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财务报表一本通
2058500000006

第6章 装饰面子——利润表(1)

你将在本章学到:第二会计恒等式利润由哪些方面构成

什么是营业利润率

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

什么是总资产报酬率

关键词:利润表收入费用利润

如果说资产负债表是企业的底子,那么利润表就是企业的面子。大家都要通过利润表来查看企业赚不赚钱,赚多少钱。有利润就是能赚钱,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企业还不错;要是没利润,就是不赚钱,大家对这个企业的印象就不好。

利润表分为几个部分:一个是核心利润,第一章里已经提过了,就是营业收入减掉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后的利润,这是企业主要业务的利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另一个是投资收益;还有一个是营业外收支。后面两个占的比例不大,不是企业的主要业务,我们不做重点分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许没有投资收益,也没有营业外收支,核心利润就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即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

一、“面子”怎么看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某个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就像拿一个照相机,“咔嚓”一下把企业某个日期里的情况都照下来,我们可以看看企业那天的财务状况是怎么样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今年5月到6月这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如何,但是我们可以查看5月这31天的经营成果怎么样,这就是利润表要反映的东西——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就是某企业的一张利润表。

利润表

编制单位:××企业××年单位:(人民币)元

项目本期金额上期金额(略)

一、营业收入8,000,000.00

减:营业成本6,500,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100,000.00

销售费用150,000.00

管理费用200,000.00

财务费用250,000.00

资产减值损失200,000.00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100,000.00

续表

项目本期金额上期金额(略)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700,000.00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700,000.00

减:所得税费用175,000.00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525,000.00

五、每股收益:(略)

资料来源: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会计第一恒等式,也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利润表所反映的是会计第二恒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利润表里都有哪些项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利润表中有四项表示收入:营业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费用,有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剩余一个净利润表示所有者享有的收益。我们下面分别来看看这几大项。

1收入

收入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比如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其次,它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因为收入的增加会使净利润增加,进而增加所有者权益;最后,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这是因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一般以实收资本(股本)或资本公积的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而不以收入的形式计入利润表中。

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通常利润表中的收入与营业活动中收到的现金之间是有差别的,并不是说企业收到多少现金就有多少收入。这里涉及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相关知识。

所谓的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当期的收入满足确认条件的,即使没收到钱也要确认收入;当期的费用满足确认条件的,即使没有支付出去也要确认为费用。这个就跟收付实现制相对。收付实现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使用,其原则是企业真正收到钱时才在账上确认现金的增加,真正支出去钱时才确认现金的减少。

配比原则说的是收入和费用要配比。那么,什么是配比呢?

举个例子来说,企业这个月销售了10件商品,收入是200元,产品成本是100元,收回150元,还有50元应收账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收入和费用应确认为多少呢?应该确认200元的收入和100元的营业成本,这样费用和收入才是配比的,同时也反映了权责发生制。如果确认200元的收入和75元的营业成本,或确认150元的收入和100元的营业成本,这些都不符合配比原则,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前面提到利润表中有四项表示收入,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收入。

(1)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通俗地说就是卖出去的产品应该从客户那儿收回多少钱。在利润表中,它占收入的比重最大。

以前的利润表把收入分成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收入有多少;现在的利润表把业务收入不分主次,一律放在营业收入里了。一种解释是说现在很多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各种业务的地位差不多,所以就不分主次了。

(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增加的一个项目,核算的是资产或负债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以及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比如企业用100元买了些股票,打算短期持有,第二天涨到120元,没有出售,那么这多出来的20元就要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去。在一些中小企业,可以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利润的影响。

(3)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长期股权投资,当然也有来自于交易性金融性资产的。金融性资产是指企业进行的股票或债券投资,其投资收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所以我们暂且把投资收益看成是来自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简单来说就是控股或者参股其他企业。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对其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那么就不会产生该项投资收益,也就不用关心这个项目了。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视为长期持有(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非流动资产)。通过股权投资,企业可以达到控制或与他方共同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分散经营风险。依据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控制,就是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以此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即对子公司进行投资。一般而言,持股在50%以上就能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

第二种是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共同进行的控制,被投资企业为本企业的合营企业。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合营双方各自持股50%,企业的重大决策谁也不能自行拍板,需要两方都同意才行。

第三种是重大影响,就是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作决定。被投资企业为本企业的联营企业。持股比例一般是20%以上,50%以下。实际中一般会有多方力量共同影响联营企业的决策。

第四种就是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被可靠地计量。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持股比例小于20%的企业。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这四种类型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收益的确认上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第一种和第四种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采用成本法计算,第二种和第三种则采用权益法计算。

所谓成本法,就是说长期股权投资反映的是投资的历史成本,即使被投资企业产生了利润,但是这利润并未被分配,那么投资方就不做账务处理。只有被投资企业分配利润之后,假设以现金的形式分配利润,投资企业才在账上确认现金和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却仍然不变。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是投资企业在下属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百分比,当被投资方有利润的时候就要确认投资收益,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方分配利润的时候,要是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增加现金,投资收益就不需要作出改变。

(4)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它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而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因此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比如罚款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获得的净收益等。

营业外收入的发生具有意外性和偶然性,企业无力控制,也很难重复发生。为了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收入和偶然性收入的比例情况、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会计核算上,企业必须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

2费用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比如为了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营,需要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就是费用的一种。管理费用的发生会减少利润,因此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是管理费用又不是分配给所有者的利润,所以它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目前来看,虽然西方的会计界已经很少再用成本的概念了,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广泛地采用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方法。

费用在利润表里,成本在资产负债表里,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另外一点就是费用对应的是一个时期,而成本对应的是一个对象(比如产品)。

假如我是领导,问会计一个问题:“请告诉我这个月的成本是多少?”会计应该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月的成本是多少?”什么成本?成本就是产品成本。什么产品成本?是完工的产品成本,还是在产品的,还是别的什么成本?成本一定是对象化的。

所以我应该问他这个月完工产品的成本是多少,A产品的产成品成本是多少,B产品的产成品成本是多少,这个月库存产品的成本是多少。你得对象化,这样他才好回答。

费用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对应,是尚未划分或不能明确地划分到某个具体对象的耗费。正确的问法是“这个月的管理费用是多少”,“今年的财务费用是多少”,“今年的销售费用是多少”。如果只问费用是多少,而不明确是哪个期间的费用,“费用是多少”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

另外一点,期间费用没办法划给具体的对象。例如一个企业生产桌子,某个月管理费用发生了1万元,包括订报纸、买办公用品等,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管理费用中有多少是因为管理一张桌子而花费的钱。

总结一下:成本要与对象配比,费用要与期间配比。因此,我们说的“营业成本”,其实是费用,是这个月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而上个月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就是上个月的费用(营业成本)。而制造企业里的“制造费用”其实是一种成本,因为它最终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到各个产品上。

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利润表里的主要费用都有哪些。

(1)营业成本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营业成本指的是进货成本。一件商品10元进来的,卖出去15元,进货成本10元才是它的营业成本。对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来说,营业成本要稍微复杂一点。制造企业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买进来是原材料,卖出去是产成品,中间有加工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加上人工工资或者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加在一起,最后转到完工产品,然后卖出去。所以10元买进来原材料,到变成产成品时,可能总共要花13元,那么这个产品卖出去,营业成本就是13元。

总之,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就是指这个期间内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

(2)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税附加等。对于交纳营业税的企业来说,该项目里包含了所交纳的营业税;而对于交纳增值税的企业来说,该项目中不含所交纳的增值税。常见的应交增值税不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项,而是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单独反映。

(3)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也可以叫做营业费用,主要是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比如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广告费,展销费等。一般来说,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销售费用也会增加,这个比较好理解。

管理费用包含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工资和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用于企业管理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还有常见的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也包含在了这里面。这个科目就像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各种费用。最后每个月月末算一下管理费用发生了多少,跟预算相比差距大不大。要是差距太大,以后就要注意调整。

财务费用具体来讲,主要是利息支出,还有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办业务花费的手续费。如果企业发行债券要付利息,也要记到这里面。对于有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没有银行借款,而银行存款又会有利息收入,所以,企业的利润表上可能会显示财务费用为负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负数说明企业银行账户中有利息收入。

(4)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