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2085300000027

第27章 对待孩子的学习上父母最易犯的错误(1)

错误1: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其他

场景再现

场景1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做数学练习题,可是没有达到父母所要求的正确率,之后就挨了一顿打。当时屁股疼得坐都坐不下去。”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每天就坐在我跟前看着我做作业,之后还要出一些问题来考我,我真的很讨厌这样。”

“本来已经患了重感冒,难受得不能去学校了,可是父母一定要我继续去上课。那个时候我真的感到很失望。”

“姐姐在高考之前生了一场大病。那个时候我很担心姐姐,可妈妈仍然希望姐姐能继续读书。最终,姐姐还是在妈妈的强迫下,拖着带病的身体到很远的地方去上课外补习班。那次,我对妈妈很失望:也很厌恶。”

“不管病得多厉害,只要没有病得倒下爬不起来,就不能休息。否则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就会像连珠炮似地……”

“他们让我学钢琴,要是哪次没有练习就会被骂得狗血喷头,真让人伤心。最近也是,无论我想做什么他们都会反对,根本不相信我,我对妈妈的信任已经没有了。”

场景2

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热”的国家,许多父母甚至在孩子身患病痛的时候仍然催促他们去学校或课外补习班学习。

“这么娇气以后能干得了什么?身体再不舒服也要坚持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不是吗?”

“我那儿子因为不爱去上学总是装病。一天到晚老说身体不舒服不想去学校了,要在家里休息。但什么时候一说出去玩,他不来精神才怪呢!现在只要是我们家孩子说的话,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信了。”

“要好好学习才能进名牌大学。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像你们现在,以前也没上什么课外辅导班,不是也学得挺好的吗?”

场景3

父母总是拿自己小时候的环境和现在相比,之后便责骂孩子。但却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轻易接受那样的说法。父母不惜为孩子支付高额的费用送孩子出国留学,让他们来实现自己这一代人没能实现的愿望。而孩子对这些却无动于衷。更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许多孩子想的却是:

“要是我父母没有钱,供不起我上课外辅导班该多好,这样也就省得我再找借口不去了。”

“我也努力学习了,成绩也上去了,可他们却又问我为什么不是第一名。每次我都为他们的无知感到难过。”

“刚上初二的时候,我的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他们就把成绩单贴在我卧室的墙上,一看到成绩单就开始数落我。我那时真的觉得很难为情,心里很怨他们。”

深度诠释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性。一个在语言、空间、数学逻辑或运动等方面有潜能的孩子,常常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常常因为孩子的好动和注意力转移等特点而不能持久,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在这方面遇到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极大的压制或干扰。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把子女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将他们视为“奴役”的对象。强制和压迫成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惯用手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总是强迫孩子上一些补习班或是课外特长培训班。孩子的未来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有自己的理想,甚至整个的人生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对于这些,孩子们不但感到失望,而且还产生了逆反情绪。

学习好的孩子和那些学习不好而饱受煎熬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学习不好的孩子通常是在父母的唠叨声和责骂声中度过,他们生活得很是痛苦;而那些学习成绩良好的优秀学生们,每天则要面对父母“殷切”的希望,甚至连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也被父母紧紧掌握着,父母的厚望已经使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他们同样痛苦地承受着这份来自父母的压力。

通过研究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曾因为某门功课成绩不好而被父母训斥过。就连正上小学的孩子都倾诉说,平时有很多的测验和考试,考试的结果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

五花八门的考试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压力,但也火了各种课外辅导班。目前的课外辅导班,除了小学班,甚至还有学前班。课外辅导班的招生广告层出不穷,其排山倒海之势令人瞠口结舌。为了吸引学龄前儿童,进而占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商家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使人们不得不但心,父母们会不会动摇,孩子们原本在上学后才面临的压力,会不会提前一步。对于一个说话还不利落的孩子,这种负担未免太重了。

父母常用刺激孩子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这样做能否真正达到父母预期的目的还是个疑问。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责骂孩子大多是为孩子的将来担心发愁。学习不好,首先是很难迈进名牌大学的校门,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然也会因此受阻。那样的话,人生的道路岂不是艰难坎坷层出不穷?父母担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在孩子身上重演,担心现在不知进取,最后连现在享受的这些都丢了,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更富足更安逸的生活。

但是,如果真为孩子的将来担心的话,父母们应该马上停止强迫孩子学习的方式。重压之下,没有一个孩子能真正学好,因为孩子的将来是否光明和压力的大小不成正比,并不是说给的压力越大,孩子的将来就会越美好。

父母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删除掉。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

可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迷津指点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对周围环境和自然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能激发出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刻苦钻研,吸收知识的养料。如父母应常常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展览会、博物馆,使孩子了解:生命是怎样起源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鸟为什么会飞?火车为什么会跑?可以举办“家庭知识竞赛”、“猜谜语游戏”等。对孩子已有的兴趣,父母应积极支持,多为他们开辟一些培养兴趣的途径,启发他们去思考探索,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学习要求,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下子提得过高过严,更不能逼得太紧,否则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劲头。如果父母提出的目标超过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信心不足,潜意识中产生不满或反抗情绪。久而久之,反而会影响学习。

3.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从婴幼儿开始,父母可通过讲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告诉孩子,只有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才能受人尊重,为国为民作贡献,才能为自己将来找到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将逐步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而在心里形成一种崇尚学习的观念。

4.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外阅读既有利于丰富知识,又有利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分期分批为他们订购一些报刊杂志和学习上的工具书。如条件许可的话,还应给孩子固定一间书房或一个固定的座位。房间的光线要充足,晚上灯光要柔和,桌椅高矮要合适。孩子做功课时,室内应保持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孩子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学习。

5.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快乐

如果孩子语文好,数学差,则让他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父母辅导孩子做课外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如果孩子真有困难,父母则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适当点拨,启发他们去思考,帮助孩子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包办代替。孩子一旦有了成功的记录,就意味着得到一种享受,如果他们能常常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会激起更加浓厚的兴趣。

6.父母要作表率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很难想像,在一个父母整天无所追求或麻将牌整天不断的家庭里,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很强,那么孩子对学习自然而然也会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会按照父母的样子,自觉地认真学习,积极完成各门功课。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从自己做起,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错误2:拔苗助长对孩子实施强化教育

场景再现

有个叫聪聪的小男孩,从小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聪明。4岁时就能背出百首唐诗,不仅是“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这样的短诗,连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样的长诗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聪聪不仅喜欢背诗,对书也情有独钟,尤其爱看连环画故事书。

但家里的人,特别是他的母亲,总想让他的天赋得到更好的发挥,好让他尽快地进入到神童的行列。于是又给他买回小学语文课本,提前教他学汉字,并严格规定每天的进度;想让他像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大科学家那样也会拉小提琴,便又找人教孩子学小提琴;又听人说,三四岁是孩子学英语的“最佳期”,英语又成了孩子每天必学的课程。这样,繁多的学习任务都压到了孩子的肩头。学汉字、练小提琴、背英语单词,这些都是大人强制进行的,是他自己不情愿的。既牺牲了孩子玩的时间,又损害了孩子愉悦的心情,慢慢地聪聪产生了厌倦情绪,以致对书本、对知识失去了应有的爱好与兴趣。上学后成绩也变得平平,成为现实中的“方仲永”。

深度诠释

中国科学院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项超常幼儿的追踪研究,对那些幼年早慧、后来表现平凡的孩子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环境和教育是导致孩子表现平平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养育比发现更重要。

美国一位教育者用“处于危险之中”来形容超常孩子的现状。这些孩子从来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但这些孩子却以另一种形式表现着他们的与众不同,其中包括注意力不集中、不安静、恶作剧、躁动、不愿上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更多的孩子会在强大的世俗面前选择屈服、顺从和忍让,埋没了自己的能力。这无疑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在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遗传只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又起主导作用的。因此,作为家长,不但要善于从孩子各自的爱好中,及时发现他们的天赋,而且要善于为孩子创造合适的条件,加以培养。只有这样,天赋不同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文学家、歌唱家。

迷津指点

麦克斯韦成为英国着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与他父亲对他从小培养分不开的,但他父亲发现他的数学天赋则纯属偶然。麦克斯韦小时候,有一次他父亲让他画插满金菊的花瓶,当他父亲看到他画的画后,不由得笑了起来。原来,麦克斯韦画了满纸的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的,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簇的圆圈,叶子则是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这使他父亲着到了他的数学天赋,并因势利导地对他进行教育。就这样,麦克斯韦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之一。

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我们也可看到,父母如果只顾炫耀自己孩子的天赋,而不去用心保护和培养,终将会“泯然众人矣”!试想,如果麦克斯韦的父亲见了麦克斯韦的画后,不是顺其天赋因势利导,也许他也成了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那样的悲剧人物,最后还是应了“十岁为神童,十五为才子,二十过后为庸人”这句古话。一个人,不管其天赋多好,幼年时表现出怎样惊人的能力,如果放松了旨在提高智力的努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平庸的人。

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天赋感到高兴,并且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这些能力。在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天赋时,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年龄、已有经历、心智发展、社会和情感需要,而不是父母自己的期望和需要进行各种调整。

错误3:认为参加的培训班越多越好

场景再现

新学期开学前,一位校长收到了一个学生的简历。在简历中,校长看到,该学生的两大张“光荣史”中,参加幼儿园以外的培训班有英语培训、思维训练、钢琴班、美术班、游泳班等等。

而另一位小男孩小学的学习成绩更是出色,双休日参加了4个培训班。男孩的学习程度,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而家长对这种“超前”更是喜形于色。

深度诠释

欧美教育学者研究认为: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孩子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就会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从而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也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结果学得苦、学得累,效果差。

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学习知识技能或读书本来就是很快乐的事。好奇心满足使人感到很快乐,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快乐的,掌握了某些技能又是快乐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也非常快乐。因此,教育者应当努力让被教育者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只有孩子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

但由于受到贪多心理驱使,中国大多数父母通常认为:学习总无害,学多总有益,孩子应学得越多越好。于是父母威逼利诱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孩子也成了“家里最忙的人”。父母亲的双休日成了送孩子到处补习的“送学日”。不少孩子的业余时间,消耗在练习、考证中,甚至有的孩子一个月内要参加多次外语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