懂得:世上的许多花草,原来是可以作药给人治病的呀!

在贫苦环境里长大的李时珍,看见穷乡邻们的真诚待人,看见官僚地主的仗势欺人,他的感情自然倾向穷朋友们一边。他看到父亲耐心地给穷人治病,深受感动。因此,他常常对附近的渔民伯伯说,长大以后,一定像爸爸那样,一心一意给他们治病。

但是李月池并不愿意儿子继承家业当医生。当时,做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李家几代做医生,常常受官僚和富人的气,不但穷了几辈子,还被人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豪门贵族,传唤医生像对待奴仆一样,真叫人受不了。他打算让李时珍走科学做官的道路,使他们李家能扬眉吐气。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向他说明这个意图,要他念八股文,好去参加科举考试。

听了父亲的话,李时珍当即答道:“我不想做官,那些做官的人欺压百姓,不是好东西。”可是,李月池实在不愿意儿子再当医生。他讲了许多医生被人轻视的故事,想让独生子抛弃学医的念头。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这使父亲李月池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在以后的举人考试中他却屡屡失败。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举人考试,李月池亲自陪着儿子到武昌去,父子俩在武昌呆了一个月,直到发榜为止。可是,李时珍仍然名落孙山。

从此以后,李月池只好答应儿子跟他学医了。李时珍立志要做个像华佗那样的神医。他学习非常刻苦,进步很快。

不论做官也好,还是学医也罢,只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为国民排忧解难的心愿就都是好职业。每个人的理想和特长都不一样,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这种愿望应该是共同的。小朋友,年幼的李时珍喜欢干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喜欢当官?

204华佗1700年前麻沸散的发明者

我们的祖先早在1700年前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这个聪明人就是汉朝末年人称“神医”的著名医学家华佗。

一次,华佗在鲁南地区为一个胳膊上生了毒疮的小孩动手术。那孩子连蹦带跳,疼得死去活来。这件事深深触痛了华佗的心。他想:要是有一种药能让病人止痛,那该多好啊!

一天,几个小伙子抬来一个昏迷不醒的汉子,求华佗医治。华佗问:“这人伤在哪里?”“他让人打断了肋骨!”一个小伙子忙说。华佗给伤者解开衣服一看,左胸下血肉模糊,肋骨都露出来了。他让小伙子们按住伤者,然后忙用药水擦洗伤口,开始动手术。

这时华佗才发现,整个手术过程中,那人不仅没有挣扎,连一声呻吟都没发出。忽然,一股酒气扑鼻而来。一问,原来那伤者喝得酩酊大醉,这时还酣睡在梦中呢。

这一例手术给华佗启发极大。只要制成一种药让病人服下后能像醉酒一样睡着,手术就顺利得多了。

华佗开始研究麻醉剂。经过一次次的试验、改进,一种用浓酒配制的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制成了。

一次,一个船夫肚子痛得直打滚,经华佗诊断是他的脾溃烂了。必须割掉。船夫同意医治后华佗取出一包麻沸散,放到酒里搅匀后让他喝点,不多会儿,船夫就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地失去了知觉。华佗切去了他的溃烂了的脾。船夫醒来之后,肚子就不那么痛了。又经华佗精心调治一个月左右,病人恢复了健康。

华佗在1700多年前制成麻沸散,发明全身麻醉术,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外科手术史上也遥遥领先了1500多年。

现在的医院都使用麻药。小朋友你知道吗,麻药就是由华佗的麻沸散而来的,多伟大的壮举啊!神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不然他怎么会想到希望减轻手术中病人的痛苦呢?你想想如果没有麻药,有的重症病人不病死或许也会在手术中痛死,那将是件多么残忍的事呀。

205甘地夫人在祖父怀里听审的小女孩

著名政治家甘地夫人,1917年生于印度。她曾任4届印度总理(长达16年),被人称为国际“风云人物”。

英迪拉·甘地诞生在印度阿拉哈巴德的阿南德宫。她出生于名门望族,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独生女儿。她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她的降生给家中带来了吉祥如意的喜气,人们给她命名为“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妮”,这在印度语中是“好看的”意思。

祖父对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妮宠爱备至。他称孙女是自己“念念不忘的英迪拉”,把她看成天真无邪的化身,一想到她就感到安慰。他给她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英迪拉自己也承认,“他完全把我惯坏了”。

祖母尽管态度专横、傲慢、冷峻,但她对待英迪拉的态度则例外。她把孙女视为掌上明珠,总是给她很多的糖果和零食吃。

尼赫鲁夫妇虽然对家人纵容、娇惯英迪拉很不满意,夫妇又时常因政治斗争而入狱,不能亲自抚养英迪拉,但他们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却是无限的。尼赫鲁给女儿英迪拉写过200多封信,关心她的成长,鼓励她要永远勇敢、无所畏惧。母亲卡麦拉则经常让英迪拉跟她作祈祷,教育她要有信心和勇气。卡麦拉熟悉印度教的教义,但不狂热和死板,她教英迪拉要懂得一些教义的精神,不要拘泥于印度教的仪式,特别是在政治上给英迪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英迪拉刚满4岁那一年,英国殖民主义政府以煽动反对政府罪将她的祖父和父亲双双送上法庭。当法院开庭审讯时,英迪拉坐在祖父的怀抱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狠狠地盯着法官,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当法庭宣判祖父和父亲“有罪”,被押走时,她感到异常愤怒,不哭不闹,独自一人走回家中。

不久,殖民主义者的警察又跑到英迪拉家中抄家,把凡是值钱的家具、地毯、窗帘、水晶玻璃制品、瓷器和衣服等都用汽车拉走。英迪拉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握紧小拳头,向警察冲过去,尖声叫嚷:“不让你们拿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我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