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2044200000010

第10章 药食同源祛百病(2)

止咳平喘

紫苏子

《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子:“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

【药材档案】

别名:苏子、铁苏子、黑苏子、香苏子。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等。

【药理作用】

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应用指南】

治疗支气管哮喘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细辛、麻黄、天竺黄、胆南星、陈皮、丹参、甘草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治疗脚气及风寒湿痹

紫苏子60克,杵碎,水适量,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做粥,和葱、豉、椒、姜食之。

紫菀

《神农本草经》记载紫菀:“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药材档案】

别名:青菀、还魂草、夜牵牛、紫菀茸。

来源: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辛、甘,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润肺化痰止咳:用于多种咳嗽。对寒痰咳喘、燥咳咯血、风寒咳嗽等均可应用。

【药理作用】

祛痰;镇咳;抑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肺癌

紫菀、蚤休、芙蓉花、枇杷叶、百部、昆布、海藻、生牡蛎各15克,浙贝母、橘核、橘红各9克,生地黄、玄参各12克,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地锦草、薏苡仁、夏枯草各30克,切碎,水煎,分3次服。

款冬花

《本经》记载款冬花主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药材档案】

别名:冬花、款花、看灯花、艾冬花、九九花。

来源: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传统功用】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用于寒痰咳嗽等。适当配伍,还可用于多种咳嗽。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升压等。

【应用指南】

治疗咳嗽痰多

款冬花10克,水煎服。

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款冬花、紫菀、浙贝母、地龙、桔梗、茯苓、炙甘草、干姜、黄芪、党参、半夏各12克,炙附子、肉苁蓉各6克,细辛、徐长卿各3克,水煎服。

马兜铃

《开宝本草》记载马兜铃主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药材档案】

别名: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蛇参果。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微辛,微寒。归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痰壅、咳嗽气喘、肺热阴虚、久咳、咯血等。

2.清肠疗痔:用于肠热痔疮、出血等。此外,还可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药理作用】

祛痰,镇咳;抑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肺热喘咳

马兜铃、浙贝母、桔梗、玉竹、天花粉、麦冬、玄参各6克,牛蒡子4.5克,甘草3克,荆芥1.5克,水煎,分3次温服。

枇杷叶

《本草纲目》记载枇杷叶:“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药材档案】

别名:杷叶、巴叶。

来源: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1.清肺止咳:用于肺热燥热所致之咳痰黄黏、咯血咽干等。

2.和胃止呕:用于胃热呕秽、烦渴等。适当配伍,还可用于胃虚气逆、恶心呕吐等。

【药理作用】

镇咳,平喘;抗炎;降血糖。

【应用指南】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枇杷叶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将枇杷叶布包水煎,去渣取浓汁,再加入粳米和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每日早、晚用之佐餐。适用于痰热证。

桑白皮

《本草纲目》记载桑白皮:“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药材档案】

别名:桑根白皮、桑皮、桑根皮、白桑皮。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利水消肿:用于浮肿胀满、小便不利、肺气壅滞的实证。此外,本品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用于治疗肝火偏旺型高血压。

【药理作用】

利尿;降压;镇静,镇痛,抗惊厥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胃癌

桑白皮30克,米醋90克,炖1小时,1次服完。亦可分3次用葡萄糖调服。

治疗喘咳痰热

桑白皮、地骨皮各3克,甘草1.5克,粳米50克,研末,水煎,饭前服。

葶苈子

《本草纲目》记载葶苈子:“通月经。”

【药材档案】

别名:葶苈、大室、大适、米蒿。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称为北葶苈子,后者称为南葶苈子。

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传统功用】

1.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滞,痰咳气喘,咳逆喘息不得卧的实证。

2.利水消肿:用于胸腹积水、面目浮肿属实证者。

【药理作用】

强心;抗菌;抗肿瘤。

【应用指南】

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炒葶苈子、射干各10克,金银花30克,芦根15克,生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共取汁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临睡前再于药渣中加水300毫升,煎沸后,离火稍候,熏吸鼻腔数分钟。

白果

《本草纲目》记载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疱、、皴皱及疥癣、阴虱。”

【药材档案】

别名:灵眼、佛指甲。

来源: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1.敛肺平喘:用于咳喘气逆、痰多等。无论偏寒、偏热均可。

2.收涩止带,除湿:用于白浊带下。无论下元虚衰、白带清稀或湿热下注、带下黄浊,随证配伍均可使用。

【药理作用】

祛痰;降压;抗过敏;延缓衰老;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等。

【应用指南】

治疗头面癣疮

生白果仁切断,频擦患部。

敛肺止咳

五味子

《药性切用》记载五味子:“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

【药材档案】

别名:五梅子、会及、玄及。

来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传统功用】

敛肺滋肾:用于肺气不足或肺肾两虚之久咳气喘等功效。

【药理作用】

兴奋呼吸中枢;强心;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降血压;抗肝损伤;抗氧化;抗惊厥;抗胃溃疡;抗菌;抗肿瘤等。

【应用指南】

治疗心烦失眠

五味子、天冬、麦冬、牡丹皮、当归、远志、柏子仁各10克,生地黄、玄参、天花粉、酸枣仁各15克,黄连6克,丹参30克,水煎服。

五倍子

《本草纲目》记载五倍子:“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血、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药材档案】

别名:百虫仓、文蛤、木附子。

来源: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形成。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传统功用】

1.敛肺降火:用于肺虚久咳及痰火咳嗽等。尤善治咳嗽咯血者。

2.固肾涩精: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精等。

【药理作用】

收敛;抗菌;抗肿瘤;杀精子;抗肝损伤等。

【应用指南】

治疗尿血

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用酒服50丸。

罂粟壳

《本草纲目》记载罂粟壳:“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

【药材档案】

别名:米壳、粟壳、烟斗斗、鸦片烟果果、粟壳。

来源: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

性味归经: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传统功用】

1.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纯虚无邪者。

2.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水泻不止等。

3.止痛:用于心腹筋骨诸痛。

【药理作用】

抑制呼吸中枢;镇咳;镇痛,镇静,催眠;止泻等。

【应用指南】

治疗水泄不止

罂粟壳(去蒂膜)1枚,乌梅肉、大枣肉各10枚。水1杯,煎至7分,温服。

诃子

《本草通玄》记载诃子:“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药材档案】

别名:诃黎勒、诃黎。

来源: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涩肠止泻:用于虚寒久泻,或脱肛等。配伍黄连还可用于治疗痢疾,腹痛偏热等。

2.敛肺止咳,利咽开音:用于肺虚喘咳或久咳失音不能言语者。

【药理作用】

抗氧化;抑菌;解除平滑肌痉挛等。

【应用指南】

预防久咳语声不出

诃子(去核)30克,杏仁(泡,去皮、尖)30克,通草7.5克。上药细切,每服6克,水1盏,煨生姜切5片,煎至8分,去渣,饭后温服。

祛风化湿

独活

《本草纲目》记载独活:“治诸中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肤苦痒,手足挛痛劳损,风毒齿痛(甄权)”。

【药材档案】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草。

来源: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

【传统功用】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缠绵不愈。

【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抗炎;降压;抗心律失常;抑制血

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解除肠平滑肌痉挛;抗菌。

【应用指南】

治疗类风湿

独活、防风、防己、白术、羌活、桂枝、当归、茯苓、甘草各10克,生黄芪30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

秦艽

《本草纲目》记载秦艽:“治胃热,虚劳发热。”“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

【药材档案】

别名:大艽、左宁根、左扭、左秦艽、秦纠、秦胶。

来源: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胃、肝、胆经。

【传统功用】

1.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寒、热痹均可使用。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

3.除黄疸:用于湿热发黄等。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抗组胺;抗过敏性休克等。

【应用指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秦艽12克,羌活、防风、甘草各6克,姜黄、当归、赤芍药、茯苓各9克,黄芪、桑寄生、牛膝各15克,细辛3克,水煎服。

桑枝

《本草图经》记载桑枝:“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疗口干及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

【药材档案】

别名:桑条。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

性味归经:微苦,平。归肝经。

【传统功用】

祛风通络:用于风湿肢节疼痛、四肢拘挛、关节不利,尤以上肢风湿热痹者多用。

【药理作用】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应用指南】

治疗高血压

桑枝、桑叶各30克,芹菜50克。将上药加水4升,煎煮取液,先熏足后浸足,每日1次,发作时每日2次,每剂可用2~3次,10天为1疗程。

臭梧桐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臭梧桐:“治独脚杨梅疮,洗鹅掌风、一切疮疥,煎汤洗汗斑。湿火腿肿久不愈者,同瘜闾子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风湿,止痔肿,煎酒服。治臁疮,捣烂作饼,加桐油贴。”

【药材档案】

别名:八角梧桐、楸叶常山、矮桐子、岩桐子、

凤眼子、臭芙蓉。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干燥嫩枝及叶。

性味归经:辛、苦、甘,凉。归肝经。

【传统功用】

1.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

2.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等。此外,煎水外洗,还可用于皮肤湿痒。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降血压;镇静等。

【应用指南】

治疗痛风

臭梧桐、莶草各2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苍术

《本草纲目》记载苍术:“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药材档案】

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

来源: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传统功用】

燥湿健脾:用于湿困中焦、纳呆脘痞、呕恶苔腻,脾虚湿盛、湿邪下注、妇女带下过多。

【药理作用】

抗胃炎及胃溃疡;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抗肝损伤;降血糖;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对烟碱受体有阻断作用等。

【应用指南】

治疗荨麻疹

苍术20克,白皮豇豆30克,加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温服,连服7日为1疗程。

砂仁

《本草纲目》记载砂仁:“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

【药材档案】

别名:缩砂蜜、缩砂仁、缩砂。

来源: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传统功用】

行气温中: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积不消、纳呆脘闷。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气虚腹胀及虚寒泄泻等。

【药理作用】

小剂量促进胃肠蠕动,大剂量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胃痛

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将猪肚洗净,把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活血止痛

郁金

《本草纲目》记载郁金:“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癫狂,蛊毒。”

【药材档案】

别名:黄郁、温郁金、广郁金、玉金。

来源: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传统功用】

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温热病、高热谵语,湿温浊邪蔽窍、神志不清,痰热癫狂等。

【药理作用】

抗肝损伤;镇静;抑菌;抗早孕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胁痛

郁金、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适量,水煎服。

姜黄

《本草纲目》记载姜黄:“治风痹臂痛。”

【药材档案】

别名:宝鼎香、黄姜、毛姜黄、川姜黄。

来源: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