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取穴定位随手查
2044500000011

第11章 足太阳膀胱经(1)

膀胱位于下腹部,向上通过输尿管与肾脏相连,向下通向尿道,为六腑之一,功能是化气行水,储藏和排泄尿液。膀胱是全身唯一一个专门用来储存水液的器官,我们喝进去的水,经过一系列的代谢作用,除了少量以汗液排出体外,其余绝大部分都被送到膀胱,等待排出体外。

不畅症状

后枕部连带头顶痛,眼睛有胀满感,颈项部僵硬,脊背、腰、臀、膝、小腿部至小脚趾出现疼痛,足小趾运动无力,但以腰部、小腿疼痛为重。可见鼻塞、流鼻血,眼睛发黄、易流泪等。

按摩功效

主治头、项、背、腰、下肢部疼痛,即颈肩腰腿痛,以及神志病。背部第1侧线的背俞穴及第2侧线相平的腧穴,可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及组织器官的病症。

眼睛输送气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

取穴

睛明穴又叫“泪空”、“泪孔”,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为人体腧穴,有降温除浊的功用,它位于双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处。

功效

睛明穴是治疗眼疾的重要穴位。主治眼疲劳、充血、近视、斜视、夜盲、视力减退。可缓和面痉挛、鼻塞、小孩抽筋、惊风等症。治疗过敏性鼻炎,还可美化眼睛。

穴位指压法

按摩睛明等眼部穴位,可改善血液循环,给细胞提供足够的氧分和能量,使松弛的肌肉重新紧实起来,赶走眼袋。具体方法如下:用双手手指在两侧睛明穴上重复按压10次,再依次重复按压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这4个穴位。

眼睛输送气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

攒竹穴

制止呃逆,立竿见影

取穴

攒竹穴位于眉间凹陷处,因眉似簇聚之竹,故名攒竹。攒竹别名眉本、眉头、天光、元柱、光明。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眶上切迹的眉头凹陷中,按之酸痛明显处即是。

功效

攒竹穴治疗眼疾的重要穴位。主治眼疲劳、充血、近视、斜视、夜盲、视力减退。有缓和面痉挛、鼻塞、小孩抽筋、惊风的作用。治疗过敏性鼻炎,还可美化眼睛。

穴位指压法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攒竹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攒竹穴同时点揉。

取穴

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该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即是。

功效

可改善慢性鼻炎、鼻塞、鼻窦炎、耳鸣、落枕、颈椎扭伤、脖子僵硬、肩背痛、疲劳、虚冷症、高血压、晕车、宿醉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端坐,举起双臂,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后头部,以拇指指尖分别点揉两侧天柱穴。点揉时指尖紧贴头皮,避免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可双侧天柱穴常按天柱,无落枕之忧天柱穴同时点揉。

风门穴

治疗一切风邪所致的疾病

取穴

风门穴在第2胸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又名热府。俯卧位,第2胸椎棘突直下凹陷与肩胛骨内侧缘连线的中点,按之酸痛明显处即是。

功效

按摩本穴位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可缓解头痛、咳嗽、气短、呕吐、眩晕、慢性支气管炎、脸部浮肿及颈肩酸痛、胸背痛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一手臂弯曲肘关节,腕部搭于对侧肩头,用中指指腹点揉风门穴,或用中间三指指腹按揉风门穴区。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注意不要损伤施术的手指和手腕。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2~3分钟。

养肺散热之要穴

肺俞穴

心俞穴

关爱心脏的健康

取穴

经常按揉心俞穴,可以使心脏更加强壮;可以减轻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减少发病的次数。心俞穴是心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疗心疾之重要腧穴。俯卧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心俞穴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神志疾病的重要穴位。可用于治疗心脏病之心悸、胸闷、头晕、心绞痛以及失眠、神经衰弱、躁郁症、健忘、咳嗽、咯血、盗汗、呕吐、胃肠不适等病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上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心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可两侧心俞穴同时按揉。

取穴

膈,指横膈。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该穴出自《灵枢·背俞》的“膈俞在七焦之间”。俯卧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约与肩胛下角相平。

功效

膈俞穴是治疗血液及胃肠、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主治贫血、吐血、便血、胃痛、呃逆、呕吐、食欲不振、十二指肠溃疡、咳嗽、气喘、皮疹等疾病。还可舒缓呼吸困难、身体虚冷、易疲倦及慢性低热等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上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膈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1次,每次按揉2~3分钟,可两侧膈俞活血行血,补血养血

膈俞穴

穴同时按揉。

改善心情,保护肝脏

取穴

肝,指肝脏。本穴内应肝,为肝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疗肝疾之重要腧穴,故名。俯伏或俯卧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可清肝明目、调理气血、安定心神。对肝炎、胆囊炎、黄疸、胸胁痛、胃痛、晕眩、眼睛红肿疼痛、视物模糊、夜盲症等疗效佳。可改善失眠、体虚弱、口腔炎、肌肉跳动抽筋、食欲不振、癫狂、癫痫等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肝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可两侧肝俞穴同时按揉。

胆俞穴

取穴

胆,指胆腑。本穴内应胆,为胆气输注之处,是治疗胆疾之重要腧穴。

俯伏或俯卧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可影响胆汁分泌,调和肠胃,助消化。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背部僵硬酸困、黄疸、喉咙干涩、口苦无味、食欲不振及肝炎等病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胆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可两侧胆俞穴同时按揉。

保护胆囊,祛除口苦

脾俞穴

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

取穴

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时,需取俯卧位。

功效

与脾胃消化功能有关。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全身无力、容易疲劳、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恶心、呕吐、慢性腹泻、下肢浮肿等脾胃虚弱、胃肠不适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还可治疗贫血、鼻血、便血、月经量多等病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脾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可两侧脾俞穴同时按揉。

理胃之最佳穴位

胃俞穴

取穴

胃俞穴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位于人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脾胃虚弱、腹胀肠鸣、胃痛纳少、呕吐等症。

功效

主治胃肠急、慢性疾病,如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下垂、恶心、呕吐、肠鸣、腹泻、便秘。也可用于治疗焦躁、口腔发炎、口角炎、幼儿吐奶等症。

穴位指压法

请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胃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两侧胃俞穴同时按揉。

肾俞穴

滋阴壮阳、治疗腰背痛之要穴

取穴

肾俞穴,顾名思义,就是肾气传送、传输之地。它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可壮阳气,滋阴精,有利水、消肿、开窍之功用。肾俞穴位于人体腰部,在第2腰椎处旁开1.5寸处。

功效

主治遗精、早泄、阳痿、月经失调、痛经、白带异常、不孕、子宫脱垂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改善浮肿、疲劳、腰酸背痛、下肢无力、腹泻肠鸣、坐骨神经痛等不适症状。

穴位指压法

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腰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肾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可两侧肾俞穴同时按揉。

取穴

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是大肠之气传输之处,是治疗大肠疾病之重要腧穴,故名。俯卧位,先取骨盆两侧最高点连线,第4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主治腹泻、腹痛、慢性肠炎、腹鸣、便秘等症。改善背部僵硬、腰足疼痛、腰部扭伤、坐骨神经痛。可加快体内毒素代谢、增加肌肤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