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
2085700000029

第29章 懂得理财 善于投资的年轻人(3)

例如:沃伦·巴菲特,他就被称为美国股市的股神,一个白手起家,资产达300亿美元的投资人,每年的投资复合收益显然还不足30%。乔治·索罗斯被称之为金融领域的投资大师中的大师,每一年的复合平均收益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也只有大约35%,复合收益就使所有投资人望尘莫及。并且索罗斯是在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市场,以及期货市场中不断投机,利用财务杠杆,以及买空卖空才做到的。所以说,我们能得知成功是成年累月积累而积聚成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暴利所致。

因此,成功的关键就是要端正一个好的态度,设立可行的投资获利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行,年轻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了。

7.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人与人之间的投资理财知识的差距悬殊,才是真正造成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年轻人要打好投资的小算盘,才能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对于每个投资人来讲,一心总想着自己所投出去的到最后就一定要得到较好的回报。那么如何去投资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呢?就请年轻人看看下面的这几点建议:

反潮流投资获益大。美国亿万富翁保尔·盖所的投资致富秘诀十分的简单:别人卖出的时候买进,等到别人都在买进的时候又把其卖出。比如炒股,大多数成功的股民都是在股市不景气的时机建仓,在股市的热热闹闹中卖出获利。

年轻人在其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这种反潮流操作的赚钱方法。

许多年轻人的从众心理都会十分强,一窝蜂地买进、一窝蜂地卖出。有些时候还有可能会赚些蝇头小利,可是十分浪费时间与耗费精力,一旦动作稍微慢一点,或者被套住,或者割肉赔钱。而反潮流买卖股票者,抢先一步买入,抢先一步卖出,轻轻松松赚大钱,这当然需要年轻人有不凡的勇气,以及对经济大势和上市企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投资冷门的行业有其自身的高回报。小戴是一位玩书画已5年的公司员工,在圈内有一个外号叫“反派王”。原来他专门收集反派人物的书画作品。他说,原来他也像正常人一样热衷于热门的名家书画,如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然而在不久就陷入到了误区之中:

一是收藏名家作品投资大,动辄几十万元,不仅投入多,而且花钱也难买到。

二是赝品多,自己不善于识别,通常都会花费许多冤枉钱,然而却得不到理应得到的回报。而反派人物书画水平并非最高的,可是却因出自政治名人之手,其价位的潜力惊人,而且反派人物笔迹还遭到了唾弃,不容易保留,反而物以稀为贵。

对于投资知识,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的伟大时代,它的到来,既向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它要求年轻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关键是年轻人要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因此,年轻人在选择购买股票、投资债券等诸多家庭理财渠道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要学会在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进行一些正确而合理的投资,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位聪明且善于持家的理财能手。

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正确地去选择投资方式,从而做到使自己终生受益。敢冒风险的人投资股票,这种人喜欢刺激,把冒风险看作浪漫生活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他们一旦决定下来,就自然会义无反顾地参与炒股活动,甚至把其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

稳重的人投资国债。他们的心中存在着极其坚定的目标,他们极其讨厌那种变化无常的生活,不甘愿冒风险,喜欢购买利息较高,但风险极小的国库券。

脚踏实地的人投资房地产。他们干起来信心一向十足,坚信自己的未来必须要靠自己艰苦地去奋斗。他们自己心里十分清楚,房地产这一行业是长期的、最赚钱的投资。

信心坚定的人善于选择定期性质的储蓄。这类人在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把握的事情坚决不会去干,对社会以及朋友也都能够做到坚守诺言,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绝对不会改变自我。

井然有序的人善于投资保险。这类人生活极为严谨,做起事情来有板有眼,不期望发财,但能够做到满足眼前,一旦遇到什么意外的情况,生活也会有足够的保证。

审美能力较高的人投资于收藏。这类人对时髦的事物从来不会感兴趣,而对于那些稀有而珍贵的东西则通常爱不释手。

结合自己专长投资风险小。

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喜欢什么,那么就去投资什么,或者你认为投资什么好,除了要注意看好投资对象有无投资价值外,还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有的人在房地产市场里如鱼得水,可是做起股票来却四处碰壁。有的人爱好集邮,上路很快,不长时间就小有成就,但对房地产却提不起兴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找不到窍门。由此可见,年轻人必须要做到认清楚自己,了解透自己,然后再决定往什么地方去投资,如何去投资。

投资不仅是一件人人都想做的事,而且还是一门学问。年轻人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发挥自身的长处,做到灵活地利用自己的智慧,才有可能得到自己理想的回报。

理财致富就如同“马拉松竞赛”而并非“百米冲刺”,所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对于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

很多年轻人在学习理财之时,最需要掌握投资的技巧是:怎样去让其手上的资金多次地生利,怎样在股票市场上去挑选合适的股票,怎样利用基金等投资工具,怎样投资房地产或生意,怎样尽可能多地省税金,怎样为退休或遗产做最佳的安排等。

不错,要有效地理财,必须了解各种投资工具的特性,然后定下一个整体的计划去实行,然而却有一样比这些技巧更重要的东西,就是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财心态。态度不对,即便是有最好的理财方法,到了最后也往往会徒劳无功。

从古到今,钱财的吸引力是常常令人难以抵御的,试问谁不想银行存款或资产净值不断直线上升?可是人的贪性,令人心永不知足,为了追求钱财物质,不惜付出自身任何代价——家庭、健康、良知、甚至自己的生命。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投机专家公开宣扬“贪心是好的”言论,至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长期上升,都令大多数的人对堆积财富如痴如醉,他们还不知贪心却正是理财的首忌。

贪心除了导致财务上的亏损外,也危害个人身心健康与家庭生活。建议大家首先都要反思一下自己对理财的心态,此外,再花费一些时间来为自己的财务做一个谨慎而周密的投资规划,最后去耐心地等候收成。

到底别人拥有什么样的特殊技能,是你所欠缺的呢?富人为什么能够在自己的一生当中积累出如此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投资理财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理财知识的差距悬殊,才是真正造成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投资理财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样都不可缺少的事情,在古时就有“时势造英雄”之名句,今天依然是如此。从不会赚钱到生财有道是一个“悟道”的过程。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会挣多少钱,能挣多少钱。可是在迎接财水之前,自己首先要铺好一个管道,在此之后就要看水流量的多少了。在涨潮时,管道里的水量就自然很大,退潮的时候就很少,可是更为重要的就是看你自己的管道铺得如何,能不能充分利用每一次涨潮的机会。这个铺设管道的过程也就逐渐成了悟道、得道的过程。

[年轻照样赚大钱]

世界着名投资者巴菲特:从小事做起,从早年起步

“如果你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有用。”

——巴菲特

2007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位于第二位的是拥有价值达520亿美元财产的美国富豪巴菲特。与大多数亿万富翁不同的是,他的事业不是实业而是金融投资;他的巨额财产不是建立在遗产的继承之上,而是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运作金钱赚来的。

如果在1956年他刚刚开始从事投资管理时,你给他1万美元,那么13年后你的资产将达到30万美元。如果你在1975年用40美元买一股他的投资公司的股票,到1993年,这一股就价值17000元了。这难以置信的投资回报率并非依靠多么神秘的投资技巧,巴菲特的投资经验也许能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技巧,这也正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巴菲特从小就对股票市场感兴趣。父亲是股票经纪人,他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去玩,留心父亲的日常工作,对证券市场之类的事耳熟能详。

8岁时,他曾劝14岁的姐姐买一家“城市服务公司”的每股38元的股票,不料,没过多久股价下跌到27美元。于是姐姐整天抱怨小巴菲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当股票又回升到40美元时,小巴菲特赶紧抛出姐姐的股票,总算从姐姐的抱怨中解脱了。谁知,股价又接连攀升最高达到200美元。从这一事件中,小巴菲特总结出两点教训:第一,投资不能受他人影响;第二,长期投资有利可图。巴菲特15岁时,他们全家迁到华盛顿。刚到华盛顿时,他对陌生的华盛顿不大喜欢,中学里的成绩也很差。他和一个同学合伙买了一台弹子球机,安放在他们上学时经常路过的一家理发馆里,供店里的顾客玩。结果第一天就赚了4美元。他们从中尝到了甜头,于是追加投资,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在理发店里安装弹子球机。这家小公司每星期能赚50美元。到中学毕业时,他一共赚了1200美元。那时他爱好赛马,一边阅读有关赛马的书,他还一边编印出版了一张关于赛马消息的小报。他通过买彩票和出版小报,20岁时已经赚了1万美元。20世纪40年代的1万美元价值超过现在的10万美元。除了支付上大学的费用外,他还购买了40英亩的一个农场。巴菲特在家乡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后,申请读哈佛大学经济学院,但未被录取,后来进入宾州大学沃顿管理学院。他偶然翻到本杰明·格莱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读后深受启发。决定前往格莱姆任教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管理学院就读。

格莱姆的投资方法是以公司本身的价值为主,不管它属于什么行业,也不管股票现在的走势,只要市价低于公司本身的价值,就应该投资,公司的价值迟早会被人们发现,股票也迟早会与公司价值相符,从而使原来的投资受益。格莱姆自己经营着一家投资公司,年收益率接近20%,远远高出市场投资收益率。巴菲特毕业后在这家公司工作,从格莱姆身上学到不少投资技巧,也为日后开办自己的投资公司积累了经验。格莱姆退休后,其投资公司解散。当时巴菲特25岁,个人资产已达到14万美元。

格莱姆的投资公司解散后,巴菲特决定自己开办投资公司。1956年他组建了一个合伙投资公司,由他负责投资。他告诉投资者,他将像管理自己的资产那样管理公司财产,但他不打算经常向投资者报告情况。一则由于投资者缺乏经验,可能会影响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二则避免浪费时间,不能留出更多时间去研究投资动向。他与投资者约定:在投资收益达到6%以前,除管理费外,分文不取。一直等到投资者收回本金和6%的收益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菲特得四分之一。出于对巴菲特的信任,投资者们接受了他的条件。结果从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间,巴菲特投资公司的年收益率达到30%,大大超出他的老师20%的水平。巴菲特没有让老师传授的知识束缚住,而是站到了老师的肩上。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巴菲特形成了与老师不同的看法。格莱姆过于注意财务分析,只考察企业的账面价值。而巴菲特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企业本身。他不仅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而且分析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以及企业内部经营能力的大小,尤其是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然后判断企业将来能赚多少钱,从而确定企业的内在价值。

格莱姆和巴菲特实际上是两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代表。格莱姆根据企业现有的资产能卖多少钱来给企业估价。而巴菲特是根据企业今后的赚钱能力来给企业估价。前者注重现在的趋向,保守稳健,后者注重未来趋向,乐观冒险。

如果说巴菲特只喜欢冒险,那就错了。他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准确而有把握的判断之上的。他从不投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比如生物工程、电脑软件等。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对这类企业进行估价,即使大家都看好,他也不投。

他不受股市波动影响,严格遵守他的投资原则:当股价低于企业真正价值时,买入;当股价一旦高于企业真正价值时,抛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他宁愿不投。1969年由于美国股市过热,几乎所有股票高估,于是他决定卖掉积累了13年的股票,把钱发还投资者,其中有50多人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1973年美国股市低落,巴菲特又重新入场,做了一系列投资。

1973年他以1060万美元买下9%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4.86亿美元。

1974年他以4500万美元买下一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到1989年已价值14亿美元。

1983年他以6000万美元买下价值8500万美元的一家家具公司。

1986年他以5亿美元购买了18.7%的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8亿美元。

1989年底他以10亿美元购下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票,此时,这些股票已价值18亿美元。

巴菲特在1992年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他拥有的3.22亿美元的股票已值4.91亿美元了。

由于巴菲特在股市上连连成功,因此成为众多股票投资家跟从的目标。他买哪一种股票,别人也跟着买,于是就形成凡巴菲特购买的股票必然上涨的情形。如1993年1月,巴菲特以8亿美元购买了大量美国联邦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的股票,消息公布后,该股票立刻上涨8%。

巴菲特从11岁就开始投资股市,历经几十年坚持不懈。因此,他认为,他今天之所以能靠投资理财创造出财富,完全是靠近60年的时间,慢慢地在复利的作用下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