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02

第2章 上篇

上篇施正荣向左

第一章成长之路:蓬门立志,英雄不问出处

“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插秧种田。天天在泥土里摸爬滚打,饱受蚊虫叮咬,那滋味的确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个村庄。”

第一节生在陈家,养在施家

1959年至1961年的这段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个多事之秋。官方后来将其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三千多万。1963年的江苏扬中,自然灾害余孽未消,大家都还心有余悸。在2月的这一天里,一户普通的陈姓农民家中,随着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冲破屋檐,一对双胞胎兄弟呱呱坠地。在这之前,陈家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在那个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时代,一家生几个孩子是再普通和正常不过的事情。所谓“人多力量大”,特别是对于农村而言,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份产量和收入。

但是孩子多了,问题便接踵而来,首先是生存的问题,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灾害频繁的年代,要养活一家数口,谈何容易?当时,同在一个村子、离他家不远的另一户人家施家,也在同一天生下了一个女儿,很不幸的是,婴儿刚生下来便夭折了,施家上下伤心欲绝。陈家与施家平时有些来往,于是两家的长辈们一合计,陈家双胞胎中的弟弟便被抱给了施家抚养,成为施家薪火相传的苗子。这棵苗子,就是施正荣。之所以取名为“正荣”,当是希望他奋发有为,光耀门楣。

施正荣大概在五六岁的时候,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过那时的他早已经习惯了施家的生活。在施家的精心照料下,施正荣一直过得还不错。以后的施正荣在回忆起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对施家充满了感激之情,说道:“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对他们的亲生孩子。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生活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施正荣在幼年的时候遇上了一个好的家庭,可以算是他人生的第一幸事。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在胎儿时期,另外一个便是在童年。中国古代有很多的胎教理论,诸如“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等诸般主张,无一不是讲内外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的。施正荣今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养父母给了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尚德无锡上市之后,施正荣很快拿出了几千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取名“施氏家族慈善基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施家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的养育之恩充满了感激之情。

至于他的双胞胎哥哥陈恒龙,在施正荣1998年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也去了美国留学,后来拿到了生化博士的学位。他受到弟弟在国内创业成功的启发,回国寻找发展的机会。一对双胞胎兄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拿到了博士学位,也算是一段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