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085300000016

第16章 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时父母最易犯的错误(1)

错误1:忽视了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场景再现

“女儿今年11岁了,由于是独生女,我们一家人都对她宠爱有加。最近,我发现她暴露出了一种不良的苗头:每次让她把好吃的东西拿给爷爷奶奶吃,或请她帮爷爷奶奶拿东西时,她总是蛮横地扭过头去不理会,还念念有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一个蹒跚学步的宝宝跌倒了,我们鼓励女儿上前把小妹妹扶起来,没想到女儿置之不理,还说:‘真笨,连走路都不会走!’

“记得去年“六一”节,她们学校发出了《献爱心,帮助贫困孩子读书》的倡议,我和她爸得知后,商量我们家也去资助一个和女儿同龄的男孩,帮助他完成学业。当我们夫妻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想法说给女儿听的时候,她却极大的不满意,说:‘妈妈,你有那么多的钱为什么不给我买衣服穿,买东西吃,难道你不爱我了吗?’

“我说:‘怎么会啊!’她又说:‘那我做错了什么吗?’我说:‘没有啊!我爱你和这件事没有关联啊,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距离。在这个世界除了亲情的爱,还有朋友的爱……’

“总之,和女儿说了半天,她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情绪很不好。当时的我感到好懊恼,也感到好失败,心里特别难过。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她,改变她的想法,使她变成一个具有爱心的孩子。”

深度诠释

现代社会,许多独生女儿大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从而使孩子认为众人对他们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得爱别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爱的奉献,什么是爱的给予。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对子女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其实做父母的应该更要让自己的孩子明白,每个人都需要爱和被爱,尊重和被尊重,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随便送些东西给老人吃。

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认真地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听了猛然醒悟,立即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来说确实太大了。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是在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给孩子以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美国曾举办过一个竞赛,寻找最有爱心的孩子。最后,一个年仅四岁的女孩获胜,当记者采访她的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时,她的母亲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两岁时,隔壁邻居——一位老先生失去了他深爱的妻子,十分悲伤,在家痛哭。听到他的哭泣,孩子就走进老先生家,默默地看着,孩子的母亲也悄悄地走了进来,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陪着老先生默默地流泪,孩子见了,也低下头陪着默默地流泪。后来,老先生慢慢停止了哭泣。

回到家后,妈妈问她为什么跟着流泪,她说:“因为老先生需要我们陪着他一起哭。”这时,母亲知道爱心已经在孩子心中萌芽,而母亲的引导就是浇灌这幼苗的阳光、雨露。

俗话说,父慈子孝。如果做父母的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老爱幼,在孩子小的时候,只知道让他吃好的,穿好的,没有给他们更多爱心的培养,那么,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爱心又会从哪里来呢?

迷津指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的话告诉我们: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是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是爱心的大敌。

为了不让女儿的爱心枯竭、泯灭,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懂得关爱他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父母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奶奶年老生病,父母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奶奶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父母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让孩子看到父母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有位母亲曾讲过她培养女儿的心得。为了培养女儿的爱心,我从小就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关爱,所以当他人遇到了困难时,我们就应献出自己的关爱之心。

女儿受到了我的教育后,特别懂事。上幼儿园时,她们学校的一位小朋友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回家后提出要把自己的100元零用钱捐出去,我及时地表扬了她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女儿的爱心已经生根发芽。在大街上看到乞讨的孤寡老人,她总是不忘给一些钱,学校里组织的希望工程捐款,她也总是捐出所有的零用钱。

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因为我相信女儿凭着这一份爱心,以后一定能顺利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一生下来就在父母乃至家庭的影响下一点点形成的。假如一个家庭处处充满了爱心,那这个家庭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同样会充满爱心。长大后,不用别人去告诉,他们自然会去爱别人,也会知道什么是爱的奉献,什么是爱的给予。

错误2: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场景再现

场景1

有媒体曾报道,湖北某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受助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这些人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后来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这样的事例让人心情沉重: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把亲人、友人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回报社会。

场景2

某市一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色,一举成为该市的理科状元。电视台邀请这位学生及其父母、老师一起制作一期访谈节目。当此学生的几位初中老师走到他身边时,此学生眼皮抬也没抬,好像见了陌生人一般,令这几位老师大为伤心。

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的结果,根本没把教过他们的教师放在眼中。

场景3

这是一位母亲的求助信:

我的孩子与许多学生一样,虽然很聪明,但比较懒惰。在小学和初中,他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高中后,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加之他比其他孩子年龄稍小,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愿与父母沟通,学习不努力,虽然不逃课,但业余时间偷偷上网吧,结交了很多朋友,我们常常试图沟通、交流,但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他的成长,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努力,但孩子的心扉从没有向我们敞开过。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对父母的话反感,自己房间的门总是上锁。对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完全赶不上他对同学朋友的情谊。

高考后,他非要买手机不可。想到他要上大学了,买就买吧。可从那时到现在的两个多月里,他给同学打电话花去了300元话费,而父母给他打电话时他却很少接。300元钱对于工薪阶层的我们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我常告诉他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但他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

我本人身体很差,又要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使我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劳。看着自己的孩子有时对父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我全身心爱着的儿子吗?

场景4

这是一位母亲说的话:

呜呜,我的命好苦哇,怎么养了这么个不听话的儿子。小时候他还蛮可爱,全家人都疼他。谁知越大越不听话,也越来越不像样。家里买了水果,他总是先抢了吃;做好了饭,他先给自己盛一碗;啥活不干,还挑三拣四,整天向大人要钱。

那天他看见有个同学拿着望远镜玩,非要我给他也买一个。我和他爸工作都不大好,为这孩子又把钱都折腾光了,哪拿得出来?没想到,他竟指着我大骂起来,骂我没出息,不如别人家的父母,孩于要什么就有什么,他还不如另外认个爸妈算了……

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怎么就养成了这么一个逆子啊!他才十二岁,就已成了这样,老师整天向我告状,以后再大一些,还怎么得了?

我的命好苦哇,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生下他来呢……

深度诠释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馈赠……但是,对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感恩的意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当前感恩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青少年一代遗失、忘记。有杂志调查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感恩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让孩子学会感恩,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境界,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是对现在拥有的珍惜。不知报恩,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应当的。很多家长也一味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忽视对其良好品质的培养,过度地、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所以古人才有“宠子不孝”的感叹。

社会学家认为,让孩子学会感恩离不开感恩教育。“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永远是中国人的处世情怀。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1)我们要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天地感恩,是天地孕育了万物,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对社会感恩,是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学习的机会,使我们衣食无忧;对父母感恩,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养育成人。

(2)古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美德。父母养育了儿女应该得到儿女起码的孝敬与尊重。

(3)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想着点父母,常回家看看,多给父母一点心灵上的慰藉。

(4)不要因为条件不好,就不去孝敬父母;不要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了,就没有时间去看望年老的父母;不要因为自己有了小家,就无暇照顾期盼的父母。

(5)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尊重老人,让孩子滋生出感恩品质。

迷津指点

1.家长要做好表率

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记得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可以春天带上孩子一起和老人去公园赏花,可以逢年过节时和孩子一起给老人选购礼物,等等。父母要用自己对长辈关爱的言行来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够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里。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也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也要多用“谢谢”等语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孩子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

2.合理引导孩子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为孩子提供榜样示范,使之能够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

3.要把握好度

严重扭曲、超出个人能力与承受范围的知恩报恩,不仅不会增进社会及家庭的和谐,反而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感恩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首先明白“何为恩”、“何谓感恩”。感恩在于表达对他人恩情的感激之情,而不是对他人物质需要的一味满足;报恩施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而不是一种交换或强迫。同时,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能以压制个人的主体性为代价,更不应成为个人的心理负担。应当意识到,感恩教育是针对现实社会中感恩意识的缺乏而提倡的一种补偿式教育,不应过度扩展,以免对儿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4.教孩子感谢生活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坎坷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所以,要积极调整心态,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窃,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5.对孩子感恩行为要及时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