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34

第34章 上篇

上篇第六章第五节自信人生,永远追求自我超越和超脱

在被问及自己的座右铭是什么的时候,施正荣这样说道:“超越自己。人们常会找借口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像别人一样成功。’但机会是公平的,在有些人盯着其他人的机会抱屈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开始把想法付诸实践了。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从不抱怨。”

施正荣的这番话,体现的既是他务实的一面,也是他自信的一面。他的自信,不仅源自他自强不息的性格与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更多的还源自他在太阳能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施正荣很自信,凡是与他交流过的人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这种自信。而在他自信的背后,就是一种把握,对行业前景宏观预测和对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所以他说道:“对一个行业,你没自信你就很难把握;对公司发展局势,你没自信你很难把握。就是我们所谓的,如果没有自信,往往很多事情就会失控,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失控状况,你就谈不上发展。”

施正荣从国外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然后反过来用到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他对于这个行业发展方向了然于胸。

在进一步谈到把握的对象时,施正荣认为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把握。因为一个做企业的人,时时刻刻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施正荣将把握的对象最终落实到了心态上,这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吗?

和其他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家相比,施正荣更偏向于技术型的专业人才,而非充分具备管理天分的企业精神领袖。这也是为何在首次创业的时候,他原来的亲信团队成员都离他而去,并且认为他只适合当一个科学家而非企业家。施正荣本人对这一点也直言不讳。当被媒体问道,科学家和企业家他更喜欢哪种身份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本色,选择了科学家,原因就是:“我在技术上比较强,虽然现在我花在技术上的时间不多,但是讨论起技术问题,我还是思路很广。我不管考虑什么问题,都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比较有理性、有定律。还有一点,我总觉得科学家的美誉度比较高。”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来精确安排,就像他口中所说的,是“比较有理性、有定律”的东西,他能够控制,而管理是偏向于艺术性的工作,是和他人打交道,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自然也就有诸多的不可控的风险存在。

施正荣在澳洲待了十四年,他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西方文化模式深深熏陶了。他回国创业,虽然在技术上胜人一筹,在人性的运筹上却并不怎么高明。所幸他有一个心态的控制,也会反求诸己,所以在他创业众叛亲离最艰难的几年中,他对这种人性上的感触一定非常深刻。这推动着他去进一步求解人性上的知识。他真正开始喜欢老、庄之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同,转变的契机应该就在这里。所以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多次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的东西,只不过这些精髓的东西说得再好,体悟心境是不同的。施正荣自己也说:“那一年半的时间,我是中国社会大学博士速成。有了这段经历,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同甘共苦’,也明白了什么叫做‘颠倒黑白’。”

那个所谓的“一年半”,指的就是2003年底到2005年的那段时间。在这之前,他并非不知道什么叫做“同甘共苦”、“颠倒黑白”,而是在那一年半里,经历了嫡系的纷纷离去,别人的诽谤中伤使他切身体悟到了“同甘共苦”、“颠倒黑白”的真正含义,所以才会有如此意味深长的感慨。

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在谈到蒙牛创业之初的故事与管理之道时,总结了八个字,说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说得可谓精辟。牛根生化用《大学》中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此这般,正是内心有种境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