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45

第45章 下篇

下篇第二章第五节私募资金,上市前的三部曲

赛维2005年7月正式注册, 2006年4月投产,7月产能达到100兆瓦,8月入选“RED HERRING亚洲百强企业”,10月产能达到200兆瓦,被国际专业人士称为“LDK速度奇迹”。2006年12月,彭小峰本人荣获“2006年中国十佳创业企业家”称号。2007年6月1日,赛维LDK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从2005年筹备、2006年投产到2007年上市,赛维创造了一连串奇迹,也创造了所有在美国纽交所单一上市的中国企业最大规模IPO(首次公开发行)的纪录。

彭小峰在成立之初,就打算让赛维在海外上市。但是,在美国上市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要在纽交所这样一个全球公认的组织结构最健全、设备最完善、管理最严格、上市标准也很高的市场上市。而同时,赛维采用的是IPO的上市途径。IPO虽然是主流的上市途径,但是也是最贵、风险最大、需时最长、消耗企业最多资源的途径。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IPO需要承担律师费、审计费、顾问费、承销费、公关费用、交易所的申请费和其他事务性支出等诸多费用。并且采用IPO这种方式上市对市场行情与上市时机要求也很高,不能保证成功上市。即使在成功上市后,承销商的包销费也高达融资总额的7%~10%。所以,IPO最适合于根基稳固、资金雄厚和知名度高的公司,IPO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销商的能力和当时的市场状况。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要在美国成功上市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公司选择的上市法律顾问必须拥有履行美国法律的资格,有协助接受美国证监会审核和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经验,并且能够提供全套的相关法律意见。其次,是建立符合上市条件的组织和管理结构,还需要按照美国会计准则要求而编制财务报告等很多繁复的程序;而中国公司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之前,必须得到国内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等的批准。此外,根据纽约证交所的上市标准,所有股票在上市之前必须在美国证监会登记。由公司准备登记说明,然后提交给美国证监会审批。而作为上市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促销主要向机构和散户投资者说明发行公司的业务,为首次公开发行和后市交易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对所有中国企业来说,上市是公司整体战略一个重要的、关键的部分,也是一个复杂又紧张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对赛维而言,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因为彭小峰在创立赛维之初,便有了在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赛维成立以来,一直是按照上市的要求来运作的。而到了2006年,随着国泰君安的邵永刚和首席财务官赖坤生的加盟,赛维的上市便被提上了日程。

为了能够顺利达到这些上市要求,在赛维飞速发展的同时,彭小峰引进私募资金来促成赛维腾飞之前的蜕变。“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我们需要各种渠道的资金。”彭小峰这样说道。彭小峰和邵永刚制订了详细的融资计划,其细化程度甚至包括每个月产能扩大多少、需要多少资金、何时能够赢利。拿着这张详细的产能与融资时间表,邵永刚开始与多家私募基金接触。此时,由于赛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造成的影响,全国各地的风投似乎都知道了彭小峰的太阳能发电发展计划,大批风险投资汇集江西,邵永刚成为引入私募的主要负责人。 那段时间里,邵永刚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和私募的谈判中。从最初接触的60家私募,在5~7个月时间里,谈到只留下3家。

2006年3月,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创始人及首席合伙人王刚通过朋友介绍,主动找到了邵永刚,此前这家基金已成功投资了另一家太阳能产业的明星——无锡尚德。5月1日,王刚来到新余,第一次见到了彭小峰。彭小峰带着他参观了赛维的工厂和设备。在从新余回南昌的路上,两人坐在车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王刚提出了3个质疑:彭小峰作为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人,为什么要做硅片?如何来看待这个行业以后的竞争?赛维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如何立足?很显然,在王刚的脑子里,他此时更深刻的印象是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他是站在施正荣的相反立场来思考问题的。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彭小峰早已经胸有成竹。他充满自信地给这个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分析太阳能产业的一些情况。王刚在后来回忆时说道:“聊完之后我有3个很重要的感觉。第一,彭小峰很聪明,他做了很多功课,对太阳能行业非常熟悉;第二,他很有眼光,人家做产业终端的太阳能电池,他不做,反而进军上游产业链;第三,他做了充分的战略准备,不是那种只考虑今年赚钱,不考虑明年的人,有较长远的战略规划。” 通过这次交流,王刚对赛维,也对彭小峰这个人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觉得这笔生意能成。

2006年7月,NBP亚洲投资等基金对赛维进行首轮1500万美元的投资;9月,又作为主要投资人,联合十几家私募基金进行了第二轮投资,金额4800万美元;12月,NBP再次作为主要投资商,联合鼎晖注资2250万美元。卖给私募的价格从第一次的4美元/股,到超过6美元/股,到超过7美元/股。在注资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赛维承诺,2006年全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美元,如果低于这个数目,就赔偿股份。赛维的这份勇气,给了注资方以极大的信心。2006年,赛维的净利润达到了3018万美元,随后,获得资金支持的赛维飞速发展,国内外主要的下游厂商成为赛维的客户。

作为在私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邵永刚,在谈到当年的这个过程时,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于,分3次引入巨额资金后,彭小峰在赛维的股权仍然保持在70%以上,而行业因引入私募导致控股权丧失的情况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