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能源博弈大战
212800000010

第10章

第1篇第3章第1节石油权利与经济神话 (2)

两次石油危机使20世纪60年代末每桶1.8美元的油价提高到1980年底的38.63美元。与第一次石油危机由OPEC提价的方式完全不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价格上涨完全是由市场的卖方力量哄抬而起。高油价引起石油消费和进口的萎缩,触发了遍及世界的经济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世界石油生产从1973年的28.1496亿吨降到1975年的26.6155亿吨,降低5.45%;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从1979年的31.1519亿吨降到1983年的26.0433亿吨,降低16.40%。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欧和北美的石油消费量1975年比1973年降低9.22%;第二次石油危机后,西欧和北美的石油消费量1983年比1980年降低10.36%。从西欧和北美的石油进口量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即1975年的石油进口量比1973年下降10.36%;第二次石油危机后,1982年的进口量比1979年下降了27.99%。三组数字对比所显示的结果是越往后降幅越大。这是因为西欧和北美不仅减少了消费量,而且也加大了本国的生产量,使得进口量的降低幅度更大。由于西欧和北美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南美的OPEC国家,其进口量大幅度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这些出口国的出口量大减,市场份额降低。

油价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大降,石油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条件险恶地区的油气勘探和边际性油气田的开发,从而使非OPEC国家的油气储、产量大增,削减了OPEC的地位和市场占有份额。如北海产油国英国和挪威都加大了投资和勘探力度后,英国1981年的石油产量为1972年的200倍,天然气产量是1.5倍;挪威的石油产量比同期增加13倍。北海石油产量的激增,使英国和挪威都由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英国的石油出口量1979年是1970年的35.8倍,挪威是28.2倍。与北海类似的地方还有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墨西哥。墨西哥在国有化后被外国制裁和已有油田趋于枯竭的双重打击下,由世界主要出口国变成了少量进口原油的国家。

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墨西哥经过长期勘探后,石油产量迅速上升。1980年墨西哥石油产量超过了委内瑞拉,成为仅次于苏、美、沙特的世界第4大产油国,出口量高于OPEC的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同年出口量的总和。此外,80年代非洲石油也有了迅速发展,利比亚、尼日利亚以外的非OPEC国家也占有相当的份额。由于非OPEC国家产量的上升和出口的增加,使得OPEC在世界石油产量和国际贸易量中的份额减少。60年代至70年代,OPEC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例曾高达80%以上,但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其比例降到1980年的76.6%和1985~1995年的54%左右。OPEC占世界原油出口比例在1981年到1984年期间的大幅度降低恰好发生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

在70年代初期斗争的基础上,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巨大动荡,石油输出国进一步壮大了力量,多数实现了石油的国有化。以主要石油输出国和主要石油消费国为代表的两极之间经过激烈的搏斗,不仅改变了世界石油生产和贸易的总格局,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世界石油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一个与其前100多年不同的新时期。

金融和石油,当今世界两个最为生动的表情

说到金融集团对石油的控制,不得不承认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中,金融集团的支持和影响是普遍的现象。为了寻求增值、得到利润,资本,特别是游资总是向容易获得更多利润的方向流动。由于石油是垄断价格(而且是垄断高价),由于它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金融向石油业的投资长期相对偏热。

在发达国家,石油危机促使能源投资加大,美国1977~1985年能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22%~30%。发展中国家能源投资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扩大,由1966~1975年占总投资5%到1986年增至10%。不言而喻,能源投资主要投向石油工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石油危机及一系列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下,国际石油的投资需求导致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加强。80年代石油工业接受的贷款额虽受油价起伏的影响较明显,但总的看来仍不断增大,1980~1989年平均每年达497亿美元,仍以美、欧各国的公司为重点流向,占总数的77.8%。有的国家,如挪威,为了加强金融对石油的支持而将国家石油公司和国家金融集团合并。但多数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利用石油潜在的收益和巨大的资产作担保较容易地取得了银行、银团联合贷款(或称辛迪加贷款)。如1991年世界能源企业取得银团联合信贷项目478项,获贷860亿美元,其中油气占565亿元。1985~1991年的7年中,BP一家公司就获130亿美元贷款。

金融集团的支持在大公司的并购中更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使之能在短期内完成数额巨大的金融运作。由于石油公司背后总有一定的金融背景,或直接受控于财团,因而可以说,大公司的并购行为实际上是财团间互相竞争和并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也有相当多的游资,有些巨头和银行也进行投机性的运作。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通讯技术在金融、石油市场上的运用,可以使这些游资和投机性运作达到巨大的规模,短期内形成巨大的金融流动,这不仅增加了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和起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石油市场、石油价格的起伏。石油现货,特别是期货市场上的风潮中,四处活跃着这些投机性金融运作的影子。国际金融集团、大型跨国公司、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集合体通过金融和石油市场的运作,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互相联系着和影响着,使全球石油市场既有其日趋成熟的一面,又有着充满起伏和风险的一面。

石油贸易,经济动荡背后的推手

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在一国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国际石油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表现为近十几年来国际石油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加快。为了减小和规避贸易风险,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世界石油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中远期市场和规避风险能力更强的石油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现代期货市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芝加哥,从粮食期货发展起来的。石油期货市场,是期货市场的重要一员,主要交易各种石油期货合约。现在的石油期货已经成为财富博弈的工具。资源类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石油期货市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期货的风险管理和商品定价功能对国民财富具有保值作用之外,期货业专家研究认为,石油期货及石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工具。首先,金融资本介入石油期货,石油贸易定价权易主。以前石油定价是靠欧佩克官方的牌价来确定原油期货的交易架构,随着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和基金大举进军石油期货市场,迫使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贸易市场的力量易手。

其次,石油期货交易增大了发达国家的调控能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波动和调控经济危机的新途径。比如说日本在利用石油期货保值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在国际油价高达60美元的时候,日本人仍然享受着十几美元的原油,从而增加了日本调控经济危机的能力。总结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时,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说,期货业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借助期货市场和衍生工具,美国政府的手段增加了。通过控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格,美国影响着全球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和间接地从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再次是影响全球利益分配,改写国家安全理念。19世纪以来,利用金融衍生物这一新的投机方式来掠夺更多的财富逐渐兴起。199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了世界经济下滑,但是全球的金融资产总额却上升了30%,外汇交易同贸易额的比率从8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60∶1。通过控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格,美国影响着全球资源和经理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和间接地从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随着期货交易的飞速发展,期货市场和衍生工具成为西方少数国家建立新型“价格体系”,实施经济霸权和掠夺的“尖端武器”,改写了国家安全理念。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正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国际石油贸易的区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对石油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国际石油贸易规模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与石油贸易量逐步扩大和石油贸易日渐活跃相伴随的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国际石油贸易将成为石油公司赢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第二,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动性,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对世界原油价格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价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