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200000000006

第6章 文明之母

第五章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同时又使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

雕版印刷继往开来

我们的祖国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位于亚细亚的东方古国有着适于文化生存

、发展的良好环境,还因为我们智慧的祖先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明、更新着文化

的载体。

东汉造纸术发明后,文化成果的传播比原来更深更广了。一般的平民人家也能像模像样地铺

开纸,研好墨,做些传抄典籍、书写文章的“文化事”。

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读书愿望的人越来越多,而抄书既慢,数量又不多,无法满足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感到,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观了。

东汉熹平四年,为了避免民间把当时最通行的经典著作辗转传抄造成讹误,汉灵帝请蔡邕(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等将六经刻写在42块石碑上(后称熹平石经),并将

石碑立在太学府门前,作为众人抄写标准。于是西方学人都跑到京师来抄写、核对石经了,

太学府门前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起初人们只是照样摹写,后来便有人为图省事,发明了拓

碑的方法。他们先将质地较好的薄纸湿润后小心地铺在碑面上,然后用棉锤轻轻敲击,使纸

在刻字的地方依字形凹下去。干了以后,用刷子在纸面刷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墨汁。这样有字

的地方因未沾墨汁,是白的,其他地方则是黑的。取下黑纸,就得到了一张黑底白字的完整

而清晰的石碑拓本了。拓印出来的六经,既使人免去了抄写之苦之误,又保存了法书的真迹

。读书人们惊喜得纷纷提着刷子和墨汁争相效仿。

拓印熹平石经,可以说是雕版印刷的萌芽,而当时的印石、刷墨大概便是今天“印刷”一词

的起源吧。

以后每一朝代都有石刻的雕经,人们也仍喜欢拓印它们。但把文章刻在石碑上,既笨重又费

工钱,一般的书作者不可能做到把书刻在石碑上,再搬到闹市区让众人拓印、传诵。经过若

干代人经验与方法的探索,从隋朝开始,人们渐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木板代替石碑进

行刻写、印刷。人们把写好字的薄纸反贴在梨木、枣木等质量较好的木板上,把无笔划的地

方用刻刀细细地凿去,于是得到一块凸出反字的印板。在印板上涂上墨,盖上白纸,拿小刷

或棉锤轻轻刷制纸背,黑色的正字就可清晰地印在白纸上。雕版印刷比起石刻拓印来,价廉

工易,只需雕好一套木板就可印出大量的书籍,在当时确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发明。

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佛教有了新的传播工具,大量的佛像、经典被印刷,并在民间广

泛流行,佛教徒队伍迅速扩大。中国乃至于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的雕版印刷物,是

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里发现的一本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的长约53米的佛教经典《金刚

经》。末尾题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即公元868年。卷首更有释迦牟尼对长老须菩提

说法的扉画,雕刻精美,刀法纯熟。100多年后即公元971年,又一部雕版巨著佛教经典《大

藏经》在成都问世。此书费工12年,共1076部,5040卷,仅雕版就有13万块之多。而公元11

32年,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却仅耗时1年。可以想见其聚集刻工之多,刻工技术

之精。

公元1423年,在德国南部刊行的《圣克利斯道夫》画像是欧洲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而此

时中国的《金刚经》已问世600年。

彩色套印技术的出现应该是雕版印刷发展的顶峰。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印《金纲经

注》,出现了朱墨两色套印的新技术。即经文为朱色,注释为黑色,使书增色不少。这种处

理,需要分别把不同色的字精确地刻在版面适当的位置;印刷时,先在一块版上印上一种色

,再把该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精密吻合,再印上另一种颜色,以此类推。各种颜色参

差其间,错落有序,使印刷物令人赏心悦目。套色印刷技术也使版画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明朝末年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分竹、梅、石、兰、果、翎毛等,神韵生动,色彩逼真,

栩栩如生,受到大江南北的大众欢迎,初学画的人奉它为临摹范本,绘画教育呈现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

用雕版印书,一次可以印出成百上千部,这比起人们用笔一字一句地奋力抄写,的确算得上

一次革命。但这只是方便了读书的人,使它们可以免受抄书之苦;而对雕字工人来说,雕版

仍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印一页书必须雕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就得在雕书房埋头

坐上好几年。据说当时雕印《大藏经》花了12年,而《五代监本》竟花了31年。雕刻时,如

果一版上刻错了一个字,就要另换板从头刻起。而且一部书的雕版数量很多(《大藏经》雕

达13万块之多),要专门辟出屋子来存放,日子久了雕版还会虫蛀、变形、损坏等,使人们

大伤脑筋。一部分雕完印完,一大堆雕版就成了一堆废物,不能用来重新雕制其他书籍。雕

版印刷的种种不便最终导致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重大变革

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北宋中期,有个叫毕NB028

的平民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

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革,终于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首创了领先世界的活字印刷

术,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NB028

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他把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毛坯一端刻上反体单字,

使字划突起的高度跟铜钱边缘的厚度差不多一样。然后用火将刻好字的胶泥烧硬,就成为单

个的胶泥活字。排版时,先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字,整齐地排在一块四周有框、中间放有

松香、蜡、纸灰等混合药剂的铁板上;当活字排满一版就用火烘烧,等药剂稍微熔化,再用

一块平板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药剂冷却凝固后,活字就平整地固定在板上,

成为版型。人们可以像雕版印刷那样,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后,

再把字板烘热,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以供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制字、制版、印刷过程很先进、合理,而为了提高排版、拣字的效率,毕

NB028

设计出了一套科学的排版、拣字方法。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模,而“之”、“也”等

常用字,则有20多个印模,以备一版内有重复的时候使用。如果文稿上出现没有预备的冷僻

生字,就临时用胶泥写刻,即烧即用。为使拣字工人不致在一大堆字印中盲目翻寻,毕

NB028

把字印按韵目分类,放在不同的木格子里,并贴上标签,供拣字工人挑选。为了可以连续印

刷,还准备了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这样两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就大大加快

了,印刷效率也得以大大提高。

毕NB028

的胶泥活字印刷法,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省力,但如果印上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

相当可观了。而且,活字制版,若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不必像雕版那样要从头开始;也不

会产生雕版的虫蛀、变形及保管困难的问题。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么书都可印,大大节

省了写刻雕版的费用,又缩短了出书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

NB028

在世界印

刷史上树立的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在毕NB028

泥活字的启发下,元代农学家王祯因写作《农书》而创木活字印刷,两年做成木活字

3万多个。1298年用这些活字印刷的《大德旌德县志》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世

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是在中国的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公元14世纪初的古回鹘(hù)(回鹘是中国

古代西部地区的民族)文的木活字。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是宁夏发现的约公元14世

纪初的西夏文佛经。王祯还在实践中创造了“转轮排字架”,他把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在两

架木制的大转盘里,一架用来放选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着

推动转盘,便可以方便地拣出所需之字,这样便大大提高了拣字排版的速度。

技艺外传促进文明

印刷术是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世纪后期,日本的木版《陀罗尼经》在唐代雕

版印刷的影响下完成;12世纪前后,雕版印刷传到埃及;13世纪后,伊朗(波斯)作为中国与

欧洲交往的中转站,将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使用锡活字印刷失败后,朝鲜人民在木活

字的基础上创造了铜活字。1450年,德国的谷腾堡受此影响,用铅、锡、锑的合金初步制成

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印42行本圣经。此后二三十年,印刷术遍传欧洲各国。印刷术连同

先后传入欧洲的火药和指南针一道,成为冲破欧洲中世纪黑暗,迎来新时代——文艺复兴时

期的重要工具。大批的印刷品不仅将新教的教义普及民间,同时也把各种知识带到了平民百

姓中,最终使资本主义脱胎于崩溃的封建城堡中。

印刷术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当今,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印刷行

业,正在或将要告别毕NB028

时代的活字印刷,进入激光照排的新时期,这将是又一次前无古人

的印刷技术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