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位于胃的左下,人体的左侧。中医认为,脾主统血、主运化。脾能够统摄全身的血液,使血液行其道——行于动、静脉血管内,而不致溢出脉管外;脾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协助胃,促进胃的消化功能,并把消化后的食物输送到全身。
不畅症状
舌头感觉发僵,胸口和胃部即上腹部持续闷痛,食后感觉恶心或呕吐,常打嗝,解大便或排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沉重无力、困倦,易疲劳。腹部或有硬结、痞块,腹泻或小便不通,皮肤可发黄。大腿至膝盖内侧浮肿、发凉,足大脚趾活动不自如。
按摩功效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隐白穴
取穴
隐,指隐藏;白,为金之色,穴为足太阴之井。足太阴属土,土者金之母,言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隐白。该穴出自《灵枢·本输》的“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坐垂足或仰卧,于足大趾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取穴。
功效
对腹胀、呕吐、食不下咽、脚冷、大脚趾活动不便、月经过多或延绵不绝、流鼻血、癫狂、做噩梦、失眠、胸闷、小儿抽搐等症有效。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尖掐按隐白穴。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两侧隐白穴交替掐按。
保护脾脏,祛除脾虚
取穴
太,大也,始也。穴属脾经土穴,土生金,金色白,穴为金气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故以名之。正坐垂足,在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取穴。
功效
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穴位。主治消化不良、胃痛、呕吐、腹泻、腹胀、便秘、胸闷、腰痛、身体沉重、疲劳、关节酸痛、湿疹、皮肤痒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太白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太白穴交替点揉。
三阴交穴
女人不可不知的特效穴位
取穴
三阴交穴,又名太阴,是足太阳脾经经穴。正坐或仰卧,内踝尖直上4横指(3寸)处,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功效
三阴交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闭经、腹痛、腹胀、肠鸣、腹泻、不孕、难产、阳痿、遗精、崩漏、带下、阴挺、疝气、足痿、神经性皮炎、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对调治妇科问题有效果。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三阴交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三阴交穴交替点揉。
地机穴
取穴
地,土为地之体,意指足太阴脾土;机,要也。本穴为足太阴之郄穴,为足太阴气深聚之要穴,故名地机。地机别名脾舍、太阴郄、地箕。正坐或仰卧,于阴陵泉直下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功效
善治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对腹胀、腹痛、腹泻、下肢浮肿、小便不利以及腰痛、精力减退、下肢无力、酸痛有疗效。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地机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地机穴交替点揉。
掐地机可止急性腹
阴陵泉穴
润肠通便,有助减肥
取穴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膝下,膝内侧为阴,穴位旁有胫骨,内侧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似泉。正坐屈膝或仰卧,于膝部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功效
主治足部、腰部、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可治疗白带异常、月经失调、阴部疼痛等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阳痿、遗精、阴茎痛及尿路感染、小便困难或失禁、腹胀、腹泻、无食欲、腰痛、膝痛、手脚冰冷以及湿疹等皮肤病。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阴陵泉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阴陵泉穴交替点揉。
引血归经之腿部要穴
血海穴
取穴
正坐屈膝,于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施术者面对患者,将掌按在患者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向内侧,拇指指尖所到之处即是该穴。
功效
能促进血液循环,可改善月经不调、痛经、下腹闷痛等女性生理疾病。可使大腿肌肉结实、减轻腿部浮肿。对肩膀酸痛、头痛、贫血、湿疹、脚麻、阳痿也有效果。可减轻女性更年期
症状。
穴位指压法
端坐位,以一手拇指指腹点揉血海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引血归经之腿部要穴揉3~5分钟,可两侧血海穴交替点揉。
大横穴
癔症性昏厥急救穴
取穴
横,平齐之意。该穴在脐两侧4寸,与脐在同一水平线上。因平出脐旁的距离较肓俞(平出脐旁5分)、天枢(平出脐旁2寸)等穴都大,故名大横。仰卧,先取脐中(神阙穴),于其旁开4寸处即是该穴。
功效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腹痛、急慢性腹泻。也可用于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症。
穴位指压法
仰卧位,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的大横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大横穴同时点揉。
大包能解岔气
大包穴
取穴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络,灌溉五脏,故名大包。侧卧举臂,于第6肋间隙之腋中线侧方取穴,或在腋中线上,从乳头所在的肋间隙向下摸取两个肋间隙处,就是该穴。
功效
有调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全身疲劳、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胸部闷痛、气喘、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仰卧位或坐位,以拇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的大包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不可使用蛮力,以免引起损伤,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大包穴同时点揉。
天溪穴
预防胸痛、胸闷
取穴
天,天部;溪,路径。本穴是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乳头中央的穴位,称为乳中,距前正中线4寸,本穴位于乳中外侧2寸,在第4肋间隙。
功效
常用于治疗胸痛、胸闷,如乳房肿大疼痛、乳腺炎、乳汁过少等。还可以按压本穴减轻疼痛。
穴位指压法
身体自然挺直站立,张开双手,放在乳房的四周,让双手从乳沟开始慢慢往下压,同时配天溪穴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点揉。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按压重复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