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高科技知识
199900000073

第73章 中国古代和近代航空

第七章第六节中国古代和近代航空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

“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

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探

索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

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

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

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

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文献中可找出许多类似近现代飞行器物体的记载。例

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

,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

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

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

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

以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

入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

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

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

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

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

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

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

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于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

创飞行大家”。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

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

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

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

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才的培养,国内

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

中的佼佼者。

 白手起家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

由于旧中国航空基础的薄弱和不断遭受的破坏,留给新中国的仅仅是一些破损的飞机、机

场和工厂,而且人员、物资奇缺。在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

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然而和平的日子远没有到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背负着保家

卫国的神圣使命赴朝作战。由于空军飞机奇缺,全国人民一度掀起了捐款为志愿军空军买飞

机的热潮。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当时,周总理明确指出

: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导之

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我们便争取到了前苏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

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

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

鼓舞。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

作,到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一共接受了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

航空工业建立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全力保证志愿军空军飞机的修理

,同时为逐步从修理过渡到制造积累经验。没过多久,我们便在前苏联专家的援助之下建立

起了包括沈阳飞机厂在内的第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基本上都是从苏联成套购买的。在建设航

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利用和培养,一大批学成归国的有航空技术专长的知

识分子相继被委以重任。如曾经留学英美的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虞光裕,分别受命组

建我国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曾留学英国的陆孝彭,被任命为飞机设计师,

后来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代强击机;从美国回来的昝凌,被委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航空仪

表设计室,等等。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成就惊人,已经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

的新兴产业。

 自力更生

 就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欣欣向荣之际,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

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这对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

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挺直腰板的中国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人们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到航空工业的建设上,同时成立了中国自己的航空研究院,开始培养科研队伍。从此

,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在大量积累仿制前苏联飞机的经验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一架喷气

式飞机——歼教1,并试飞成功。虽然由于空军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动,这种飞机最后没能继

续研制和投入生产,然而却开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另外还有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

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飞机,它就是最初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后转入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的

初教6。该飞机于1960年12月完成鉴定飞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产,一共生产了近1800架。

这两种飞机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而自行设计飞机最成功的例子,则是超音速强击机强5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承担强5研

制工作的是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强5是根据空军对强击

机的实战要求,立足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进行方案论证的,对于一些一时研制不出来的高

性能专用机载设备和原材料,就采用暂时替换的方法绕过障碍。强5是中国自行设计成功的

、生命力很强的优良机种,并且后来向国外出口。承担歼8飞机设计任务的是沈阳飞机设计

研究所,设计工作开始于1961年,总设计师先后由黄志千、顾诵芬担任。在摸透了歼7飞机

的基础之上,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各种试验,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终于在1966年

设计出了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

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严重

破坏,“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研制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

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

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

的发展。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

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在战时以发展军用飞机为主,在平时就应该以发展民品

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

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而且民品的生产也大大增加。但我国在民用航空

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在军用航空方面大得多,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赶上。改革

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如今我们

生产的各种军用飞机和民品,已经可以为国家出口创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