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2087900000015

第15章 完善果断性格——优柔寡断失良机,行事果断创生机(1)

即使是最不幸的人,也会受到命运女神的青睐。如果优柔寡断,就很可能与机会擦肩而过,最终沦为一个平凡者。当人生不如意时,怨天尤人毫无益处,改掉这种糟糕的性格最重要。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性格果断的人才能牢牢将其握在手中,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好的发挥,走好人生最关键的几步。

1.贵人难遇,果断出手抓住他

除非运气糟糕透顶之人,绝大多数人在一生之中遇到几个对自己事业有极大帮助的人。然而,性格优柔寡断的人却因各种原因而不敢靠近,眼睁睁看着“贵人”从身边离去;性格果断的人会抛开各种顾忌,迅速去抓住“贵人”的手,借助“贵人”成大事。

在奋斗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贵人相助则取得成功便可省时省力。人的一生贵人有很多,关键在你能否与之“牵手”,如果在遇见贵人时,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放弃一切顾虑,勇敢的拉住贵人的手,那么就会得到他的权利相助。刘邦的成功,就是因为具备与贵人“牵手”的能力及行事果敢的性格。

公元前225年,秦攻灭了楚国,刘邦的家乡隶属楚地,自然也跟着并入秦的版图,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刘邦27岁,这时的他在仕途上没有什么有什么起色,只不过是结交到了一批侠肝义胆的朋友。

刘邦30岁时(秦始皇二十九年),他在沛县的关系网已经编织得像模像样了。因萧何的推荐,刘邦“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而在秦代,“亭”的最主要社会职能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公干时经由的驿站,即过往官员歇脚的招待所,要为过往的官吏们提供食宿等方便,因而亭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迎请接送这些过往官吏;二是相当于今日的公安派出所,要维护管辖范围内的治安。

当了这样有一方实权的小官,就必然与其他亭的同僚们发生交往关系,这就为他步入仕途创造了条件,也为他产生非分的称王做帝的抱负提供了土壤和契机。尽管位卑职微,但对刘邦来说,总算挤进了官吏序列,算得上稍稍出人头地了。此时的刘邦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本来就仪表堂堂的他,再加上一副美丽的胡须,更显得气宇轩昂,令很多姑娘为之倾倒。

沛县县令有个好朋友吕公,因在家乡结了仇,为逃避报复,带着全家来到沛县投靠县令。沛县衙内的官吏和社会名流,听说县令来了贵客,借以讨好、巴结县令而纷纷赶来祝贺。

县令让助手萧何主持操办收受钱财、举办宴会、接待来宾等事宜。因为前来送贺礼的人太多,主办宴会的堂屋又不算太大,显得有些吃紧,萧何只好安排贺钱超过一千贯的人,坐在堂内,一千贯以下的安排在堂外就座。刘邦自然不愿放弃这一巴结县令的良机,但他又实在出不起钱,但是经过思想斗争之后,在听到萧何的宣布时,他不动声色地迈步上前,拿起墨笔就在礼单上写了“贺钱万”三字。就是说,他的礼金是一万钱,实际上,他当时根本没有。

吕公听后大吃一惊,以为来了贵族,亲自到门口迎接,将刘邦引到堂内。刘邦也不客气,径直坐在上座。刘邦的举动首先得罪了荐他去当亭长的萧何,他当时就对人说:“刘邦爱吹牛、说大话的毛病啥时都改不掉,现在又来了。”大家对刘邦虽有微词,但那位吕公却会些相术,一见刘邦就觉得相貌不凡,因此,并不真的计较他是否真能拿出来一万钱,反而对刘邦十分敬重。

在酒宴上,人们谈兴又起,围绕着刘邦的“贺钱万”,有人想起了那些关于刘邦非同凡人的传说,于是交头接耳,议论不止。在席间窃窃的议论中,刘邦春风得意,更加表现自己,目的是给吕公以鹤立鸡群的印象,而众人在他的气势之下自然显得有些委顿。刘邦见形势对自己有利,再加上有备而来,便公开说明自己的不同之处,从“龙种”说到“龙颜”,一时说得四周的人惊疑不定。刘邦见大伙不太相信自己,仗着酒兴,顺势一下子捋起裤管,向四下里展示自己腿上的七十二颗黑痣,并得意地问大家:“你们知道吗?这可是赤帝的标志啊!”众人见状,皆疑为神人。

这一切,自然都是刘邦表演给吕公看的,刘邦原本希望能够结交到吕公这样与县令有亲密关系的贵人,以后能够替自己说上话,以便在仕途上有一个更加有力的后盾,没想到吕公看了这一切之后,却另有打算,使刘邦种豆得瓜。酒宴快要结束时,吕公示意刘邦酒宴后留下来,刘邦当然求之不得,当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了。酒宴结束后,吕公和刘邦单独交谈,越交谈吕公越认为刘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吕公说:“我从小钻研相术,观察不少人,但从没有遇到你这样有尊贵相貌者。如你好生努力,前程无可限量。如你不弃,我有一女儿,愿意嫁你为妻。”

已而立之年的刘邦大龄未娶,听后自然大喜过望,岂有不愿意的道理?自然是满口称谢,应声连连。然而事有不料,吕公将决定告诉了夫人,夫人认为荒唐,生气地对他说:“你一直认为女儿与众不同,是个富贵相,一心要让她嫁个贵人。县令主动求婚,你还没答应,怎么稀里糊涂把女儿嫁给那个无赖呢?”吕公见无法解释,就专断地对夫人说:“妇道人家,哪里懂得其中的许多。”不顾夫人的反对,毅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其实细细分析,吕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当然不是一时的冲动,也肯定不是因为刘邦夸口的万钱。一生阅人无数的他,怎能看不得出来刘邦是一个穷小子?更不会是因为刘邦的相貌好。真正的原因之一是刘邦在酒宴上所表现出来的从容大度、不卑不亢,足可见刘邦终非池中之物,更何况刘邦能够在县令为自己筹备的酒会上如此表现,而其他的人不加阻止,自然有着一定的势力。

吕公初到此处,虽然不张扬,但也会暗中打听在沛县有什么样的人物,刘邦的名字吕公肯定也会听说过。因此也会了解刘邦虽然无业无钱,但是在沛县却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原因之二,相术之说尽管未必可信,但一个人窝囊或凌锐,总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精神状态、健康状况,自然会通过他的神情、言语、动作表现出来,作为社会阅历比较丰富的吕公当然再看眼里了。

刘邦所有尽力的表现,本意是结交一个重量级的后盾,但没想到吕公竟会将女儿下嫁给自己。这个意外的收获,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在当地社会的声望和知名度,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

从刘邦抓住到他人生中这个重要的贵人的过程来看,他在得到与“贵人”牵手的机会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没有从他的身上体现,而机智、勇敢、果断却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靠着这样的性格夺得了吕公的赏识,最终借助他的名望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完善性格小帖士

“贵人”难遇,一旦遇到后一定要果断出手,把他变成人脉网中的一分子。只要能够与所遇到的“贵人”牵手,得到他们的帮助,你的人生就会有一次或几次大的转折点。

2.确定目标,迅速出击别犹豫

罗杰·福尔克说:“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首要素质是思路清晰。指挥混乱,行动迟缓是管理人员缺乏果断思考能力的表现。”每个人都是自身或自我事业的管理者,要想促进自身发展或自我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完善果断性格,这样才能具备果断的思考能力,也才能事业有成。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家中4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因此父亲对他寄以厚望,10岁时便送他到澳洲杰隆贵族寄宿学校上学,在这里,因为生活氛围的影响,默克多形成了果敢、孤傲的性格。

由于是一个报业管理者的儿子,他被王公贵族的子女孤立。1950年,他到牛津大学学习,但在牛津大学,他又一次被排斥。牛津大学的同学同样不喜欢他,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下层社会的澳洲佬。这种令人自尊受挫的怠慢促使默克多成为一个反英人士。默多克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报业管理者,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在遗嘱中老默多克说,如果受托人委员会认为默克多值得支持,他希望默多克在报业及传播领域中创造一个有有价值的人生。

但是据默多克的母亲说,老默多克对默多克是否有能力接管他所创立的事业心存疑虑,当时未满22岁的默多克急匆匆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父亲。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在整理财务的时候,发现父亲的资产存在一些混乱,几家报纸在财政上出了问题,如果继续经营将陷入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他果断地做出决定,说服母亲,只留下两份报纸,其他的都转让出去。确立了发展目标后,默多克又到伦敦《每日新闻》参加了简短的培训。

1953年,默多克返回了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后,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这时他刚满22岁。

默多克决心把父亲留给自己的这两份报纸作为事业的起点。但在当时,《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这两份报纸并不赚钱。思路清晰的默多克清楚地知道读者要看的是什么,而且性格直率果断的他对于认定的事情会毫不犹豫的去做,于是他对报纸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新报纸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的欢迎。

自己经营的报纸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年轻的默多克决定将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恰在此时,他了解到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便决定兼并它。最后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他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占领了阿德莱德、珀斯后,他又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他把眼光又投向了悉尼。当时悉尼的报业已经被3个集团瓜分,费尔法克斯控制着《先驱早报》和《太阳晚报》,帕克公司掌握着《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经营着《镜报》。

由于《镜报》经营不善,诺顿把它卖给了费尔法克斯,但费尔法克斯仍无法把它办好,这时默多克用400万美元从费尔法克斯手中买下了这家报纸。对一个29岁的年轻人来说,400万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他的决心加上努力,他真的将《镜报》办得红红火火。

默多克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其实,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是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都有的一个梦想。默多克断定,一份客观公正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于是,正当《镜报》的地位巩固下来后,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经过不懈努力,1964年澳大利亚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认为《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但事实上,这张报纸亏损严重,为了荣誉和理想,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15年之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盈利。

完善性格小帖士

无论目标是大是小,如果不愿意付出行动,永远都难以实现。人生短暂,不能将已经确定的目标视为儿戏,在制定目标后,坚持去实现的同时还要完善果断性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实现目标、展现自我价值。

3.果断决策,以快制快占先机

性格果断的人,行事不会拖泥带水。敏锐的做出判断后,迅速出击,让人措手不及,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说是执行力最强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抓住机会,果敢行事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事例读之引人入胜。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是典型的一例。

当时孔明兵出祁山,连战连捷,所向披靡,造成关中的紧张局势。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那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由于既没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乘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

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攻势,陷曹魏于完全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的司马懿。

孟达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自作主张当机立断,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并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往长安去了”的假情报。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预谋的叛乱。

战争史表明:军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战争多是在敌人失去戒备或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取得的。司马懿克日袭孟达一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要想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知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如果想为突袭行动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就必须做到根据敌情果断灵活地实施指挥。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行动神速是实现出其不意的重要条件。但对一支军队来说,神速的行动,并不单单表现在部队的行动能力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军事指挥员当机立断的决策水平上。

当时司马懿刚刚被起用,身在宛城并非朝中之臣。按照规矩,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写表申奏天子”,待奏准后才可行事。

孟达也有如此的想法,他认为“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做好迎敌准备。但性格果敢、聪慧的司马懿怎会错过这一机会,他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事关安危的决策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果断的采取了行动。

结果,使原先企图乘虚直袭洛阳的孟达,反被司马懿这一突然袭击打得昏头转向。这一仗,真可谓是以快制快、先机破敌的典型战例,体现出在关键时刻,军事指挥员随机应变、决断行事的重要价值。

试想,如果孟达不优柔寡断,不抱有一时的侥幸心理,同司马懿一样果断做出抉择,先行攻打洛阳,那么可能就不会有这次的惨败了。

完善性格小帖士

读古看今,成就大业的人,都是那些具备果敢决断能力的人。不管是经商、从政、治学……都要养成当机立断的性格。

4.当断必断,别让机会错过你

李嘉诚的果敢性格是不容怀疑的。不仅如此,他还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做出了“转轨”的决定,这一决定让他成了举世瞩目的“塑胶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