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
2163100000021

第21章 演讲礼仪与口才(2)

简明一直是一项备受推崇的写作原则。所谓简明,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材料,并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演讲稿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简明呢?这需要演讲者多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要达到思想的明确性。李卜克内西说:“语言的明确是由于思想的明确,而明确的思想决定着明确的表现方式。”演讲者首先必须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推敲,弄清道理,抓住中心,明确思路,这样才能保证演讲语言简洁明了。

(2)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做到精益求精。

(3)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重复。

(4)干净利落地戒掉废话、空话、套话。

(5)尽量不用长句,不用形体长、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

4.生动形象

演讲稿的语言应该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味性,能吸引听众。具体说来,可以做以下举动。

(1)多用具体、形象的词语。一般来说,描摹客观事物的声音、色彩、气味、景象、形状等的词语,以及带有动感和色彩的词语,是具体、形象的,用得贴切,能使语言生动、感人。

(2)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段。语言的修辞手法有许多,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反语、对比、反复与层递等,它们的语言功效是不尽相同甚至是有着较大差别的,作为积极的修辞方式,在特定情况下都有助于演讲语言的形象、鲜明、生动。

演讲稿的语言还必须注意两点,句式要富有变化,语音要协调甜美。语言中的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它们的语气、情调、气势、表意重点乃至语体色彩都有所不同。演讲者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和听众的层次进行具体分析,有目的的交替使用各种句式,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使演讲波澜起伏,生动形象,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只有声情并茂的演讲才能打动人心,演讲稿的语言要求语音的协调甜美。高尔基指出:“语言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演讲稿的语言要响亮动听,产生理想的音乐美感,使话语节奏变化多端,声音和谐。

四、举止仪态莫忽视

凡是成功的演讲,都与演讲者留在听众心中的美好形象密切相关。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人都会记得,列宁在工人中间演说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凝望听众,左手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与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相配合,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列宁作为革命演说家的光辉形象。正如高尔基赞扬列宁演说时所说的那样:“他的演说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

尼克松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自己的著作《领导者》一书中,刻画了许多政治人物,其中一章,描写了1954年6月他接待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的情形,书中写道:“飞机机门打开了。过了一会儿,丘吉尔独自出现在舷梯顶部,头上戴着一顶珍珠灰的汉堡帽……他的助手们在他身后手忙脚乱地搀扶他,准备走下舷梯。他迅速地向下面扫视了一眼。当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许多照相机镜头时,便立即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他拄着手杖,开始缓慢地走下舷梯。径直朝着照相机镜头和话筒走去,开始发表抵达演说……演说结束,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亮了亮他那表示胜利的V字型手势,然后大步走向那辆黑色林肯牌敞篷汽车……”事后尼克松回忆道,他很惊奇,这位不久前患了中风、刚刚从横跨大西洋飞了一夜的飞机上下来的79岁的老人竟如此精力充沛。可见,饱满的精神状态给人以多么深刻的印象。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一个人如果“形象”很糟,往往会让别人“以貌取人”。人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集中表现人的形象。社会心理学把动作姿态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意义的,可以代替语言沟通,称为标记物,如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或不知道等。另一种是没有确定含义,只是伴随语言的,称为说明物,如一些手势的运用等。

听过演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演说者站在听众面前,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听众的注意,如果演说者站在台上英姿勃发,走动稳健、潇洒,就会给听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增强演说的效果;反之,如果演说者随随便便地站在台上,就会使听众感到不舒服。进而对他的演讲也没有兴趣。

作为一个演说者,必须敏锐地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避免失控或犹豫不决,留意他人对你要说的话及说话的方式有什么反应,然后加以调整。敏锐活跃会使人感到演说者才智过人。

一个演说者的身体姿势是他的内在与外在形象的双重反映。一般来说,演说为了取得效果,大都站着进行。因此演说者的站姿要恰当。演说一般都是站在前面的中间进行的。这个位置,可以使演说者关注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说者在演说。演说者选择位置还一定要注意到光线,要让光线照着自己。因为,听众需要通过对演说者动作的观察,来领会演说的内容,另外,演说者要注意站姿,主要是做到使站姿有利于演说;有利于走动和活动;有利于发音。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个人身体姿势上,一切过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从他的姿势上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手势在演说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起到语言代替不了的作用。手势是演讲者演讲时常用的动作形式。手势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不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决心等等。演说者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做手势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纯属画蛇添足。不好的手势是演说的大忌。

关于手摆放的位置,要以自然得体为佳。切忌把手插到衣袋里,显得对听众不尊重,而自己也好像“被捆住了一样”。

还要注意,演讲者的服装衣饰对演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人靠衣裳马要鞍。演讲者的服饰,对树立演讲者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演讲者的服饰应整洁大方、朴素端庄、轻便协调、色彩和谐。此外,演讲者的服饰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刺激、愉快。演讲者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演讲内容和听众来选择服装。服装过于随便,不仅会破坏演讲者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是对听众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演讲的效果也不会好。

五、演讲口才禁忌

演讲是一门艺术,懂得了哪些话不该说,才能使演讲顺利进行,取得成功。

演讲口才中常见的禁忌有以下几点。

1.豪言空谈

现实中不切实际的空头言论太多了。有的单位一年一度的总结会,会议的开幕词用的是陈年的演讲稿,只把第一届改成第二届、第三届或第四届,内容照旧,年年如此。

2.杂乱无章

有的人的演讲稿内容过于庞杂,讲起来像开无轨电车,开到哪里,算到哪里,叫人摸不着头绪。还有的不合逻辑,妄加论断,或者不顾事实,主观臆断。不问青红皂白的,乱讲一通。

3.冷漠乏味

有的人演讲时毫无表情,甚至肌肉紧绷,脸色铁青,语言冷淡,没有声调变化和真情实感,演讲乏味,如同嚼蜡,叫人怎么不打瞌睡!

4.艰涩冗长

有的人演讲时喜欢用书面语言,使人感到晦涩难懂。毛泽东曾批评这种现象,说:“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书面用语,更不要“文夹白”,要用口语。文章贵短,演讲也应该长话短说。

5.失言失态

有的演讲者演讲时总带“口头禅”,诸如“啊”、“是吧”、“怎么样”、“那么”,等等。演讲要讲效果,“口头禅”成堆,只能起消极作用。有的人演讲不了解听众的职务、层次,不注意会议的环境和背景,甚至不顾及本人的身份和在会议上的地位,这就难免会在内容、措辞、语气、口吻等方面出现不妥善、不贴切、不礼貌、不恰当,这是必须注意的。

6.故弄玄虚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

演讲要力求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如不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而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往往事与愿违,弄不好,还会闹成笑话。

演讲用文言文的时代早已过去,有的人在演讲中使用文言,卖弄学问,故作高雅,这种以艰涩之词惑众的人,早就没有市场了。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对广大群众演讲,更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7.方言俚语

演讲按照内容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要注意,由于我国方言众多,要想使演讲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交流顺当,就需要演讲者尽量使用普通话,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障碍。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往往反映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演讲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方言俚语,免得出现不合时宜的“情况”。

六、演讲时的应变与控场技巧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改补充自己所讲内容。这就是应变与控场能力。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把握分寸。

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赫鲁晓夫1959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次演讲时,场内发生喧闹,赫鲁晓夫被激怒了,他脱下自己的一只皮鞋,用鞋跟敲打讲台,想以此制止喧闹。然而,这不但没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暴露了他缺乏涵养、不能制怒的性格弱点。

(2)从容回答问题。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些较尖锐的问题,这时候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有一次刘吉给学生作报告,接到一个条子,问:“有人认为思想工作者是五官科——摆官架子,口腔科——耍嘴皮子,小儿科——骗小孩子,你认为恰如其分吗?”又问:“你怎样对待你的顶头上司?”这两个问题都颇有锋芒。刘吉妙语解答,对第1个问题回答说:“今天的思想工作者,我认为是理疗科——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增进健康。”对第2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三不主义——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也不背后说领导坏话。”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如果会场沉闷,要有巧妙穿插、活跃气氛的技巧。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调整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等等。

穿插也要注意,穿插进来的内容一定要同话题有关,能够起说明、交代、补充作用;穿插的内容务必适度,不可过多过滥,造成喧宾夺主,中心旁移的后果;衔接务必自然顺当,切不可让人觉得勉强或节外生枝。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说错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席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1)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七、结尾升华要有力

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意义非常大。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要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潮迭起是演说采用的一种主要结尾方法。即用一层高过一层,一句比一句更有力量把演说推向高潮结尾。如果用得恰当,结果一定良好。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很久以前,当哥伦布最初发现这一块大陆,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时,甚至亚当从创世主的手里出来,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一直在这里发着怒吼。古代的伟人,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曾经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那时的尼亚加拉瀑布和现在的瀑布同样的新鲜有力,前世纪的庞大巨象和爬虫,也曾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从那样久远的年代,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从未有过一刻钟的静止,从不干涸,从不冰冻,从不睡去,从不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听众的思维完全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演讲结尾可以从以下3点来强化。

(1)加深印象,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应该考虑“收口”了。“收口”是指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印象,这会在听众的大脑中“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演讲的结尾都是很重视的。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言简意赎,耐人寻味。

演讲结尾切忌重复、松散、拖沓、枯燥,最好不要使用人云亦云的客套式的结束语。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曾作了一篇题为《时代的启示》的演讲,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民族振兴之先驱,将以十倍的创新,百倍的努力迎接时代的考验!”伟大的哥德曾这样欢呼新时代的到来:“宽恕我吧!渗透着时代精神,这是莫大的乐趣!看哪,从前的智者是怎样思考的,而我们最后却远远超过他们”。结尾犹如撞钟,清音绕绕,耐人寻味,令人振奋。

(3)戛然而止,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