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人富什么
2151900000027

第27章 富人会不会没落——富人的出路(1)

富人会不会没落?决定权在富人的手中。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一些富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让人担忧的是国内的一些富人,由于他们中很多人的财富是迅速积累起来的,生存状态在前后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导致他们的心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畸形的生存观念,这样的富人一定会没落。

那么富人如何避免没落?如何寻找一条合适自己的出路呢?本章将为他们开出一济良方。

1.富人不能丢弃诚信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不仅是取得创业时要遵循的准则,也是创业成功以后必须遵循的准则。富人如果丢弃了诚信,那么对财富的拥有也就不可能持久。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工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艄公凭着娴熟的技市,乘风破浪,终于将年轻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说:“年轻人,我跟你来个约定:当你不得意时,就回来找我。”年轻人随意地答应着,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有了身上的六个背囊,他是不会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确实,不久,他就靠金钱和才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荣誉和机敏,他睥睨商界,纵横无敌;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风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渐地忘记了摆渡的艄公,忘记了被抛弃的“诚信”。

当他到中年时,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惬意地游荡,突然风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窍冲来,耳、眼、鼻皆安然无事,水却冲他惟一的弱处口猛灌,他感觉到自己开始无尽的沉没……

他无数次在梦里惊醒。但这次却是电话铃声叫醒,电话那头传来惊恐急躁的声音:“老板,最近风声太紧,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开始慌张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挂的电话。他知道电话那头的“那事”是什么。多年来,他欺骗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对手和亲人:他多次将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着他的荣誉和才能,劝说身边所有人投资于他,却把资金用于贩卖毒品和军火走私;他出入高楼大厦,天天酒池肉林,热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飞逝;他一掷千金,豪赌无度,他背负妻子,频频外遇。这一切都只能解释为他没有诚信!

因为没有诚信,这位富人失却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条小船依稀当日模祥。这时的年轻人也已垂垂老矣。

从此,渡口多了一个老艄公,无人过渡时,人们总能看到他独自摇晃在风浪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因不讲诚信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在中国古代举不胜举,其中最著名的莫过烽火戏诸侯。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结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惟独看到峰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峰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无人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因为失信,竟导致一个国家的败亡,虽然这其中还包含其它很多的复杂因素,但失信的破坏力由此可见一般,无论你拥有多么巨大的财富,拥有多么多的好品质,但如果失去诚信,那你也一定不能牢牢的掌握住财富。

2.富人要能居安思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必须思危。富人在取得成就后,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一定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做好防备措施。

春秋时期郑国无故伐宋,引起晋、鲁、卫、曹等十一国的不满。便联合出兵讨郑,入郑境,攻都城。郑难以抗争,只好停止侵宋,并与宋国在内的十一国订立了友好条约。

当时日益强大的楚国,已不满足于自身所拥有的“领土”,时刻都在窥视着中原各国。常有侵扰行动,因而与晋、鲁等十一国有矛盾。见郑国求和于十一国,心有不甘,便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不敌,只好又屈从楚国。

郑国毁约在前,屈附强楚于后,使与郑订立盟约的各国诸候十分气愤,于是再次联合出兵讨伐郑。郑被折腾得精疲力尽,被迫无奈,只好请求晋国出来调停。在付出重大代价后,郑再次与诸国通好。

此后,郑国为表谢意,送给晋国许多兵车、兵器、乐师及歌女。晋君主为犒赏调停的有功人员,将财物美女分一半给大臣魏绛。魏绛不纳,而向晋主说:

“愿君主在享受安逸快乐时,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居安思危。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能对未来时态有所防备,有防备才不致于遭祸患。我愿以不受恩赐来劝谏您。”

居安思危的典故即出于此,魏绛在这里不仅不贪图晋王的赏赐,并能在成功时,保持头脑的冷静,分析潜在的危机,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功者学习的。

现实中有些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奋发向上,永远保持一颗拼搏之心,绝不轻易妥协,但在取得成功,成为富人,顺风顺水时,却很容易贪逸于安乐、腐化堕落,走入绝境,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世间之事,往往变化莫测,让人难以预料,有时让人先饱受磨难后再春风得意,有时让人先得意一番后又陷入困苦挫折之中。有高深修养的人对此看得很清楚,并有一套最佳的对付之方:逆来顺受,居安思危。他们也很清楚,祸福、得失、苦乐在人自取,人能求福,也能避祸,求福与避祸,也全在自己。他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危就可以求安,虑退方能得进,惧乱然后可以保治,危亡然后可以求存。

纵观中国历史,真正能做到善始善终,成功后不致腐化堕落、停滞不前的皇帝应该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了。李世民常对左右说:“治国之策犹如治病。病人希望尽快痊愈,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疏忽,必招亡国之祸。”

“现在天下的安危全置于我一个肩上,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失,请直言无防,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开明,才引出善谏的魏征,以这种态度施政,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事实上,现实给我们的教训更加深刻,建国后,我们国家所遇到的各种磨砺挫折便是明证,治国、企业管理、个人成长都不能任意脱离实际、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否则,成功之后的下一轮失败,就一定在等着你。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的富人不知道成功的背后有挫折、有失败。富人要强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居安思危,力争富过三代。

3.富人要不断超越自己

成功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对富人来说每一项成绩、每一个荣誉,每一次财富的赚取并不代表你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只是你能力的一个证明。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到达事业的最高峰。

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医生艾琳·C·卡瑟拉,在其《全力以赴——让进取战胜迷茫》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奥斯卡金像奖发奖仪式次日的凌晨3时,她被奥斯卡奖获得者克劳斯从沉睡中唤醒,克劳斯进门后举着一尊奥斯卡奖的金像哭着说:“我知道再也得不到这种成绩了。大家都发现我是不配得这个奖的,很快都会知道我是个冒牌的。”克劳斯认为他所获得的成功“是由于碰巧赶上了好时间、好地方,有真正的能人在后边起了作用”的结果。他不相信自己获得奥斯卡奖是多年锻炼和勤奋工作的结果。尽管他的同事通过评选公认他在专业方面是最佳的,但他却不相信自己有多么出色和创新的地方。

卡瑟拉在治疗病人中还发现,有位国际知名的芭蕾男明星每过一段时间,他就要在有演出的那天发一顿脾气,把脚上的芭蕾鞋一甩,饭也不吃,从250双跳舞鞋中他找不到一双合脚的;还有一位知名的歌剧演员,有时候,准备登台就觉得嗓子发痒;有一位著名运动员,他的后脊梁过一段时间就痛起来,影响他发挥竞技能力。卡瑟拉认为,这些严重影响成功的症状是由于经不起成功带来的压力而引起的。成功不但会引起以上心理障碍,成功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有人对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人获奖前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5~9篇,获奖后则下降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因过分自信而造成重大失误;有的作家写出一两篇佳作后,再无新作问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只有那些不断超越成功的人,才能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功。爱因斯坦取得成绩越大,受到称誉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做一个圆,圆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科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满足已有的成功中不断进步的。

也有些人是对成功的理解有问题。成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金钱,有人认为是地位,有人认为是荣誉……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所有的社会价值,并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要人。因之,“他们像心满意足的母牛——他们已停止了生长,终止了学习,”难道这就是成功吗?难道这就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应当争取的全部东西吗?

著名律师威廉斯指出:“我认为‘成功’或者‘胜利’这个词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能力——包括你的体力、智力以及精神和感情的力量,而不论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感到满足,我认为你便是个成功者了。”

如果说成功就是把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那么,成功是没有止境的,成功后你就不会停留在顶端,像快乐的机器人那样行动,而是在成功之后取得更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谁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所以说,假如你是一个富人,假如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绝不能自满,千万不要生活在过去的荣耀之中,成功不是人生停留的归宿。也不能让昨天的成功影响今天的奋斗。生活的价值在不断地奔跑,不断地超越自己,而不在于成功目的的实现。

4.富人莫为名利遮望眼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奉劝诸君: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淡泊明志。作为富人来说,你已经拥有了很多你已经很成功了,这个时候追名逐利也可以,当千万不能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和睦,人格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

客观地讲,富人们追求名利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沾污自己的名声。但是,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有的富人已经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塔尔达利亚的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就一定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不归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