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2163200000009

第9章 攻战计(1)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译文: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贻。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簿贪赃。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毫无防备意识。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但他们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盂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视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探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蜀魏争夺汉中之战

公元218年,刘备领兵十万围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四十万亲征。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西军隔水相拒。刘备与孔明至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孔明见汉水上游有一带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率领五百士兵,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孔明自己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

到了深夜,孔明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五百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孔明的疑兵计,建议不要理睬他。可曹操说,我岂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却有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用“打草惊蛇”计逼退了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蜀军渡汉水后,诸葛亮传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唯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决不会走此险棋的。诸葛亮正是看中曹操这种心理,偏走此险棋来疑他、惊他,曹操在惊疑中,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而且多将军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的将领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曹操说:“看到蜀兵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蜀兵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军器马匹,更说明是孔明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然而,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孔明却举起了号旗,挥指蜀兵返身向曹兵冲杀过来,致使曹兵大溃而逃,损失惨重。

曹操性格多疑,虽然善于用兵,但用兵之时疑则多败。看来,诸葛亮是把曹操看透了,因此用计设险局、临阵佯败、“打草惊蛇”使置曹操于疑惑、惊恐之中,再次巧妙地击溃了曹兵。

打草惊蛇请国老将计就计算夫人

三国演义中有句俗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关于这句话颇有来历。

诸葛亮帮刘备从东吴手中“借”走了荆州。周瑜为了讨回荆州,费尽了心思。后来听说刘备死了夫人,便心生一计。以入赘为名,招刘备来江东,然后以刘备为质,讨回荆州。孙权闻听,心中暗喜,便派吕范前往荆州说媒。

吕范到了荆州,对刘备说:“听说皇叔刚刚丧偶,现有一门好亲事,故不避嫌,特来做媒。”刘备推辞,吕范说:“男人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我主吴侯有一妹,美且贤,原意侍奉皇叔。若两家能结秦、晋之好,曹操必不敢正视东南。此事家国两便,请皇叔不要猜疑。但我国国太吴夫人深爱女儿,不允远嫁,务必请皇叔到东吴完婚。”刘备设宴款待吕范,到晚上与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叫刘备答应吕范往东吴完婚,然后派赵云保护刘备入东吴完婚。临行赐给赵云三条锦囊妙计。

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刘备与赵云、孙乾带五百余人,乘坐十条快船,离了荆州,前往东吴。船刚一靠岸,赵云依诸葛亮的第一条妙计行事:教刘备先去拜见乔国老。乔国老是江东二乔之父,居于南徐。玄德牵羊奉酒,前往拜见,述说吕范为媒,娶孙权妹之事。另外,令随行五百军士,全都披红挂彩,进城买办物件,并大肆宣扬刘备要入赘东吴,使城中人尽知此事。

刘备辞别乔国老后,就去给吴国太贺喜。国太说:“有何喜事?”乔国老说:“令爱已许刘玄德为夫人,今玄德已到,何故相瞒?”国太大惊,便派人请孙权要问清究竟,一面又派人在城中打听。派的人都回报说:确有此事,刘备已在馆驿歇息,很多随行军士都在城中买办物品准备成亲。孙权听说国太传唤,不知何事,入后堂见母亲。国太捶胸大哭。孙权说:“母亲为什么啼哭?”国太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乃人之常理。我为你母亲,你招刘备为妹婿,为什么瞒我?”孙权吃了一惊,问道:“这话如何说起?”国太说:“满城百姓,哪一个不知道?你还在瞒我!”乔国老说:“老夫已知多时了,现今特来道喜。”孙权说:“这不是真的,是周瑜的计策:以成婚为名,赚刘备来东吴,然后扣为人质,用他换回荆州。”国太听完大怒,骂周瑜说:“你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没有一条计策取荆州,却用我女儿来使美人计!如果杀了刘备,我女儿便是望门寡,以后再怎么出嫁?”孙权默默无语。

国太仍旧不住口地骂周瑜,乔国老劝道:“事已至此,刘备是汉室宗亲,不如真的招他为婿,免得出丑。”孙权说:“恐怕年纪不相当。”乔国老说:“刘备是当世英雄,如招为妹婿,也辱不了郡主。”国太说:“我没有见过刘备,明日约他在甘露寺见面,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如中我的意,便把女儿嫁给他!”孙权是大孝之人,只得听从国太。

第二天,国太在甘露寺见到刘备,大喜,认为刘备有龙凤之姿,于是让女儿与刘备完婚。赵云依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刘备带着夫人,安全地离开了江东。

诸葛亮的第一条妙计,就是“打草惊蛇”。刘备手下人在城里大肆张扬,并拜见乔国老,这些都谓之“打草”,惊动了吴国太,孙权无法应付母亲,又受不得舆论的压力,只得将妹妹嫁给刘备,此之谓“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施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接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去得成卒也都有这种息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做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探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昕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承“天意”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借尸还魂孔明计闻风丧胆魏将惊

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得荆州取西川,成就了王霸之业。后又辅佐刘禅统兵伐魏,六出祁山未果,病在五丈原。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

是日,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不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发出了“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叹息。回到帐中,病事更加沉重,于是向众人一一嘱托后事。嘱事完毕,又吩咐杨仪道:“我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我尸体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我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司马懿必然惊疑,不敢劫营。可令后军先退,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见之必然大惊而走。”杨仪一一允诺。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汉丞相诸葛亮病死军中,终年五十四岁。姜维、杨仪遵诸葛亮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病势沉重,令夏侯霸暗引数十骑,往五丈原山僻打探消息。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看时,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蜀兵已尽退矣。”司马懿顿足道:“诸葛亮已死!可速追之!”夏侯霸劝道:“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司马懿却说:“此次须我亲自追赶。”于是带着司马师、司马昭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当杀入蜀寨时,空无一人。司马懿对司马师、司马昭说:“你二人急催兵赶来,我先引军前进。”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司马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更加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道:“诸葛亮尚在!我轻入重地,中其计矣!”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司马懿休走!你中我家丞相之计了!”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道:“都督勿惊。”司马懿用手摸头说:“我还有头否?”二将道:“都督莫怕,蜀兵去远了。”司马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是夏侯霸、夏侯惠二人。于是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派众将引兵四散打探。

过了两日,司马懿从乡民处得到了确切消息:“蜀兵退入谷中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诸葛亮果然死了,只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是木人。”司马懿叹道:“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司马懿知孔明死信已确,再次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蜀兵已去远,于是引兵而还,对众将说:“诸葛亮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啦!”遂班师回长安去了。

借尸还魂兄逼弟七步赋诗逃性命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逝世,死前传遗命曹丕为世子。然后发丧,令诸子前来奔丧。命令传到临淄,临淄侯曹植竟不来奔丧,曹丕派使者前往临淄问罪。不一日,使者回报,说:“临淄侯每日与丁仪、丁兄弟二人酣饮,悖慢无礼,闻使命至,临淄侯端坐不动;丁仪骂道:昔日先王本欲立我家主人为世子,被谗臣所阻;现今先王丧事未完,便问罪于骨肉,这是为何?丁又说:我家主人聪明冠世,应当承嗣王位,现今却没得到王位。那些庙堂之臣,都不识人才!曹植因此命武士将臣乱棒打出。”曹丕闻完,大怒,即令许褚领虎卫军三千,火速至临淄将曹植等一干人等擒来。曹丕杀掉丁氏兄弟,要处置曹植。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植被擒,其同党丁仪等已杀,大惊。急忙出殿,召曹丕相见。曹丕见母亲出殿,忙来拜谒。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弟弟曹植平生嗜酒疏狂,都是因自恃才高,故而放纵。你可念同胞之情,留下他的性命。我死后在九泉下也瞑目了。”曹丕答道“儿也深爱三弟之才,怎能害他?现今要劝他改一改性格,母亲勿忧。”

卞氏洒泪入后堂,曹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道:“刚才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曹丕回答:“正是。”华歆道:“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曹丕道:“母命不可违。”华歆献计道:“人都说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公可召其入内,以才试之。若不能,马上杀之;如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曹丕应允。一会儿,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曹丕道:“我与你虽是兄弟,又属君臣,你怎敢恃才蔑礼?昔日父王在世时,你常以文章显示于人,我怀疑你必用他人代笔。我今限你行七步吟诗一首。如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曹植道:“请出题目。”当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在土墙之下相斗,一牛坠井而亡。曹丕指画说道:“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曹丕又道:“七步成章,我认为还是迟了。你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曹植道:“请马上命题。”曹丕说:“我与你是兄弟。以此为题。但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曹植不加思索,即口占一绝: