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
低浓度兴奋胃肠平滑肌,高浓度抑制胃肠平肌;抗溃疡;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病原微生物。
【应用指南】
治疗胃肠道肿瘤
厚朴与枳壳、白术、茯苓、枸杞子等配伍应用,水煎服。
檀香
《本草纲目》记载檀香:“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
【药材档案】
别名:白檀、檀香木、真檀。
来源: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传统功用】
理气调中,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胸腹疼痛及胃寒作痛、呕吐清水等。此外,近年多用于气滞血瘀之胸痹、心绞痛等。
【药理作用】
抗菌等。
【应用指南】
治疗噎嗝饮食不入
檀香4.5克,茯苓、橘红各6克,均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治疗霍乱
檀香、广藿香、木香、肉桂各4.5克,均为极细末,每用3克,炒姜15克,泡汤调下。
益智仁
《本草纲目》记载益智仁:“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药材档案】
别名:益智子、摘子。
来源: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肾、脾经。
【传统功用】
1.温脾开胃摄唾:用于中焦虚寒、食少、多唾及腹痛便溏等。常与温中益气药同用。
2.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所致遗精、遗尿、尿频、尿有余沥等。
【药理作用】
抗胃损伤;强心。
【应用指南】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益智仁、栀子、黄芩、木通、乌药、甘草各10克,败酱草、赤小豆、蒲公英各30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
金荞麦
《本草拾遗》记载金荞麦:“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疮上,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饮。”
【药材档案】
别名:荞叶七。
来源:蓼科植物金荞麦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平。归肺、脾、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痰浓稠腥臭、瘰疬疮肿、毒蛇咬伤。
2.健脾消食:用于脾失健运所致的食积腹胀、疳积消瘦。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解热;抗肿瘤;祛斑。
【应用指南】
治疗痢疾
金荞麦30克,水煎服。
治疗喉风喉毒
用醋磨金荞麦,漱喉。
鸡内金
《本草纲目》记载鸡内金:“治小儿食疟,疗大人(小便)淋沥、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一切口疮、牙疳诸疮。”
【药材档案】
别名:鸡黄皮、鸡食皮、鸡合子、鸡中金、化石胆、化骨胆。
来源: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传统功用】
1.消食健胃:用于多种饮食积滞、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发热等。
2.涩精,缩尿,止遗:用于遗精、遗尿等。近年多用于尿路、肝胆结石,有化坚消石之功。
【药理作用】
促进消化;加速放射性锶的排泄等。
【应用指南】
治疗小儿遗尿或成人尿频、夜尿多
鸡内金、桑螵蛸、益智仁、煅龙骨、煅牡蛎、黄芪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谷芽
《本草纲目》记载谷芽:“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中药材手册》记载谷芽:“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药材档案】
别名:蘖米、谷蘖、稻蘖、稻芽。
来源:禾本科植物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传统功用】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
痛、呕恶食臭以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
【药理作用】
促进消化;抗过敏等。
【应用指南】
治疗胃胀气
炒谷芽15克,金橘2~3枚(或橘饼)。将金橘洗净,压扁,将炒谷芽放入沙锅内,加冷水200毫升,浸泡片刻,煎煮10分钟后,再放入金橘煮5分钟,将药汁滤出,再加水煎1次,将两次药汁合并当茶饮。
肉豆蔻
《本草纲目》记载肉豆蔻:“暖脾胃,固大肠。”
【药材档案】
别名:豆蔻、肉果、迦拘勒。
来源: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温中行气:用于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等。
【药理作用】
小剂量促进胃液分泌及胃肠蠕动,大剂量则抑制;镇静;抗肿瘤;抗炎等。
【应用指南】
治疗水湿所致的腹胀如鼓
肉豆蔻、槟榔、轻粉各0.3克,黑牵牛(取头末)45克。上药共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20丸,煎连翘汤送服,饭后服,每日3次。
治疗脾虚泄泻、肠鸣不食
肉豆蔻1枚,入乳香3小块,以面裹煨,面熟为度去面,碾为细末。每服3克,米汤送服,小儿1.5克。润肠通便
大黄
《本草纲目》记载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药材档案】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黄良。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传统功用】
破血逐瘀:用于瘀血闭经、瘕积聚、外伤瘀肿等。外用可治水火烫伤。
【药理作用】
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胰液分泌;抗肝损伤;抗胃、十二指肠溃疡;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止血。
【应用指南】
治疗热积便秘
大黄、枳实各9克,厚朴6克,芒硝15克,水煎,分2次服。
芒硝
《本草纲目》记载芒硝:“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疗痛,赤眼,头痛,牙痛。”
【药材档案】
别名:芒消、盆硝。
来源:硫酸盐类天然矿物,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发热腹满,水热互结、腹满硬痛者。
【药理作用】
泻下;抗炎,止痛等。
【应用指南】
治疗神经性皮炎
芒硝100克,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
治疗便秘
芒硝6~15克,不入煎剂,以药汁溶化后服。
番泻叶
《饮片新参》记载番泻叶:“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药材档案】
别名:泻叶、泡竹叶。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泻下导滞:主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多单用泡服。
2.行水消胀:用于浮肿腹胀。
【药理作用】
泻下;抗菌;止血等。
【应用指南】
治疗便秘
内服番泻叶1~3克,用开水泡服,起缓下作用,5~6小时后,排出大便,对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体虚便秘等可按此量应用。若用5~10克,即起攻下作用,引起水泻,用于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
火麻仁
《本草纲目》记载火麻仁:“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药材档案】
别名:麻子、麻子仁、大麻子、大麻仁、白麻子、火麻子。
来源: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大肠经。
【传统功用】
润肠通便:用于津血亏虚、肠燥便秘等。
【药理作用】
降压;降胆固醇等。
【应用指南】
治疗便秘
火麻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药各10克,水煎服。
治疗须发早白
火麻仁150克,枸杞子500克,生地黄、胡麻仁各300克,糯米1500克,酒曲120克,制成药酒,口服,每次适量饮用,以不醉为度,每日3次。 郁李仁
《本草纲目》记载郁李仁:“能下气利水。”《神农本草经》记载郁李仁:“大腹浮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破癖气,下四肢水,酒服四十九粒,能泻结气。”
【药材档案】
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
来源: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
【传统功用】
1.润肠通便:用于津伤肠燥,大便不通,兼有气滞腹胀者更佳。
2.利水消肿:用于脚气浮肿及浮肿腹满者。
【药理作用】
泻下;抗炎;镇痛等。
【应用指南】
治疗老年人便秘
郁李仁10克,大米50克。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煎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2次,连续3~5天。
牵牛子
《本草纲目》记载牵牛子:“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药材档案】
别名:黑丑、白丑、黑牵牛、白牵牛、草金铃、金铃。
来源: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传统功用】
杀虫消积:用于蛔虫腹痛。适当配伍可治疗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药理作用】
泻下、利尿;促进肠蠕动;兴奋子宫平滑肌等。
【应用指南】
治疗虫积腹痛
牵牛子、槟榔各120克,雷丸、木香各30克,共研细末,另用苦楝皮、皂角刺各15克,茵陈30克,切碎,煎浓汁,泛制为丸,绿豆大。每服9克,小儿3~6克,空腹糖水送服。连服3天,能驱一切虫积。
巴豆
《本草纲目》记载巴豆:“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药材档案】
别名: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
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传统功用】
1.祛痰逐水:用于浮肿胀满、二便不通,寒实结胸、痰涎壅盛、胸膈窒闷、肢冷汗出。
2.蚀疮排脓:用于痈肿脓成不溃。
【药理作用】
促进肠蠕动;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等。
【应用指南】
治疗皮肤癌
巴豆30粒,雄黄12克,轻粉6克。先将巴豆入麻油中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研匀的粉末,每日涂搽患处3次,至癌灶坏死脱落。
天冬
《本草纲目》记载天冬:“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药材档案】
别名:天门冬、白罗杉、三百棒。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肾经。
【传统功用】
1.清肺降火:用于肺肾阴虚火旺,燥咳痰黏等。
2.滋阴润燥:用于热病伤津,舌干口渴,心烦体倦等;还可治疗津伤肠燥,大便秘结等。
【药理作用】
抗菌;杀灭蚊、蝇幼虫:抗肿瘤。
【应用指南】
治老年人大肠燥结不通
天冬400克,麦冬、当归、火麻仁、生地黄各200克。熬膏,炼蜜收。每日早、晚白汤调服10茶匙。
治疗咳嗽
天冬(去心)、人参、熟地黄、干地黄各等份,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