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2051400000023

第23章 中国拒绝捧杀(5)

此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以浮动方式从1:8.27升值到2009年底的1:6.8,升值18%左右。其中2008年升值最快,2009年基本未动。

但是美国对此并不满意。2010年3月,还是5年前那个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公布升级版“舒默议案”,要求美国财政部识别“汇率根本性失当”的国家,并拟定一份包括寻求类似不平衡政策国家的“优先行动”名单。议案要求美国政策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低估作出反应,禁止美国政府购买来自这些国家的商品和服务,除非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签署国。在这些国家“未能采取合适政策”的360天后,将禁止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参与这些国家的项目融资,并反对新的多边银行融资项目。

除汇率外,美国还指责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8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他还指责中国政府在全球贸易谈判中采取了其所谓的保护主义立场。

保尔森在为《外交》杂志所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在允许人民币升值方面已经取得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升值,以助其应对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

保尔森写道,“作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吸引大量投资的国家,若中国能在全球经济决策方面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将从中获益,但在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当中,中国的表现似乎恰好相反。”他还称,“中国坚持保护国内工业发展的做法导致其他国家采取同样举措,这成为刺激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世界范围内滋长的主要因素。”

这种声音并不是保尔森一个人所持有的。佐利克在提出“利益攸关方”概念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谈到“如果中国在多哈谈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将是有帮助的”。

除此之外,还有别样的“中国责任论”声音。2010年初,行将卸任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时称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成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充盈的资金又导致美国投资者购买高风险的资产。这一说法在中国引起一片哗然。

纵观这几类问题,应当说每一项都攸关中国的利益,伊朗和苏丹是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基地,过度的节能减排会影响中国尚未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而人民币升值则关系中国的出口和就业,中国恐怕很难对西方有求必应。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西之间的交锋一定还将持续下去,而西方也一定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要求。

“战略再保证”与“中美共治论”的实质

奥巴马上台之后,在对华政策上又展现出新的面貌。应当说,一开始奥巴马在对华战略上并不清晰,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把中美关系定位为“积极、合作、全面”,但战略定位问题并没有解决。

奥巴马外交团队深刻地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其外交团队试图在此前就战略定位问题有所突破。9月24日,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就中美关系发表专题演讲,提出“战略再保证”的概念,美国保证欢迎中国的崛起,不会采取行动遏制中国。虽然奥巴马没有接受“战略再保证”之名,却接受了“战略再保证”之实。

11月17日,作为奥巴马访华的成果,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双方提出“战略互信”一词,并提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分析人士对“战略再保证”一词表示欢迎,认为它表明美国放下身段、寻求与中国对等承诺的意愿。但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门洪华看来,“战略再保证”的提出,实际上发展了“中国责任论”的成分,其目标基本上确定为:美国以欢迎中国和平崛起为条件,要求中国做出战略保证。

在近一两年的中美关系中,另一个流行概念就是“中美共治论”。“中美共治论”最早缘起于一个新造的词汇“Chimerica”(中美国),这是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2007年3月4日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中美国”主要是指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与最大的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以及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全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美国”概念提出后不久,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就提出了“G2”概念。

前文提到,弗雷德·伯格斯滕的原意是,第一,美国建立“G2”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在WTO、汇率、贸易等问题上对美国利益的挑战,克服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在伯格斯滕看来,而唯有以此“完全的权利、真正的共同领导地位”才足以“吸引中国”,“创造一种全球急需的有效领导”。第二,博格斯滕承认,“G2”模式主要限于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未必更有效”。

但是,随着政治家们开始借用这个概念,G2很快开始变异为“中美共治”。

而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美国前政要的相关言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初,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时说,“在双边关系方面,美国应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确立G2的关系”。他对G2的公开支持,让日本媒体惊呼“这恐怕不只是一种幻想”。

决策层也开始使用这个概念。2009年3月,世界银行行长、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撰文表示,中美两国必须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没有G2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不久后,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卫报》发表观点表示,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权威力量”,成为“世界两强”。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开支持建立“G2”的在任政治家。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其他政府高级官员并未对“G2”做过公开表态,但国务卿希拉里在访问中国时提到的中美“同舟共济”,被观察人士视作是对“G2”的间接承认。甚至有日本媒体以“G2”来描述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

尽管奥巴马本人没有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从他的发言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受到此概念的影响。在访华的第一站上海,借与青年学生交流的机会,奥巴马先是把中国吹得很高,说“世界上除非美中两国一致,不然能够解决的全球的挑战是极少的”。

他举气候变化的例子来做阐释: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的排放国,也就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因素。那么,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就像刚才说的,从人均来讲,人均消耗的能源多得多,排放的温室气体按人均来算比中国多得多,但是中国增长速度快得多,人口多得多,所以除非我们两个国家都愿意采取一些关键的步骤来应对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希望会晤的成果,就是我和胡主席能够就美中两国怎么共同发挥领导作用而达成一致。因为我可以告诉各位,甚至很多其他国家他们将等着我们,他们要看我们做什么,他们要说,‘你看美国、中国他们对这个并不认真,那他们也不会认真’。”奥巴马说,“两个国家(指美国和中国——笔者)就要承担做领导的责任。”

至此,“中美共治论”的实质清晰可见,那就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是“中国责任论”的一个升级版。

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中国应抗衡美国

2005年11月22日,英国《每日镜报》的一篇报道爆出猛料,报道说,根据该报获取的一份英国首相府极机密的备忘录,去年布莱尔访问美国期间,美国总统布什曾与布莱尔首相讨论过轰炸卡塔尔的阿拉伯半岛电视台计划。

这篇报道引起了英美及阿拉伯世界的三方震动。唐宁街10日表示“不对泄露出去的文件发表评论”,23日,英国司法部长罗德·高德斯密斯警告《每日镜报》不要再继续报道,否则他们将因违反《官方保密法》而遭到惩罚。而白宫在11月22日驳斥这篇报道“诡异且令人难以理解”,其完全是凭空想象的。

11月2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所有员工在30多个国家举行抗议活动,要求美英政府立刻对“轰炸半岛台总部”一事进行严肃透明的调查。半岛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的7名员工在他们的办公地建国门外交公寓北门手持《每日镜报》关于“布什准备轰炸阿拉伯盟友”的报道,并不时地向过往行人介绍情况。

其中两名员工举着半岛台在伊拉克遭受美军袭击而丧生的记者塔利戈·阿尤伯的画像,上面写着“不要再拿人的生命开玩笑”和“立即开始调查”的字样。在抗议进行了30分钟后,负责该区域安全的警方赶到了现场,但并没有阻止抗议。北京记者站的抗议活动长达40分钟,远远超过了半岛台总部号召的15分钟时间。

一周之后,事件仍然没有平息。11月30日下午,笔者来到半岛电视台北京驻地,与半岛电视台北京记者站站长伊扎特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话题从这次事件开始,延伸到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伊扎特是巴勒斯坦人,皮肤黝黑,留两撇浓密的小胡子,眼窝很深,目光炯炯逼人。他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并曾在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用中文向总理提问。他说话很直率,首先对《了望东方周刊》关注这一事件表示感谢,然后直言了对西方的不满。

舒泰峰:您如何看待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的真实性?

伊扎特: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百分之八九十是真的。第一,有好几个英国前官员包括前国防部长已经确认看到过这个文件。第二,英国把这个事情当做国家保密的事情,不能谈,报纸也不能登,不能再讨论,不允许英国媒体再谈这个问题。而且还抓了两个记者,要起诉他们。如果不是真的,他们完全可以否认。第三,通过原来好多美国官员包括美国国防部长在内,对半岛电视台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对半岛电视台不满,而且对半岛电视台有仇恨。加上历史上美国的一些行动,比如轰炸南斯拉夫的电视台,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了半岛电视台的几个办事处,这些事情综合起来,我认为百分之八九十是真的。

舒泰峰:您认为美国为什么如此嫉恨半岛电视台?

伊扎特:这个问题你应该问美国。半岛电视台把美国一贯用的民主、媒体自由的口号戳穿了,证明了这些口号都是废话,都是骗人的。半岛电视台是根据“意见及他见”的原则成立的,他们挑不出半岛电视台的任何错误和缺点,所以开始准备考虑用武力来解决,然而,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虚弱。

舒泰峰:外界有一种印象,觉得“半岛”是“反西方”特别是“反美”的媒体,在遇到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重大冲突比如伊拉克战争、人质事件、约旦遭受恐怖袭击等事件时,“半岛”采取怎样的立场?

伊扎特:我们只报道新闻,不报道立场。我们不反对谁,也不支持谁。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中东的政策产生错误,引发反抗或者别的,这不是半岛电视台的责任。美国在伊拉克用了不许用的武器或者其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不是我们不应该报道的事情,而是他们不该做。

舒泰峰:从伦敦爆炸到约旦爆炸,阿拉伯世界似乎与美国和西方世界有矛盾加深的趋势,您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伊扎特: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立场。美国不但与中东地区矛盾加大,实际上,美国跟全世界距离越来越大,这与半岛电视台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美国自己的外交政策引起的。我们承认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它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但是每个国家有各自的文化,而且很多比美国的文化要悠久几百倍。文明和文明应该通过对话来交流,而不是战争。

我们看到布什去拉丁美洲的访问,非常失败;美国跟欧洲关系如何?也不是特别好;布什来亚洲访问,在韩国,很多人游行示威,布什还没有离开韩国,韩国政府就说明年要撤回伊拉克驻军;在日本,虽然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安理会,但布什刚离开,日本就会晤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来中国,除了安全措施,布什跟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小国的总统来访完全一样。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跟全世界都有问题。只是由于美国对中东用的力量特别大,因此与中东的对立也就更大一些。

舒泰峰:这些矛盾和对立是“文明的冲突”吗?

伊扎特:我自己的立场,要谈文明的话,我可以提比如中国和印度文明有没有冲突,中国文明跟阿拉伯文明有没有冲突。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很难说是一种文明。在美国有个大争论,“我们是谁?”一个民族对“我们是谁”都没有一个定义,怎么能说是一种文明。所以我说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很难讲美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没有冲突,因为很难说存在一种美国文明。我们最多可以讲是一种“文化不了解”。

舒泰峰:如何化解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的这种矛盾和冲突?

伊扎特:很难化解。到目前为止,很可惜我们看到美国仍然没有以对话为方向来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仍然是一种“不支持我就是反对我”的态度,这不是文化对话的原则。它什么时候成熟了,认识到必须通过对话,而不是非要吃我的麦当劳、喝我的可口可乐,信奉我的民主制度,才能把距离缩小一点。只可惜,美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这种认识,从而导致与中东相互信任的缺乏。

访谈的最后笔者问到关于中国的话题,伊扎特的回答显示他对中国的态度是与对西方的态度密切相关的。笔者问:“西方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不大放心,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发展?”伊扎特回答:“半岛电视台不能对此发表评论,但我可以说阿拉伯人的立场。我们跟西方相反,阿拉伯人认为现在的世界不太平衡,他们认为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符合他们的利益,可以把不平衡的状态扭转过来。”

在访谈后的私下交流中,伊扎特对笔者直接表示,阿拉伯世界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并且毫不掩饰对中国目前不愿为阿拉伯世界出头的不满。他甚至认为中国在处理阿拉伯世界的一些问题时,立场是站在西方一边的,他为此感到失望。

4年后,2009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和谷歌共同倡议发起,新华通讯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上,伊扎特再一次向笔者表达了对中国在阿拉伯事务上的不满。这一次,与这次会议的主题相配合,他主要谈及中国媒体在报道上的问题。

为期两天的这次会议堪称是一次世界传媒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