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2105600000018

第18章 脏腑功能及以顺为养(2)

(1)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组织。肝主筋是指人体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濡养。故《素问·经脉别论》说: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的血液充盈方可养筋,筋得濡养人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这是“肝主动”的外在功能表现。若肝血虚,筋膜失养可见手足拘挛、肢体麻木或震颤、屈伸不利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爪,即指甲。“爪为筋之余”,故肝血充盈,则爪甲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素问·五脏生成论》:“肝之和筋也,其荣爪也。”

说明肝与筋、爪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

(2)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主藏血,其经脉上通目系,肝之气血滋养于目方可“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或视物不清;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见目斜上视。泪出于目,为肝阴所化,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仅濡润眼睛而不外溢。非正常情况下,如外伤、哭泣、泪如泉涌都是眼睛自我保护的功能。病理状态下,如肝阴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若肝经湿热,则见目眵(chī,眼屎)增多或迎风流泪等症状。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意即五脏之精气上达于目,童子为肾经所注,黑眼为肝精所注,眼络为心精所注,眼白为肺精所注,眼睑为脾精所注。所以,眼部的变化,也可反映出五脏的盛衰。

(3)在志为怒。怒这一情志变化与肝密切相关。肝为刚脏,其性升发,怒则气上,有助于肝主升发疏泄之职。但如若大怒,则使肝阳气生发太过,耗伤肝阴,故有“大怒伤肝”的说法。反之肝阴不足,而不能制阳,肝气升泄太过,又使人易于发怒。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令人善怒。”

(4)肝气通于春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说明人的肝气主动、主升发与春天的阳气生发,习性相同,故肝气通于春气。

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于五行属“生”赋像为木。其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与肝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汁、助运化、主决断。

5.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内下方,与肝脏构成表里关系,于五行同属“生”,赋像为风木,主生发与疏泄,促进脾胃运化与疏泄。所以多见肝胆同病或互相波及。

另外,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共同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说明二者相辅相成,在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中密切相关。

(五)肾为做强之官,技巧出焉

1.肾脏功能概述

肾位于腰部脊柱内部两侧,于五行属“藏”,赋像为“水”,为阴中之少阴,同于冬气。肾内藏先天之精,为人体阴阳之根,故称“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与膀胱互为表里。其功能概括如下:

2.肾者,做强之官,技巧出焉

(1)肾精为人体生命本源物质。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中所藏“先天”之精又赖“后天”脾胃化生之精的供养;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二者相互补充,共同组成肾中之精,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进而产生生殖之精以繁衍后代。所以,肾为人体生命之源,对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肾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天癸”,并以天癸的变化为依据总结出“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命节律。

(2)关于肾阴与肾阳。肾中之精的封藏与气化对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精气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精可化气,气可生精,所以肾精与肾气可以互称。精与气是肾精的阴阳状态,肾精对各个脏腑组织所起的滋养、濡润作用称为肾阴;肾精的气化对脏腑的温煦、促进作用称为肾阳。《中医基础理论》把肾阴肾阳也称元阴与元阳或真阴与真阳,所以肾阴肾阳就是肾的功能概括。

肾中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可概括为“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源,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二者同居肾中,故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在正常情况下,肾阳与肾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及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黄帝内经》

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这个平衡被破坏时,就可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肾阳虚就是肾精的气化对脏腑的温煦、促进作用减弱,人体会出现形寒肢冷、腰膝无力、小便清长、下肢浮肿等症状;肾阴虚就是肾精、阴液对人体脏腑的滋润、濡润作用减弱,常可出现烦热、头晕耳鸣、小便黄赤等症状。

3.肾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是指肾中精气对骨髓的滋养、促进骨骼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肾精充足时,人的骨髓充盈,骨骼强健,四肢轻劲有力,行动敏捷。若肾中精气不足,人的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在小儿可见囟门迟闭、骨软无力,甚则影响身体发育、个体长高;在中老年人,可见骨质脆弱、易折,或折后较常人难愈。“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

若肾精不足,则小儿牙齿缓生,在成人牙齿松动早脱落。

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精充盈精可化血,生血有源向上滋润于发,则头发润泽,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所以发之生长有赖于精血。若精血不足,则发白早脱或枯槁无华。

(2)肾开窍于耳。耳的听力与肾精的盈亏密切相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肾的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反之则听力下降、耳鸣、耳聋。此外,心、肝、胆、胃肠及三焦之经都行于耳,这些脏腑的病变,也可引起耳鸣、耳聋。心主血脉,耳的听力正常有赖于气血的濡养,若血脉空虚或血行不利,也可出现听力失常,故有“心脉微涩为耳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的记载。

(3)肾主二阴。前阴主排尿与生殖,后阴主排泄粪便。肾与前后“二阴”关系密切,故有“肾司二便”之说。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依赖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所以,尿频、遗尿、尿少、尿失禁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前阴除与肾有关还与肝、脾、胃、膀胱等脏腑有关。其中肝经循阴器、主“宗筋(男性生殖器)”,所以肝经脉气衰微,便有囊缩、阳痿不举之症。“脾家”湿热下注,也可有疝气、癃溃(lóngkuì,尿闭为癃,尿多为溃)等症。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胃虚则宗筋萎软。

后阴即肛门,也称魄门,其排泄大便的功能虽为大肠所主,但与肾的气化相关。如肾阴不足,可使肠液枯而便秘;肾阳虚损,又可出现气虚便秘或泄泻;肾失封藏,又可见久泻滑脱。此外,肺、脾、肝脏等也与后阴有关,故《黄帝内经》

称魄门为“五脏使”。其中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热,则大肠燥而便秘。脾胃气虚,可见脱肛。肝失疏泄,也可见大便燥结或痛泻等。

(4)肾在液为唾液。《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是说唾液为肾精所化。若咽而不吐,又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久吐唾而不咽,则损耗肾精。气功师讲究咽唾以养肾精。

(5)肾在志为恐。恐为七情之一,恐惧与肾的精气水平有关。肾的精气充盈则对恐惧的刺激耐受力强;若精气不足,则易于惊恐。惊恐过度,也会损伤肾主闭藏的功能,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影响肾主闭藏的功能,此时可出现下焦胀满,甚至二便失禁。

(6)肾气通于冬。是说肾与冬季的气候有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好肾,祛寒就温,藏好肾阳,尽量减少阳气耗散。

(7)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位于下腹部,为储尿的器官,于五行属“藏”赋像为水,在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与排尿、蒸腾气化,给予中、上焦雾露之溉,是身体津液之源。故《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病变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或见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为遗尿,甚至小便失禁。《素问·宣明五气篇》概括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8)肾与膀胱的关系。肾脏通过经络(足少阴肾经)与膀胱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肾主水、司二便,膀胱贮尿液而司开合,二者关系密切。若肾气充足,则气化正常膀胱开合有度,人的水液代谢正常。若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常膀胱开合失灵,会出现小便异常,或上焦干渴、常饮常尿等症。

(六)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三焦在形态上,学界有争论,但对其功能的认识比较一致,即主持诸气、通调水道。从多年学习体会理解,三焦就是人体盛放脏腑的腔体,包括联系脏腑之间的系挂网膜,是经络、气血的通道。其中胸膈以上,心肺所在的区域为上焦;胸膈到幽门(胃与肠道交界处)盛放肝胆和脾胃的区域为中焦;幽门以下盛放肠道、膀胱、女子生殖系统器官的区域为下焦。将三焦的生理功能概括如下: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是指宗气、营气与卫气,详见第七章。《中藏经》将三焦通行原气的作用作了较详尽的描述:“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2.通调水道,总司人体水液代谢通道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疏通沟渠。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沟渠、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运行的道路。若三焦功能正常,则水道通利,水液的运行正常;若三焦不利,则水道不通,水邪泛滥,则可出现腹部肿胀、腹水等症。

3.主持诸气,通调水道,相辅相成

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两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为用的。水液的运行有赖气的升降出入,而气的运行又依附于血与津液(水液)。所以,三焦即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这两个功能也可以说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

由于上、中、下三焦在主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表现不同,古人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主要包括心肺两脏,有宣发、敷布水谷精微、卫气于全身的作用。故《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中医学常归于下焦)。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肝主藏血、解毒净化血液,犹如沤化发酵的状态。故概括为“中焦如沤”。

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这些脏腑有泌别清浊、排泄水液和糟粕的作用,犹如水沟排水一般,故称“下焦如渎”。

二、脏腑之间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一)五脏之间的协调关系

前面几章叙述了五脏之间的工作机制就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这些生克制化作用是以经络、脉络为通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转化来实现的,人体器官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的生化、相互为用的关系。分述如下:

1.心与肺——君与相的关系(火克金)

心与肺同居胸中(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主气而司呼吸,肺吸入自然清气与水谷精气合成宗气,宗气灌注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同时,血液载肺气以布周身。故肺气虚,则宗气不足,就会出现气血瘀滞的病症。若心的血气不足,则血行不畅,可导致肺失宣降,出现胸闷、气短、喘咳痰血的症状。故古人概括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二者相辅相成,使人体充满活力。

心与肺在五行,心阳主宣发,肺阴主肃降、收摄。肺与天气相通怕冷,心阳温煦使肺温润而功能正常,肺的肃降收摄又保证无形之气血行于有形之躯体,保持了身体以“收”和“宣发”为表现形式的阴阳平衡。

2.心与脾——君与谏义之官、粮草之官的关系(火生土)

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有所主而功能正常。在五行,心阳宣发温煦,促进脾胃运化。所以,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心阳也虚衰;若心火不足,脾气更虚,二者相互影响,成为心脾两虚之证。

3.心与肝——君与将军的关系(木生火)

心主行血,肝藏血,二者配合,则血运正常。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会出现血虚心肝失养之证。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所以两脏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若情志波动多易化火伤阴。肝与心在五行为“生与长”

的关系,就是心阳的正常宣发温煦作用要以肝脏的生发、疏泄、藏血功能正常为基础。所以日常多见肝气虚,心气必虚;肝火旺,心火必旺等心肝两虚之证。

4.心与肾——君与做强之官的关系(水克火)

心位于上焦,属阳,其性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其性属水,内寄相火。“心火宜降,肾水宜升,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秉“天地相交、水火既济”之理,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机能。心火下降于肾,肾阳得助,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奉,滋养心阴,使心阳不亢。心阳宣发与肾水闭藏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五材以“水克火”来表示。若人体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则阴阳失和,如同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出现心肾不交而不眠的症状。此外,心主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常可互为因果。

5.肺与脾——相与臣的关系(土生金)

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需靠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而肺所需之精气要靠脾化生的精气来补充,称为“脾土生肺金”,即“化生”促进“收获、收敛”的五行关系,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的说法。脾肺之间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则肺失资助,称为“土不生金”,久之可出现脾肺两虚之证,进而影响一身的气血盛衰。此外,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水液代谢。如脾失健运或肺失宣降均可造成水液停聚,而成痰饮之患,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说法。

6.肺与肝——将相和的关系(金克木)

肺居上焦,为阳中之阴脏,其气清肃下行;肝位居胸膈之下,为阴中之阳脏,其气生发上行。肝升、肺降,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升降功能。在五行为“肺的清肃收敛之气对肝气的生发具有收敛制约作用”,而不使肝气生发太过,赋像“金克木”。

若肝气升发太过或肺气肃降不及,多会导致气火上逆,称为“木火刑金”,使肺燥热内盛而咳逆、头晕面赤、甚则咳血等症。相反,肝气升发不足,肺金清肃过度,致使肝失生发,郁而不舒,可出现胸胁满痛、四肢不温等症。肝主情志,肺主气。

情志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在《黄帝内经》中将肺与肝形象地比喻为将军之官与相傅之官“将相和”的关系。

7.肺与肾——相与臣的关系(金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