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2134300000005

第5章 你知道地震吗(5)

地震可以造成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缝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地裂缝可由多种因素形成,地震是其中一个重要成因。

3.地陷

地震可以造成地陷。据历史记载,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海南岛发生大地震,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午夜时分,地震袭击了海南岛北部的琼州,滨海陆地大面积沉人大海,地面沉降约4.5米,数十个村庄被海水淹没,人和牲畜同遭劫难。一郑氏家谱中这样记述到:“其地震动,忽沉有七十二村,聚居者,悉被所陷,外出者方免其殃,惨哉,

山化海,为演顺无殊泽国,人变为鱼,田窝倶属波臣”。

4.液化

饱水的疏松粉、细沙土在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地震、爆炸、机械振动等都可以引起沙土液化现象,尤其是地震引起的范围更广、危害性更大。

5.工程结构破坏地震往往会破坏房屋、路桥等工程的结构。桥梁、道路的破坏导致救灾交通受阻,大坝的破坏导致水灾,电力设施等破坏导致信息无法正常传递,房屋的破坏是人员伤亡的主因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多达60万人左右被坍塌的建筑物掩埋。

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

远震和近震的区别是:近震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或前后摇晃;远震无上下颠簸,为长周期的左右或前后摇晃。大震和小震的区别是:小震感觉不到上下颠簸,仅感觉到轻微的极短的左右或前后晃动,有的仅感觉到被推了一下。大震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或前后摇晃;震级越大,颠簸、摇晃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大地震发生时,有时还会发生一些难以想象的现象,如强烈的地声、怪异的地光、难闻的地气等。据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调查,地震发生时,在远离震中的北京、上海等地,特别是位于高层建筑上的人们,感觉像是波浪一样地左右或前后摇晃,并感到眩晕。而在震中及附近地区,人们先感觉的是上下跳,接下来开始大幅度地左右摇摆,上下跳和大幅度左右摇摆的时间相差不等,靠近震中的两三秒,远的十几秒。摇摆持续时间约2—3分钟。房屋倒塌的时间在14时28分至14时30分之间。

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包括以下几个:

1.滑坡

地震滑坡是地震引发的山体、土体局部或者全部滑落。地震即可能是滑坡的主因,也可能是滑坡的诱因。

地震滑坡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有时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2.泥石流

地震可能诱发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

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流体沿着山沟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常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危害。地震中,当下雨时表层滑坡经常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3类: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粒、石块、黏度大、呈桐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3.火灾

火灾是地震最主要、最普遍的次生灾害,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的强烈震动造成各种电源、火源失控,易燃易爆物质燃烧爆炸等原因常引发火灾。例如1995年阪神地震(7.2级),

认识地震灾害

共引发火灾137起,造成震后大面积火灾,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污染

毒气、核在地震中泄漏造成污染。毒气扩散危险源主要是工业生产中储量较大、毒性较高、泄漏时造成大范围扩散的化工原料或者中间产品,如:氯气、氰化氢、氨气、二硫化碳、农药等。主要储存地点为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医院、医药采购站等。

存在和使用放射性污染源的单位主要为核制造地、核电厂、医院、大学物探部门等。

汶川地震中,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和宏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置破坏严重,有硫酸和液氨泄漏现象,造成污染。

5.海啸是由于海水被强大的作用力搅动所引起海水的扰动,由此而产生连续、长周期、波长极长的波动。海啸主要是由于海洋和海岸区域地震引起的。另外,山崩、火山喷发、原子弹爆炸,甚至来自外部空间物体(例如陨石、小行星和彗星)的冲击也能弓I起海啸。

6.洪灾

在水域附近发生地震,会引发一定比例的水灾。地震使大量坍塌的土石落人江河,形成人工大坝和“地震湖”,导致湖面水位急剧上升,大坝溃决引发水灾。例如1933年四川叠溪发生7.5级地震,引发岷江水灾,洪水咆哮而以排山倒海之势洗劫了下游地区,冲毁良田数万亩,沿岸居民无以为生,颠沛流离。

什么叫地震延伸灾害

地震延伸灾害指地震除由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延伸或辐射破坏效应。其主要表现有:1.地震破坏工程设施、生产设施、设备和材料等,造成交通中断、企业停产,产品和产值减少,市场供应紧张;2.地震造成正常社会秩序被破坏,甚至造成社会功能瘫痪,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3.地震破坏资源和环境,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震是如何破坏房屋的

假如你有机会到地震灾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建筑物遭受的破坏千奇百怪,有些建筑是整座坍塌下来,各层楼板和房顶堆压在一起,像个“大焰饼”;有些楼房的墙壁向四面八方倾倒,成为一堆废墟;还有一些房屋虽然墙壁、梁柱都裂缝了,却没有倒塌;也有少数低矮的砖石、砖木结构房屋裂缝很少……那么,地震是怎样造成房屋的破坏呢?

地震的破坏作用有两种:强烈的地震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破坏。地面的强烈晃动(即地震动)牵连地面上的一切建筑和其他结构一起运动,运动的程度随地面运动强度而变化,当房屋运动过大,超过构件或连接处的强度,就发生破坏。从力学的角度考察,结构有惯性,在运动过程中相当于受到力的作用,

称为惯性力,惯性力的大小随结构的重量和运动加速度而增加,越重的物体受到的惯性力越大,越容易破坏。另外,地震动是一个动力作用过程,地震动有一定的卓越频率,当这个卓越频率和房屋的自振频率相同或接近时,产生共振现象,会加大振动幅度,结构更容易破坏。房屋遭遇地震后受到的破坏。地震地质破坏包括地面破裂、地基失效(如沙土液化、软土震陷等)、斜坡失稳(如崩塌、滑坡等)、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造成的地质破坏作用与强烈地震动不同,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滚石直接作用在房屋结构上,压埋或撞击房屋结构。地面破坏则摧毁地基,例如断层错动使结构断裂,沙土液化使地基变形,软土沉陷使地基沉降,都会造成房屋倾倒或破坏。强烈地震还可能激起水库和湖泊的水体振荡,称为湖涌。强烈海底地震可能激起强大的海洋巨浪,称为地震海啸,具有极大破坏力。两类破坏作用的抗御途径不同。抗御地震动破坏的途径是加强结构的强度或刚度,提高抗震性能,或通过隔震减震措施减小结构振动。

地质破坏不能因上部结构的抗震设计而避免,而应在建设时避开不良场地,或改良地基,或采用抗震的基础。

地质灾害一般局限在局部区域。

区分两类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有助于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并采取与之相应的抗震对策和技术。

人工地震勘探石油

勘探人员还通过人工地震来勘探石油。他们先通过爆破引起轻微的地震,同时用仪器记下地震波向地下传播和反射回来的时间以及震形等有关数据,经计算处理后就可以初步判断地下构造的深度和形状,据此确定打井采油的地点。我国的大油田,如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油田等,都是通过这一方法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