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2087800000024

第24章 互动式教育:打成一片(2)

马克·吐温,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着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马克·吐温是他写作用的笔名。由于他笔触辛辣、犀利,所以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父亲是一个乡村律师,在马克·吐温刚出生不久就去世了。马克·吐温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从小外出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水手、南军士兵,还从事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一直都没有放弃写幽默文学的念头。

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所以,其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几个阶段。

他的作品文字贴近生活,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后人推崇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着作。

马克·吐温的作品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作出辛辣的批判,从这点上看,他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

了解马克·吐温的人都知道,在生活中,他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与轻松,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他把3个女儿当做掌上明珠,家庭中因为有了他的幽默和调侃常常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幸福、温馨。

从女儿开始懂事起,他每次写作累了,就叫女儿们过来,让她们坐在自己的腿上,给她们讲故事。

马克·吐温常常微笑着让女儿自由选择故事的题目,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书桌上的画册,让父亲根据画册上的人或动物讲故事。

马克·吐温虽然可以很轻松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很认真,从不敷衍了事。

这个温馨的家庭里,长辈与晚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不以长辈的身份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过错,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他让她们记住教训,以后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只是,马克·吐温教育女儿的方式很特别。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附近农庄做一次旅行,一家人都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愉快地向郊外驶去,沿途那美丽的田园风光真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孩子们盼望很久的事了。

可是就在临出发前,不知为什么,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哭了。

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请求原谅,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采取什么惩罚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了。

苏西犹豫了老半天,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去旅行了,这能让我永远记住这次过失。”

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想起女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在26年后的今天,仍让我感到痛苦。”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自然会感到很幸福。

7、母爱影响孩子的命运

——雨果母亲对雨果的教育

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民主作家。

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多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从小就非常喜爱写作,母亲对他的这一爱好非常支持。在母亲的鼓励下,雨果的写作才能从小就显露出锋芒。

有一年,着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全国性的征诗大赛。正当雨果专心致志地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并且状态很不好。为了照顾母亲,雨果没有时间去创作新诗,只好把从前写的那首《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

几天后,母亲的病终于有一些好转,得知雨果参加美文研究院征诗大赛的详情后,拉住儿子的手,轻声地说:“维克多,你不能在困难面前退却。记住,永远不能。我要你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别奖,你必须把你创作的最佳作品拿出去。”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小,但维克多·雨果知道那是妈妈对他的深切期望。

雨果有些为难,他低着头担心地对母亲说:“我知道,可是时间恐怕来不及了,明天就到期了。”

“不,好孩子,现在写还来得及。明天一早就念给妈妈听,妈妈的病听到你的诗就会好起来。妈妈最不喜欢碰到困难就畏缩的人。”母亲斩钉截铁地说,她眼睛里充满了对儿子的鼓励和信任。

母亲是孩子心中的太阳。雨果充满自信地拿起笔,坐在病重的母亲身旁,不停地写着、改着。到黎明前,他写了120行诗。

一个月后,维克多·雨果写的这120行诗,使他得到了“金百合花”特别奖。《凡尔登贞女》也被评为“金鸡冠花”奖。

儿子优秀的成绩是医治母亲病痛的良药。雨果母亲的病,果真很快就好了。

获“双奖”的事情虽然很快就成为过去,但是母亲在病床前教育雨果的话语,却一直在他脑海中萦绕,一直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创作作品。

1820年2月,美文研究院又一次组织面向全国的征诗大赛,雨果创作的《摩西在尼罗河上》又被研究院评为“金鸡冠花”奖。

按照美文研究院的规定:如果一个作者能连得三次奖,就有资格被聘为院士。这样,年仅18岁的雨果竟成了研究院最年轻的院士。

1821年,法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时,雨果和当时法兰西研究院的许多老院士,被吸收为会员。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辉煌。

从此,这位年仅20岁的文坛新秀,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引起了法国乃至欧洲文坛的瞩目。他创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名着,就是其优秀的代表作。

正是由于母子两个人的努力,才使这些璀璨的作品现于当世。从家教的角度来说,母亲对儿女的期望往往会成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的不息动力,从而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8、公开支持自己的孩子

——弗兰克·尼克松对儿子理查德·尼克松的培养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一些公共场合中,经常提起他的母亲汉娜,他称赞母亲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甚至是“圣母般的人”。但他一直很少提起他的父亲弗兰克。

父亲弗兰克早年开过一个汽车服务站,后来又在南卡罗莱那州的农村开了一家杂货店。他的脾气极端暴躁,但弗兰克·尼克松有些方面,的确对他志向远大的儿子理查德·尼克松的成长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曾几何时,理查德·尼克松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脾气很急。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急脾气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常常和我的哥哥哈罗德为一些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而且每次他们争论的声音都很大,令我们的邻居还以为我们在吵架。

…他做什么事都比较严格,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严格纪律的信奉者。我依照母亲的做法,在父亲情绪不好的时候,从来不去招惹他。或许后来我的那种力图避免与人之间冲突的习惯与父亲给我造成的影响有关。

他开汽车服务站的时候,时不时地会与前来享受汽车服务的顾客争论,而且争论的问题形形色色、花样翻新。

实际上,他有时发脾气并不是全为了自己的事情……如果说我能够被称为一位优秀的辩论者的话,那么我的辩论能力完全得益于他爱争论,爱与周围的每个人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得喋喋不休。

在大学如果有辩论会,父亲总是前去辩论会场,坐在后面静静地听着。辩论会结束之后,他开车带我回家。回家的路上,他会对我的表现进行评论,指出我抓住哪些地方才能胜利。

弗兰克·尼克松对政治很感兴趣,因此当儿子决定参政时,他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儿子踏实的追随者。儿子理查德·尼克松在自传中写道:

我在政治上能获得如此成就,是父亲梦寐以求的事情。我父亲相信,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追求,一个人才可以心想事成。我在美国国会工作期间,每天都把当天的《国会简报》寄一份回家。

他会非常认真地把这份报纸从头到尾阅读完,其中有些文章,就连许多参议员和众议员也没有花时间阅读,父亲都会阅读并把一些关键的东西记录下来。

在我竞选副总统的时候,父亲给一家报纸写了一封非常直率的信,建议那家报纸公开支持我竞选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是我养育的5个孩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他能成为美国最优秀的人才。如果你们能够公开支持他,我便会发自内心地说,你们在做一件对美国有益的事情。

9、我是父亲,我自豪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爱子阿瑟的教育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是二战时期出色的反法西斯指挥官,他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又以粗暴、毫无幽默感而着称,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指挥官,当他面对自己的独生子阿瑟的时候,他表现出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个性。

1938年,在美日两国的关系因太平洋地区利益冲突的加剧而渐渐恶化的时候,阿瑟出生了,这时,他闻名遐迩的老父亲已近花甲之年。

当小阿瑟开始学习行走和说话的时候,父亲和儿子两人安排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活动。每天早晨7点,这位将军卧室的门总是敞开着,小阿瑟就会走到里边,拿起自己的玩具,找父亲和他一起玩。

正在看书的麦克阿瑟一看到儿子走进来,他会立刻从床上起来,满脸慈爱地看着儿子。随后,这位将军会在儿子抑扬顿挫的口令声中,快乐地转着圈。

父子两个在屋子中绕床走了好几圈后,小阿瑟用双手捂住双眼,而父亲则会趁这个时候,把当天给他准备的礼物拿出来:一本故事书、一张精美的邮票。

最后这个活动将在8点左右结束。这个时候,麦克阿瑟正在刮脸,小阿瑟在一旁看着,一边唱着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这件事过去之后,麦克阿瑟一家随部队撤离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小阿瑟的母亲早已为他们的儿子装饰好了圣诞树,并在树上装点了许多的小礼物,其中包括一艘扬帆远航的小帆船。

麦克阿瑟不希望儿子随后的假期安排被打乱,于是决定提前过节。小阿瑟当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依然快乐地玩着父母送他的小帆船。

显然不出他们的预测,真正的圣诞之夜来临之前的几个小时,所有美国军人亲属,当然也包括麦克阿瑟一家,被迫撤离了马尼拉。

麦克阿瑟1943年率领盟军反击的时候,在美国国父日这一天,他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奖励。这项荣誉让麦克阿瑟激动不已,赶快送出了下面这封电报:

我很高兴在国父日这一天授予我的荣誉。

从职业上来讲,我是一位军人,我为此而深感自豪。从家庭上来讲,我是一位父亲。军人为了建设新的,必须毁坏旧有的;而为人之父者,只能建设而不能毁坏。前者潜藏着牺牲,而后者包含着新生命的培养。战争的可能依旧存在,为国家捐躯是十分伟大的。

在我死后,我希望我的儿子并不是因为我在战场上打过仗而记起我,而是因为我在家庭中精心养育过他而记起我。

10、动之以情:

——蒋士铨母亲对儿子的教育

蒋士铨,中国清代着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字清容、号藏园。他与赵翼、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着有《临川梦》等十六种杂剧、传奇。

在他4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背诵一些唐诗宋词。由于蒋士铨太小,还不能执笔,母亲就把竹枝削细,然后折断,做成书法中的撇、捺、点、横、竖等笔画,用这些竹枝组合成字。她把蒋士铨抱过来认字,学会一个字,就拆去一个。她每天坚持让儿子学习十个字,第二天又叫儿子把昨天学习的字重新摆几遍,直到没有差错才停止。等到蒋士铨5岁时,能执住笔了才开始用笔学习写字。

后来,蒋士铨总结母亲对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根据他的不同年龄,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同。

二、当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指正。

蒋士铨在自己对母亲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记得在我学习的时候,母亲将纺织的用具都放在身边,叫我拿着书在他旁边读书。她边用手操作纺织机,边听我读书,读书声和纺织机发出的声音混在一起。我偷懒的时候,她就打我几下,随后又拉着我哭泣着说:“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我有何面见你的父亲?”到了深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裹紧我,同我一起朗诵,直到我把该读的都读完我们才开始睡觉。

黎明时分,母亲把我摇醒,说:“孩子起床了。”我睁开眼睛看母亲,只见她泪流满面,我也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又叫我继续读书。几个姨妈常对母亲说:“妹妹你只有一个儿子,何苦这样!”母亲回答说:“就是这样我才让他认真读书,假若他将来不成器,我怎么办?”

我到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学《礼记》、《周易》、《诗经》,这些我都能够背诵。有空闲的时候,母亲还督促我抄录唐、宋诗人的诗。

母亲和我的身体都不好,我每次生病,母亲就在身边陪着我,等我的病情稍有好转,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我复习以前所背的诗歌,以此为乐。遇到母亲生病,我就坐在枕边侍候。母亲看着我,有些悲哀,我心里也很悲伤。就问母亲:“您有什么话想说吗?”

她回答说:“是的,我儿能背诵读过的书,这样就能解除我的忧愁了。”

我于是大声背诵起那些激动人心的诗歌来,琅琅的书声与药罐里发出来的沸腾声参在一起,母亲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说:“我的病好多了。”

从此以后,每当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会拿着书在她身边寺声地朗读,她的病在我的读书声中渐渐地就会好了。

母亲呕心沥血的教育,终于使蒋士铨成为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而他的成功,在于母亲能够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相对的教育,还在于她教子时既有坚强的意志与细腻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