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能源博弈大战
212800000012

第12章

第1篇第3章第2节石油搅局世界政坛

自人类发现石油以来,围绕石油的竞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石油的物质属性,更在于它的政治属性。一般而言,石油作为一种物质资源,其本身是没有政治属性的。但是,如果说像石油资源的主权与占有权、控制权,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与政治无关,也不符合事实。因为石油对于现代社会,对于任何想建立现代社会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石油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分割,更加深了石油富集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和“石油地缘政治”色彩,所以,对它的开发、利用、买卖、占有等,便能够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的政治作用首先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而言,在石油价格平稳阶段,经济的增长与石油消费的增长成正比关系,即经济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保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在1∶15的比例即说明了此点。如果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供不应求,势必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多数国家来说就是最大的政治,而经济增长又与石油供应和油价密切相关,因此谁都渴望充足的石油供应保障。

然而,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民用物资,不仅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成为促进国际和平交往的使者,而且也可能成为战争的起源,乃至在战时还关乎一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各国都尽可能地控制石油资源,谁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回顾过去100年的世界历史,可以发现,这100年实际上就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打仗的历史。首先是英国和德国对波斯湾石油的战争,后来是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短暂竞争,随即英美共同对付德国和俄罗斯,后来又共同对付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等一切可能威胁其全球石油主宰者地位的国家或利益集团。不久前,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的著作《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威廉?恩道尔写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幕后故事。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任职美国总统的第一年。这一年年末,美国经济开始衰退。从1970年到1971年,美国大幅度降低利率,结果投机“热钱”纷纷投向欧洲和其他地方,导致美元不断贬值。到1971年年底,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不及官方负债的1/4,也就是说,如果国外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把美元兑换成黄金,华盛顿将没有能力满足这样的需求。作为应对,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此举单方面撕毁了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协定。

但即使这样,到1973年5月,美元的急剧贬值仍在继续。于是,84位世界顶尖级的金融界和政界人士聚集在瑞典的索尔茨约巴登——瑞典银行业名门瓦伦堡家族的一个隐秘的海岛度假胜地,参加一个名为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聚会,商讨对策。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会议。一场围绕石油的阴谋从会议上策划开来,这就是引发全球性的石油禁运,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世界石油价格。作为实施阴谋的第一步,美国与会者沃尔特?利维在描述了未来世界石油需求和供给的前景后预言:“石油进口成本将大幅度提高,石油消费国的贸易平衡将遭遇巨大困境,欧佩克(OPEC)石油收益将出现四倍增长。”随后,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赎罪日战争”。战争并不是简单的阿拉伯国家决定对以色列发起军事打击的结果,而是华盛顿精心策划的事件。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包括截获的阿拉伯官员之间关于确认已经开始战争集结的通信,都被压了下来。基辛格还通过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有效控制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而战争的结果——石油减产和石油禁运——也在华盛顿的算盘之中。

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宣布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升至每桶5.11美元,并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西欧主要的石油港口。1974年1月1日德黑兰会议之后,第二次油价上涨开始了。这一次从5.11美元上涨了一倍多,达到11.65美元。这是伊朗国王在会议上强烈要求的结果,但是伊朗国王的要求令人吃惊,几个月前,他还反对油价上涨,因为他担心这会使西方出口商提高出口到伊朗的工业设备的价格,这些设备是伊朗推进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进程所急需的。后来,人们才知道,伊朗国王是在基辛格施加的压力下才这么做的。基辛格向伊朗国王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涨四倍,与沃尔特?利维在索尔茨约巴登会议上预期的一模一样。从1973年5月的索尔茨约巴登会议上预言未来欧佩克石油价额上涨四倍,到1974年1月,不到7个月的时间,油价上涨四倍成为事实。

正是由于石油具有如此的政治效果,所以,石油已与国际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国际斗争中常常被用来作为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国里根政府得知前苏联通过大量出售石油而得到高额利润后,立即派人到中东和欧洲一些产油大国游说,大量增产原油,使世界油价一泻千里,从而导致苏联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迫使其几十个大型工业项目因缺钱而取消,内部的经济结构日益恶化。美国的“石油武器”成了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当新世纪的钟声还余音在耳之际,美国又不惜冒着步英国和苏联后尘而落入“阿富汗陷阱”的危险,打响了“世纪第一战”。虽然从表面上看此战已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胜利结束了,但争夺那里石油的或明或暗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美国一轮接一轮的军事行动正相继在中东、中亚展开,为了“石油桶”,美国甚至不惜点燃伊拉克这一“火药桶”。

再看看异军突起的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强国梦”,也正在中亚—里海地区与美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油管”和“油碗”之争。2007年10月15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不屑暗杀传闻,在结束访问德国后直飞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举行会谈,并参加16日开幕的里海沿岸国家峰会。普京对伊朗的访问是俄领导人二战后60多年来的首次访问。普京作为俄罗斯领导人重返中东,里海沿岸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无疑是他出访的题中之意。美联社2007年10月16日报道说,在今天举行的里海沿岸国家峰会上,俄罗斯和伊朗领导人强烈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里海地区事务。事实上,普京16日在峰会上大胆提出了通过修建运河打通里海和黑海的建议。

他表示,“俄罗斯建议修建运河,连接里海和黑海—亚速海海域”。普京强调:“建设运河,连接里海和黑海—亚速海海域,有助于巩固里海交通潜力。”与此同时,普京和内贾德还在会上呼吁所有里海沿岸国家拒绝外部势力干涉里海事务。普京说,所有里海沿岸国家需共同努力,阻止外部势力利用一个里海沿岸国家反对另一个里海沿岸国家。普京说:“穿越里海地区的能源管道事宜必须得到所有5个沿岸国家支持才能落实。”普京虽然没有具体点明哪个国家,但他的话显然表明莫斯科强烈反对美国支持的绕过俄罗斯向西方输送中亚和里海能源的计划。可见,靠石油使经济起死回生并且重拾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也绝不是等闲之辈。随着“世界性石油短缺大势”的出现,预计石油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可见,一百多年来,“石油因素”始终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至今日,无论是世界强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政策仍然受到能源,首先是石油因素的强烈影响。虽说石油本身只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质资源,并没有什么政治属性,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石油这种战略资源数量的多少,或者是获得这种战略资源能力的大小,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为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而言,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其对外石油依赖度越高,对受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安全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浓。石油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安全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导致大国为了控制世界石油,不惜自相残杀,兵戎相见。

所以不得不承认,石油又是最大的政治。石油作为国际政治中的敏感因素,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战略的实施,也影响着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